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欠孩子一句“谢谢”
有个朋友跟我说,带着6岁的儿子出门逛街,挤上地铁后,有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本想着自己以前提醒了儿子那么多次,当别人给我们让座时,要主动跟别人说谢谢。结果,因为儿子玩得太累,一个字都不说,一屁股就坐了下去,完全没有对别人表示道谢的意思。
碍于公共场合,她又提醒儿子要给别人说谢谢,可儿子望了望对方,依然不开口。
回家路上,她又继续跟儿子强调礼貌的重要性,甚至详细举例子,什么场合该说谢谢,该对什么人说谢谢,什么时候去和别人说谢谢……
兒子表面上好像懂了,但朋友说,她猜可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这样,因为不止一次了。
后来,我反问了她一句:你是否有对你的孩子由衷地表示感谢呢?你是否曾对他真诚地说过“谢谢”呢?
我们对他人经常说谢谢,而对家人说谢谢,似乎就会显得有些生分。特别是对孩子,我们似乎都很少对孩子说“谢谢”,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对孩子说“真乖”。
我们带孩子去坐公交车,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了。收到最多的回复,可能不是谢谢,而是,真乖真棒真懂事。
家里来小客人了,我们请孩子把他心爱的玩具和零食拿出来分享给小朋友,我们很可能也是在对孩子说,“乖,你很棒,你很大方”。
我们,欠孩子一句“谢谢”。谢谢他的分享,谢谢他的礼让,谢谢他的帮助。
谢谢,不仅是表达感激,也是表达尊重。
孩子被真诚地感谢,也会觉得被尊重
一位朋友曾和我分享一件事。
一天,她和孩子去小区楼下玩。走到一楼大堂时,看见前面有位老奶奶,应该是刚刚从另外一部电梯出来,走在她们前面。老奶奶的腿不是很好,拄着拐杖慢慢往外面走,大概是出去散步的吧。
她们母女俩走得比较快,已经到了大堂门口,大门需要先按一下门禁才能打开。
朋友按了一下门禁,拉开了门,准备等孩子先出去。孩子走到门边时,想了一下也跟着妈妈站在了大门旁边,和妈妈一起拉着门。原来,孩子想和妈妈一样,帮忙拉着大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先出去。
老人家见状,很有礼貌地和她们母女俩说了两声“谢谢”!
让朋友没想到的事,她的女儿,也很有礼貌地回复了一句,“不客气!”
朋友顿时被那个场景感动了。
因为,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会和孩子说“谢谢”,即便是在自己家里,姥姥姥爷通常对孩子的也只是说真乖真棒。
更想不到的是孩子当时的回应,孩子条件反射地说了句“不客气”。朋友说她平时几乎没听到过孩子这样的回复,但显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吸纳了这句话。
等这位老奶奶出了大门之后,老奶奶还回头微笑着对她孩子说:谢谢你!小姑娘。
朋友分享说,当时,她在心底,由衷地对那位老人家说,谢谢你对我的孩子说“谢谢”!
朋友从心里感受到,那位老人对孩子的一句谢谢,背后是两个平等人格之间的相互尊重。孩子,感受到了对方的感谢和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回应或感谢他人的帮助。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会建立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态度上,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跟对方说谢谢,而不会说“你真乖,真懂事”。
一句“谢谢”,表达感激的背后是尊重。
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的情感,更容易流动。这不仅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相互的平等和尊重。同时,这种人格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更有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提升。
“谢谢”是对孩子最好的认可
乖,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要求孩子乖其实是代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恐惧。
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有些父母想让孩子和客人的孩子分享玩具,通常就会对孩子说,“乖,你好棒。”其实,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而对方的孩子又哭了的话,我们和亲戚朋友间,是否就尴尬了?是否亲戚朋友间的情面就不好过了?
又比如,当孩子发自内心地礼让或分享时,我们不对他说“谢谢”,而是跟他说“你好乖呀”,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孩子,你要活得“正确”,是这样就对了。
这不是在谢谢孩子,更不是在表扬孩子,是在抹杀孩子的真自我。
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是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这样的分享和帮助才是真情实意,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讨好他人的需求。
“正确”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为,我们在童年的时候,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成长的。只有在符合父母认可的正确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被父母接受,才能够被社会接受。
等我们成了父母,我们也在不经意的,把“正确”的生活方式,灌输给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当孩子发自内心和你分享时,当孩子主动帮忙做某事的时候,谢谢是对孩子最好的认可,谢谢孩子才是看到孩子的真自我,才能让孩子去追寻他自己真正的价值。
活着,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乖,听话,是好孩子的存在价值。但,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存在价值。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分享、礼让,才是发自内心的分享和礼让。
有个朋友跟我说,带着6岁的儿子出门逛街,挤上地铁后,有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给他们让座。本想着自己以前提醒了儿子那么多次,当别人给我们让座时,要主动跟别人说谢谢。结果,因为儿子玩得太累,一个字都不说,一屁股就坐了下去,完全没有对别人表示道谢的意思。
碍于公共场合,她又提醒儿子要给别人说谢谢,可儿子望了望对方,依然不开口。
回家路上,她又继续跟儿子强调礼貌的重要性,甚至详细举例子,什么场合该说谢谢,该对什么人说谢谢,什么时候去和别人说谢谢……
兒子表面上好像懂了,但朋友说,她猜可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这样,因为不止一次了。
后来,我反问了她一句:你是否有对你的孩子由衷地表示感谢呢?你是否曾对他真诚地说过“谢谢”呢?
