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情景等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课堂提问作用、原则、设计、实施做一些探讨。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几个方面是课堂提问须要遵循的原则。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回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
2.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3.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提问要适合学生基础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5.提问要联系实际,讲究趣味性
单一、呆板、枯燥的提问,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不能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
三、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節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几个方面是课堂提问须要遵循的原则。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回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
2.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3.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提问要适合学生基础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5.提问要联系实际,讲究趣味性
单一、呆板、枯燥的提问,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不能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
三、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節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