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认识日本,本团队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该调查旨在描绘当代大学生抗战史认知,探究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因素,并分析抗战史认知对大学生判断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抗战基本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部分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当前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其中高中基础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对于当下的日本,大学生的情感态度相对理性。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高校在抗战史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第三,增强中日大学生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 抗战史 日本观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45-02
一、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互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日本北九州的国王就曾经派出使者向汉光武帝进贡,汉光武帝册封其为“汉委奴国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转而实施“脱亚入欧”的国策。短缺的原料与狭窄的国内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天皇制度下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产下了军国主义的怪胎。从此,日本开始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1937年,日本更是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中华民族则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提高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模。值此之际,笔者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在山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抗战史认知”是指,中国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认知判断和情感态度。抗战史认知属于一种历史观,是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的八年历史,却使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的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抗战史认知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看待八年抗战史,还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当下的日本。根据2014年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中,选择“没有反省历史和谢罪”占比高达59.6%。 可见,历史因素是影响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形象的非常重要因素。因而,开展关于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具有一定价值。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描绘当代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包括: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战斗力?日本是否是無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什么?日本至今未很好反省历史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探究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因素,包括:大学生了解抗战史知识的渠道有哪些?哪些渠道是主要的?大学生又如何看待中国影视剧、新闻媒体塑造的日本形象?;第三,分析抗战史认知对大学生判断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大学生对日本是好感,还是反感?如果反感,原因是什么?大学生是否乐见中日关系改善?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58份。从性别构成来看,男生为109人,占42.3%,女性为149人,占57.7%。在学历构成上,以本科生为主,共209人,占81.0%;硕士生为27人,占10.5%;博士生为4人,占1.6%,专科生为18人,占7.0%。在专业构成上,理工类占比29.5%,经管类占36.8%,文科类占比25.2%。
二、大学生对抗战史的总体认知
通过总结分析此次调查所获数据,当代大学生对于抗战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在部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大学生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当下,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其中高中基础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最主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视作品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学生普遍对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日本形象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警惕心理,即大学生不会轻易认可影视剧中日本形象。在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方面,大学生有着较理性的判断,大多数调查者表示愿意在一定条件下(深刻反省历史等)改善关系。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及相关问题几个具体结论。
第一,大学生对于抗战基本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对战后中日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的认识。另外,大学生在部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逊色于日军。在回答“在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侵华日军相比如何?”的问题时,共有69.4%的大学生认为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占有优势,只有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在战争中占有优势,认为两军势均力敌的大学生占6.7%。
调查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评价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对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这一问题,超过七成的大学生(70.9%)认为是“牵制日军,防止其扩大侵略态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理解上存在这一些片面性的认识。对于“日本至今没有很好地反省历史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9.2%的大学生选择了“日本政府和政客的右倾化”,24.8%的大学生选择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只有11.2%和12.4%的大学生选择了“美国对日本的纵容”和“受复杂国际背景的影响”。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受到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只是片面性的认识到日本国内的因素,而忽视了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样影响了日本对于“悔战”的态度。
大学生存在分歧的两个问题在于:“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和“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数据显示,有45.0%的大学生认为日本是无条件投降,有46.5%的大学生认为不是无条件投降。45%的大学生给出了高中基础教育所教授的标准答案:日本是无条件投降。而46.5%的大学生认为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他们没有牢固的掌握高中基础教育所传授的内容。第二,他们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认识到日本在战后仍旧保持了天皇制,所以认为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
对于“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50.8%的大学生认为是“中国长期的抗战”,26.4%的人认为是“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18.6%的人认为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本的打击”。为数过半的大学生认为抗战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长期的抗战,这显然是受到高中基础教育的影响。选项“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本的打击”也有较多人选择,这种分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互联网上的争议。
第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其中高中基础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大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发挥的作用较小。影视作品成为仅此于新闻媒体的第三重要的知识传播渠道。
