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怎样让英语阅读教学更有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要求呢?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意识,文化意识,情感意识,在英语阅读课中,本文尝试使用有效的文本解读策略应用于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使得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本解读 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目前所思考、运用的阅读教学是否真的有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甚至在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中,我们的学生在热闹的读、练词,掌握个别所谓的重点词汇,划出重点句型,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后,学生似乎懂得了怎么去阅读,但这样的教学真的达到了使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的目的么?经过检测,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试的技巧确实得到了提高,学生能顺利的开展听说活动,找出教师在课前所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阅读后写作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作文。但实际上学生对于阅读的收获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达到“有效、高效”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个阅读教学的目的呢?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活化教材上来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 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要求认为: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是文本阅读的第一读者,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引领、细读和创设语境。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把文本理解透彻,备好课,才能去冷静的分析。只有这样在阅读课堂时,才可能有效提问。所以,作为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需有一定的深度,要求从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解读文本,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要求,理解课文的文与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视角。
二、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虽然说我们在初中阶段不会要求学生达到主题阅读这样的高度,但是基于阅读对于获取语篇、对话等信息的重要性,如何从英语文本(甚或从文本提供的图片、插画)中解读内在的意义、挖掘内涵,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能熟练地使用策略并获得所需的信息。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语言运用能力上,而更是需要教学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深层次的背景交流中去。
三、 文本解读的策略与应用
如何更好地对文本的解读关系着英语教学课堂的深度,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文本的解读能力,在英语阅读课中,我们试图通过:1.多角度解读文本;2.关注文本之外,活用教材;3.善用多媒体资源三个方面来更有效的解读文本。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精彩的课堂主要决定于精彩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内容又主要来源于精彩的文本。”在2013年我校承办省词汇教学活动和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员李冬梅老师对于词汇教学和教材解析的指导,对于如何更好地、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要将有效英语阅读的课堂探索进行到底,我们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试以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阅读部分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来自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叫Ben的孩子在经历风暴的时候的所见所闻。笔者在备课时就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材料。一,从孩子的视角。风暴是可怕的,我们可以切身感受。父母在风暴来临时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是准备充分的,沉着的。风暴后,人们相互帮助是暖人心的。二,从父母的角度。风暴来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准备?钉木条加固窗户,准备手电,收音机等。三,从新闻媒体的角度。风暴来临,作为新闻媒体要报道提醒市民,要播报风暴位置,强度等。从这样三个角度,我们的学生可以多方面的来切身感受文本中Ben的感受。能够让文本直接和“读者”进行“对话”,这样的效果和直接分析字词句相比要好得多。
(二)多视点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不是简单地肢解文本,也不是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粗暴的拼凑。我们更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知识功能、语言能力功能、文化意识功能,语言应用的背景,语篇的框架结构的共性等,我们也需要关注情感、能力、意义的建构等。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如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7 section A 3a部分讲述了为什么登山者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的问题。登山者有什么精神能够给予我们学生?我们在生活中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这些问题与这册书本中Unit1 section B 2b阅读教学材料“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可以联系起来。同时,我们可以在阅读后进行延伸。笔者曾经在杂志中看到这样一则评论文章,说一中国孩子和一美国孩子一起去爬山,途中遇到了山石滑坡,美国孩子被巨石压住了手臂,于是让中国孩子去寻找救援。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救援人员的到来。后来美国孩子通过忍痛用坚石割手臂的方式自救成功了,而同时中国孩子却在山中迷路因害怕寒冷而躲藏在角落树丛中。在课堂中,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又与两篇文章的面对困难的精神相联系,能够切身感受,思绪喷涌。 (三)多手段化用媒体
多媒体是一个双面的资源,用好了可以使课堂更有效,更有意义。试以:应用资源故事化;话题谈论生活化;文本解析情境化加以应用。
1. 应用资源故事化
解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有效服务,因此,我们要利用资源使之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个单元导入时,笔者应用了网上一张贫困地区孩子吃方便面的图片,并给予配上了姓名,爱好等信息。使之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想要了解的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话题谈论生活化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
在新目标课本中,话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重点。如何通过从话题谈论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 3a阅读文本中讲述的是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死亡时人们正在做什么以及911事件发生时人们正在做什么。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孩子来说,这些事比较远,不熟悉,同时也涉及到了美国文化和历史。因此,笔者在解读文本导入时首先引用了网络中是最近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的视频(在话题提出时有学生有谈及到2008年四川地震时我们正在做什么,也有班级学生谈到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进行的阅兵,笔者也适当的进行了延伸)。这个话题在电视、电脑等媒体快速传播后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熟悉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受灾人们在当时的感受,使孩子们在谈论话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3. 文本解析情境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头浸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由此,笔者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能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做了些尝试。仍以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阅读部分为例。在Ben谈到树倒了,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江浙地区经常在春夏之交会经历的台风的景象以及我们抗击台风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去模仿台风来临时风吹树倒,房子摇晃的声音。学生在这一段阅读互动中深切地感受到Ben在风暴来临时的那种恐惧、害怕,人类在自然面前力量的渺小。同时也能感同身受的体会美国人民在风暴后团结互助的精神。
如何解读文本使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的策略是多样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需要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再回到文本,使得学生真正喜欢上英语阅读,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钰.美国学校情境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3(5)