我们对他人经常说谢谢,而对家人说谢谢,似乎就会显得有些生分。特别是对孩子,我们似乎都很少对孩子说“谢谢”,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对孩子说“真乖”。
我们带孩子去坐公交车,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了。收到最多的回复,可能不是谢谢,而是,真乖真棒真懂事。
家里来小客人了,我们请孩子把他心爱的玩具和零食拿出来分享给小朋友,我们很可能也是在对孩子说,“乖,你很棒,你很大方”。
我们,欠孩子一句“谢谢”。谢谢他的分享,谢谢他的礼让,谢谢他的帮助。
谢谢,不仅是表达感激,也是表达尊重。
孩子被真诚地感谢,也会觉得被尊重
一位朋友曾和我分享一件事。
一天,她和孩子去小区楼下玩。走到一楼大堂时,看见前面有位老奶奶,应该是刚刚从另外一部电梯出来,走在她们前面。老奶奶的腿不是很好,拄着拐杖慢慢往外面走,大概是出去散步的吧。
她们母女俩走得比较快,已经到了大堂门口,大门需要先按一下门禁才能打开。
朋友按了一下门禁,拉开了门,准备等孩子先出去。孩子走到门边时,想了一下也跟着妈妈站在了大门旁边,和妈妈一起拉着门。原来,孩子想和妈妈一样,帮忙拉着大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先出去。
老人家见状,很有礼貌地和她们母女俩说了两声“谢谢”!
让朋友没想到的事,她的女儿,也很有礼貌地回复了一句,“不客气!”
朋友顿时被那个场景感动了。
因为,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会和孩子说“谢谢”,即便是在自己家里,姥姥姥爷通常对孩子的也只是说真乖真棒。
更想不到的是孩子当时的回应,孩子条件反射地说了句“不客气”。朋友说她平时几乎没听到过孩子这样的回复,但显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吸纳了这句话。
等这位老奶奶出了大门之后,老奶奶还回头微笑着对她孩子说:谢谢你!小姑娘。
朋友分享说,当时,她在心底,由衷地对那位老人家说,谢谢你对我的孩子说“谢谢”!
朋友从心里感受到,那位老人对孩子的一句谢谢,背后是两个平等人格之间的相互尊重。孩子,感受到了对方的感谢和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回应或感谢他人的帮助。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会建立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态度上,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跟对方说谢谢,而不会说“你真乖,真懂事”。
一句“谢谢”,表达感激的背后是尊重。
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的情感,更容易流动。这不仅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相互的平等和尊重。同时,这种人格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更有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提升。
“谢谢”是对孩子最好的认可
乖,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要求孩子乖其实是代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恐惧。
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有些父母想让孩子和客人的孩子分享玩具,通常就会对孩子说,“乖,你好棒。”其实,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而对方的孩子又哭了的话,我们和亲戚朋友间,是否就尴尬了?是否亲戚朋友间的情面就不好过了?
又比如,当孩子发自内心地礼让或分享时,我们不对他说“谢谢”,而是跟他说“你好乖呀”,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孩子,你要活得“正确”,是这样就对了。
这不是在谢谢孩子,更不是在表扬孩子,是在抹杀孩子的真自我。
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是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这样的分享和帮助才是真情实意,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讨好他人的需求。
“正确”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为,我们在童年的时候,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成长的。只有在符合父母认可的正确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被父母接受,才能够被社会接受。
等我们成了父母,我们也在不经意的,把“正确”的生活方式,灌输给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当孩子发自内心和你分享时,当孩子主动帮忙做某事的时候,谢谢是对孩子最好的认可,谢谢孩子才是看到孩子的真自我,才能让孩子去追寻他自己真正的价值。
活着,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乖,听话,是好孩子的存在价值。但,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存在价值。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分享、礼让,才是发自内心的分享和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