调查显示,在抗战史知识传播渠道中,有73.6%的大学生将高中基础教育作为最重要的获取抗战史知识的渠道。对于新闻媒体,有27.5%的大学生和19.4%的大学生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对于影视作品,有19.4%和20.2%的大学生分别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抗战史知识获取渠道。至于互联网,分别有15.1%和17.8%的大学生将其作为获取抗战史知识的第二、三重要的渠道。而在书籍方面,分别有10.5%和15.1%的大学生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而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塑造上发挥的作用较小。只有26.4%的大学生将其作为获取抗战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远低于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影视作品等知识传播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视作品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学生对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日本形象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警惕心理,即大学生不会轻易认可影视剧中日本形象。对于“您如何看待大陆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这一问题,超过七成(74.4%)的大学生认为其中的负面形象过多。另外,有12.8%的大学生表示大陆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客观公正,有5.0%的大学生认为影视剧中日本正面形象过多。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日本形象有着较理性的认识,不会轻易接受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
第三,当前大学生对日本的情感态度相对理性。反感的人数远多于好感的人数,但大学生群体中对日本报以中间态度的人占主流。其中,对日本感到反感的最大原因在于日本侵华历史和至今未深刻反省历史。
本次调查显示,对日本感到厌恶的占31.8%,远高于对日本抱有好感的人(3.9%)。但是超过六成的大学生(61.6%)对于日本报以中间态度,即“既无好感,也不反感”。而当进一步询问为什么对日本感到厌恶的问题时,47.6%的大学生表示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还有46.3%的大学生则主要是因为日本至今未深刻反省历史。另外有4.9%的大学生是因为中日目前的主权争端问题,而对日本感到厌恶。
当被问及“您是否乐见中日关系改善”的问题时,近八成的大学生(79.5%)表示愿意在某些条件下(如:深刻反省历史错误)改善中日两国关系。完全不愿意的大学生占3.5%,无条件愿意的占7.3%,还有9.7%的大学生对此无所谓。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重视高校在抗战史教育中的作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抗战史知识的累积和抗战史认知的形成主要在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在帮助大学生丰富抗战史知识,树立更加正确的抗战史认知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日本在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是负面形象占主导的。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这种日本观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毕竟,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对于中国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人类罪行,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再加上近几十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常常闪烁其词,态度暧昧。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受爱国主义情绪所感染的中国大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以负面形象为主导的日本观。但是,当我们更加细致的剖析这一日本观,就会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虽然对于日本侵华史和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这两个基本事实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一问题背后涉及的复杂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的认识。
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完善其日本观。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形势政策课,对中日两国间的交往及突发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发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当中,激发大学生对于了解中日历史关系的興趣,使其乐于主动搜集资料交换观点。毕竟,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道歉问题、教科书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日两国中不乏有识之士,在努力促进着中日友好。
第二,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抗战剧寓教于乐,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它可以在大学生娱乐休闲的同时,向其传达积极正确的抗战史认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抗日影视剧质量不尽如人意,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制片方的监管。
当前,抗战剧在中国影视剧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近47%的调查对象直言“抗战神剧”歪曲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观。有45%的调查对象担心“抗战神剧”会让青少年对抗战史产生误解。 总结起来,“离奇”抗战影视剧的诞生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制片方为了获得足够高的收视率,任意杜撰情节,歪曲历史;第二,抗战剧属于红色题材,在节目审查上所受限制较少。这两大原因共同催生了大量的“抗战神剧”。虽然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轻易为抗战影视剧“买账”,但是抗战影视剧已经成为向大学生传播抗战史知识的第三重要的信息渠道,其中对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必然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抗战剧的监管中,必须要坚决抵制戏说抗战历史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各类电视剧管理上实行一剧一证制,制片方在电视剧杀青之后必须递交广电总局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方才发放《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视剧才可播出。因而,只要监管部门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和引导,“抗战神剧”充斥荧屏的现象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
第三,增强民间的大学生交流互动。中日双方民間增强双向交流互动,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可以为中日友好奠定民意基础。具体到大学生方面,两国可以加大互派留学生的人数,举办民间中日两国青年文化交流互动,展开中日高校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活动等等。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日本的最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日本侵华史和中日两国的主权争端,而对日本其他方面的了解相对欠缺。(在回答“提到日本,以下哪些最让你印象深刻?”这一题目时,有82.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日本侵华史,有34.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日本与中国的主权争端,而对日本的文化和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印象相对较小。)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的日本观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片面性,对于抗战史的认知,乃至整个日本观存在着不少的欠缺。中国大学生往往是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较少考虑到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人事如何思考和看待这一问题的。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在思考中日关系的问题时,容易从道德角度去怀疑对方的的动机,并加以谴责,这使得中日关系中矛盾变得情绪化。
而通过民间交流互动,则可以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大学生对对方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消解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猜忌,有利于中国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日本观,为中日两国的友好提供一个坚实的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翠.当代大学生日本观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 张伯玉.中国青少年能够理性看待日本——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地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结果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9.
[3] 陈生洛.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J]. 青年研究,2003.
[4] 王英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日本“3.11”大地震后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2期.
[5] 黄开洁.当代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形成及发展[D].南京信忠工程大学,2012.
[6] 吴晓亮.大学生正确日本观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2第7期.
[7] 张旭.调查显示千名中国青年的日本观 情感上拒绝,理性上认同[N].小康,2010第11期.