[2]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本解读 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目前所思考、运用的阅读教学是否真的有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甚至在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中,我们的学生在热闹的读、练词,掌握个别所谓的重点词汇,划出重点句型,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后,学生似乎懂得了怎么去阅读,但这样的教学真的达到了使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的目的么?经过检测,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试的技巧确实得到了提高,学生能顺利的开展听说活动,找出教师在课前所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阅读后写作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作文。但实际上学生对于阅读的收获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达到“有效、高效”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个阅读教学的目的呢?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活化教材上来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 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要求认为: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是文本阅读的第一读者,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引领、细读和创设语境。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先把文本理解透彻,备好课,才能去冷静的分析。只有这样在阅读课堂时,才可能有效提问。所以,作为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需有一定的深度,要求从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解读文本,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要求,理解课文的文与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视角。
二、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虽然说我们在初中阶段不会要求学生达到主题阅读这样的高度,但是基于阅读对于获取语篇、对话等信息的重要性,如何从英语文本(甚或从文本提供的图片、插画)中解读内在的意义、挖掘内涵,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能熟练地使用策略并获得所需的信息。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语言运用能力上,而更是需要教学对于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深层次的背景交流中去。
三、 文本解读的策略与应用
如何更好地对文本的解读关系着英语教学课堂的深度,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文本的解读能力,在英语阅读课中,我们试图通过:1.多角度解读文本;2.关注文本之外,活用教材;3.善用多媒体资源三个方面来更有效的解读文本。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精彩的课堂主要决定于精彩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内容又主要来源于精彩的文本。”在2013年我校承办省词汇教学活动和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员李冬梅老师对于词汇教学和教材解析的指导,对于如何更好地、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要将有效英语阅读的课堂探索进行到底,我们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试以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阅读部分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来自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叫Ben的孩子在经历风暴的时候的所见所闻。笔者在备课时就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材料。一,从孩子的视角。风暴是可怕的,我们可以切身感受。父母在风暴来临时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是准备充分的,沉着的。风暴后,人们相互帮助是暖人心的。二,从父母的角度。风暴来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准备?钉木条加固窗户,准备手电,收音机等。三,从新闻媒体的角度。风暴来临,作为新闻媒体要报道提醒市民,要播报风暴位置,强度等。从这样三个角度,我们的学生可以多方面的来切身感受文本中Ben的感受。能够让文本直接和“读者”进行“对话”,这样的效果和直接分析字词句相比要好得多。
(二)多视点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不是简单地肢解文本,也不是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粗暴的拼凑。我们更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知识功能、语言能力功能、文化意识功能,语言应用的背景,语篇的框架结构的共性等,我们也需要关注情感、能力、意义的建构等。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如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7 section A 3a部分讲述了为什么登山者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的问题。登山者有什么精神能够给予我们学生?我们在生活中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这些问题与这册书本中Unit1 section B 2b阅读教学材料“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可以联系起来。同时,我们可以在阅读后进行延伸。笔者曾经在杂志中看到这样一则评论文章,说一中国孩子和一美国孩子一起去爬山,途中遇到了山石滑坡,美国孩子被巨石压住了手臂,于是让中国孩子去寻找救援。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救援人员的到来。后来美国孩子通过忍痛用坚石割手臂的方式自救成功了,而同时中国孩子却在山中迷路因害怕寒冷而躲藏在角落树丛中。在课堂中,学生们听了这个故事,又与两篇文章的面对困难的精神相联系,能够切身感受,思绪喷涌。 (三)多手段化用媒体
多媒体是一个双面的资源,用好了可以使课堂更有效,更有意义。试以:应用资源故事化;话题谈论生活化;文本解析情境化加以应用。
1. 应用资源故事化
解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有效服务,因此,我们要利用资源使之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个单元导入时,笔者应用了网上一张贫困地区孩子吃方便面的图片,并给予配上了姓名,爱好等信息。使之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想要了解的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话题谈论生活化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
在新目标课本中,话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重点。如何通过从话题谈论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 3a阅读文本中讲述的是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死亡时人们正在做什么以及911事件发生时人们正在做什么。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孩子来说,这些事比较远,不熟悉,同时也涉及到了美国文化和历史。因此,笔者在解读文本导入时首先引用了网络中是最近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的视频(在话题提出时有学生有谈及到2008年四川地震时我们正在做什么,也有班级学生谈到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进行的阅兵,笔者也适当的进行了延伸)。这个话题在电视、电脑等媒体快速传播后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熟悉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受灾人们在当时的感受,使孩子们在谈论话题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3. 文本解析情境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头浸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由此,笔者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能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做了些尝试。仍以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 section A 3a “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阅读部分为例。在Ben谈到树倒了,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江浙地区经常在春夏之交会经历的台风的景象以及我们抗击台风的情景,同时让学生去模仿台风来临时风吹树倒,房子摇晃的声音。学生在这一段阅读互动中深切地感受到Ben在风暴来临时的那种恐惧、害怕,人类在自然面前力量的渺小。同时也能感同身受的体会美国人民在风暴后团结互助的精神。
如何解读文本使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的策略是多样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需要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再回到文本,使得学生真正喜欢上英语阅读,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钰.美国学校情境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3(5)
[2]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