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在进行人才招收和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选拔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急需做出调整,既要能够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还要能够深入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期,国家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能够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求人才能够拥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建构主义理论在培养人才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在进行高考改革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高考改革评价体系 构建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2-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人才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还要求人才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期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我国实行了高考改革,在高考过程中要能够以多种方式和形式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试和评价,这就是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在进行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交流下,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课堂环境中构建起相关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合作、交流、情境和意义构建四大因素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代表的规律、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相关的图式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1]。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考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转变了我国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对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构理论下,我国在进行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能够转变传统的只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模式,促使多元评价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考试科目多元评价
高考改革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考试科目的改革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要通过考试科目来进行反映。多年来我国高考过程中存在着文科和理科两种不同内容的考试科目,其中政史地和语数外是文科考试的科目,而理科考试科目是理化生和语数外。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希望通过考试科目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我国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并首先在不同的省份进行了实验,其中“3”代表的是語数外三大主科,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进行这三个科目的考察,而“X”则要根据高等学校不同的要求从化学、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这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体现了考试科目多元化评价,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二)考试方式多元评价
当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弊端凸显,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希望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构建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以会考制度的融入以及考试次数的增加为改革创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考核。首先,以会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来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有效考核。将会考成绩纳入到高考录取标准中,并逐渐减少考试的科目,旨在有效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基础,降低学生高考的压力与负担。其次,增加考试机会。自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以及安徽三省践行教育部“两次高考,两次招生的精神”,将春季高考这一项内容进行推广,以增加学生的考试机会,确保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在高考中得以真正的发挥,但通过实践表明这一方式的可行性不大,进而被取消。但是,增加考试次数这一评价模式的构建并没有止步,目前一系列的新方案不断被提出,将笔试与面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考评价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构建主义最初被提出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为了加强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不断进行了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在构建中积极应用了构建主义理论,建立起了多元化的高考改革评价体系,通过实现高考内容的多元化和高考方式的多元化,实现了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华山.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的高考改革探析——基于“云海工程”的实证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1:4-11.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高考改革评价体系 构建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2-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人才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还要求人才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期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我国实行了高考改革,在高考过程中要能够以多种方式和形式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试和评价,这就是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对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在进行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交流下,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课堂环境中构建起相关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合作、交流、情境和意义构建四大因素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代表的规律、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相关的图式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1]。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考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转变了我国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对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构理论下,我国在进行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能够转变传统的只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模式,促使多元评价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考试科目多元评价
高考改革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考试科目的改革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要通过考试科目来进行反映。多年来我国高考过程中存在着文科和理科两种不同内容的考试科目,其中政史地和语数外是文科考试的科目,而理科考试科目是理化生和语数外。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希望通过考试科目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我国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并首先在不同的省份进行了实验,其中“3”代表的是語数外三大主科,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要进行这三个科目的考察,而“X”则要根据高等学校不同的要求从化学、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这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体现了考试科目多元化评价,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二)考试方式多元评价
当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弊端凸显,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希望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构建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以会考制度的融入以及考试次数的增加为改革创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考核。首先,以会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来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有效考核。将会考成绩纳入到高考录取标准中,并逐渐减少考试的科目,旨在有效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基础,降低学生高考的压力与负担。其次,增加考试机会。自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以及安徽三省践行教育部“两次高考,两次招生的精神”,将春季高考这一项内容进行推广,以增加学生的考试机会,确保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在高考中得以真正的发挥,但通过实践表明这一方式的可行性不大,进而被取消。但是,增加考试次数这一评价模式的构建并没有止步,目前一系列的新方案不断被提出,将笔试与面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考评价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构建主义最初被提出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为了加强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不断进行了高考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在构建中积极应用了构建主义理论,建立起了多元化的高考改革评价体系,通过实现高考内容的多元化和高考方式的多元化,实现了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华山.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的高考改革探析——基于“云海工程”的实证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