[8] 王小东,2003: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R].《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 抗战史 日本观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45-02
一、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互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日本北九州的国王就曾经派出使者向汉光武帝进贡,汉光武帝册封其为“汉委奴国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转而实施“脱亚入欧”的国策。短缺的原料与狭窄的国内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经济,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天皇制度下的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产下了军国主义的怪胎。从此,日本开始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1937年,日本更是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而中华民族则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提高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模。值此之际,笔者就课题“山东地区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在山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抗战史认知”是指,中国人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认知判断和情感态度。抗战史认知属于一种历史观,是当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的八年历史,却使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的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抗战史认知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看待八年抗战史,还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当下的日本。根据2014年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中,选择“没有反省历史和谢罪”占比高达59.6%。 可见,历史因素是影响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形象的非常重要因素。因而,开展关于大学生抗战史认知调查具有一定价值。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描绘当代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包括: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战斗力?日本是否是無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什么?日本至今未很好反省历史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探究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因素,包括:大学生了解抗战史知识的渠道有哪些?哪些渠道是主要的?大学生又如何看待中国影视剧、新闻媒体塑造的日本形象?;第三,分析抗战史认知对大学生判断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大学生对日本是好感,还是反感?如果反感,原因是什么?大学生是否乐见中日关系改善?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58份。从性别构成来看,男生为109人,占42.3%,女性为149人,占57.7%。在学历构成上,以本科生为主,共209人,占81.0%;硕士生为27人,占10.5%;博士生为4人,占1.6%,专科生为18人,占7.0%。在专业构成上,理工类占比29.5%,经管类占36.8%,文科类占比25.2%。
二、大学生对抗战史的总体认知
通过总结分析此次调查所获数据,当代大学生对于抗战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在部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大学生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当下,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其中高中基础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最主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视作品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学生普遍对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日本形象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警惕心理,即大学生不会轻易认可影视剧中日本形象。在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方面,大学生有着较理性的判断,大多数调查者表示愿意在一定条件下(深刻反省历史等)改善关系。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及相关问题几个具体结论。
第一,大学生对于抗战基本史实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对战后中日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的认识。另外,大学生在部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逊色于日军。在回答“在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与侵华日军相比如何?”的问题时,共有69.4%的大学生认为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占有优势,只有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在战争中占有优势,认为两军势均力敌的大学生占6.7%。
调查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评价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对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这一问题,超过七成的大学生(70.9%)认为是“牵制日军,防止其扩大侵略态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理解上存在这一些片面性的认识。对于“日本至今没有很好地反省历史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9.2%的大学生选择了“日本政府和政客的右倾化”,24.8%的大学生选择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只有11.2%和12.4%的大学生选择了“美国对日本的纵容”和“受复杂国际背景的影响”。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受到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只是片面性的认识到日本国内的因素,而忽视了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样影响了日本对于“悔战”的态度。
大学生存在分歧的两个问题在于:“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吗?”和“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数据显示,有45.0%的大学生认为日本是无条件投降,有46.5%的大学生认为不是无条件投降。45%的大学生给出了高中基础教育所教授的标准答案:日本是无条件投降。而46.5%的大学生认为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他们没有牢固的掌握高中基础教育所传授的内容。第二,他们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认识到日本在战后仍旧保持了天皇制,所以认为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
对于“抗日战争胜利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50.8%的大学生认为是“中国长期的抗战”,26.4%的人认为是“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18.6%的人认为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本的打击”。为数过半的大学生认为抗战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长期的抗战,这显然是受到高中基础教育的影响。选项“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对日本的打击”也有较多人选择,这种分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互联网上的争议。
第二,当前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其中高中基础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大学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发挥的作用较小。影视作品成为仅此于新闻媒体的第三重要的知识传播渠道。
调查显示,在抗战史知识传播渠道中,有73.6%的大学生将高中基础教育作为最重要的获取抗战史知识的渠道。对于新闻媒体,有27.5%的大学生和19.4%的大学生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对于影视作品,有19.4%和20.2%的大学生分别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抗战史知识获取渠道。至于互联网,分别有15.1%和17.8%的大学生将其作为获取抗战史知识的第二、三重要的渠道。而在书籍方面,分别有10.5%和15.1%的大学生将其作为第二、三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而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塑造上发挥的作用较小。只有26.4%的大学生将其作为获取抗战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远低于高中基础教育、新闻媒体、影视作品等知识传播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影视作品是影响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学生对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日本形象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警惕心理,即大学生不会轻易认可影视剧中日本形象。对于“您如何看待大陆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这一问题,超过七成(74.4%)的大学生认为其中的负面形象过多。另外,有12.8%的大学生表示大陆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客观公正,有5.0%的大学生认为影视剧中日本正面形象过多。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日本形象有着较理性的认识,不会轻易接受影视剧中的日本形象。
第三,当前大学生对日本的情感态度相对理性。反感的人数远多于好感的人数,但大学生群体中对日本报以中间态度的人占主流。其中,对日本感到反感的最大原因在于日本侵华历史和至今未深刻反省历史。
本次调查显示,对日本感到厌恶的占31.8%,远高于对日本抱有好感的人(3.9%)。但是超过六成的大学生(61.6%)对于日本报以中间态度,即“既无好感,也不反感”。而当进一步询问为什么对日本感到厌恶的问题时,47.6%的大学生表示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还有46.3%的大学生则主要是因为日本至今未深刻反省历史。另外有4.9%的大学生是因为中日目前的主权争端问题,而对日本感到厌恶。
当被问及“您是否乐见中日关系改善”的问题时,近八成的大学生(79.5%)表示愿意在某些条件下(如:深刻反省历史错误)改善中日两国关系。完全不愿意的大学生占3.5%,无条件愿意的占7.3%,还有9.7%的大学生对此无所谓。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抗战史认知,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重视高校在抗战史教育中的作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抗战史知识的累积和抗战史认知的形成主要在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在帮助大学生丰富抗战史知识,树立更加正确的抗战史认知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日本在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是负面形象占主导的。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这种日本观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毕竟,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对于中国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人类罪行,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再加上近几十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常常闪烁其词,态度暧昧。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受爱国主义情绪所感染的中国大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以负面形象为主导的日本观。但是,当我们更加细致的剖析这一日本观,就会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虽然对于日本侵华史和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这两个基本事实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一问题背后涉及的复杂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的认识。
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完善其日本观。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形势政策课,对中日两国间的交往及突发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发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当中,激发大学生对于了解中日历史关系的興趣,使其乐于主动搜集资料交换观点。毕竟,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道歉问题、教科书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日两国中不乏有识之士,在努力促进着中日友好。
第二,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抗战剧寓教于乐,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它可以在大学生娱乐休闲的同时,向其传达积极正确的抗战史认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抗日影视剧质量不尽如人意,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制片方的监管。
当前,抗战剧在中国影视剧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近47%的调查对象直言“抗战神剧”歪曲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观。有45%的调查对象担心“抗战神剧”会让青少年对抗战史产生误解。 总结起来,“离奇”抗战影视剧的诞生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制片方为了获得足够高的收视率,任意杜撰情节,歪曲历史;第二,抗战剧属于红色题材,在节目审查上所受限制较少。这两大原因共同催生了大量的“抗战神剧”。虽然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轻易为抗战影视剧“买账”,但是抗战影视剧已经成为向大学生传播抗战史知识的第三重要的信息渠道,其中对大学生抗战史认知必然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抗战剧的监管中,必须要坚决抵制戏说抗战历史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各类电视剧管理上实行一剧一证制,制片方在电视剧杀青之后必须递交广电总局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方才发放《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视剧才可播出。因而,只要监管部门加强对抗战剧的监管和引导,“抗战神剧”充斥荧屏的现象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
第三,增强民间的大学生交流互动。中日双方民間增强双向交流互动,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可以为中日友好奠定民意基础。具体到大学生方面,两国可以加大互派留学生的人数,举办民间中日两国青年文化交流互动,展开中日高校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活动等等。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日本的最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日本侵华史和中日两国的主权争端,而对日本其他方面的了解相对欠缺。(在回答“提到日本,以下哪些最让你印象深刻?”这一题目时,有82.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日本侵华史,有34.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日本与中国的主权争端,而对日本的文化和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印象相对较小。)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的日本观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片面性,对于抗战史的认知,乃至整个日本观存在着不少的欠缺。中国大学生往往是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较少考虑到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人事如何思考和看待这一问题的。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在思考中日关系的问题时,容易从道德角度去怀疑对方的的动机,并加以谴责,这使得中日关系中矛盾变得情绪化。
而通过民间交流互动,则可以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大学生对对方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消解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猜忌,有利于中国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日本观,为中日两国的友好提供一个坚实的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翠.当代大学生日本观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 张伯玉.中国青少年能够理性看待日本——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三地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结果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9.
[3] 陈生洛.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看法[J]. 青年研究,2003.
[4] 王英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日本“3.11”大地震后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2期.
[5] 黄开洁.当代中国青年日本观的形成及发展[D].南京信忠工程大学,2012.
[6] 吴晓亮.大学生正确日本观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2第7期.
[7] 张旭.调查显示千名中国青年的日本观 情感上拒绝,理性上认同[N].小康,2010第11期.
[8] 王小东,2003: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R].《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