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当“歪果仁”的那十几天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爸妈给我提供宝贵的机会,让我在假期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去了一趟传说中的美国。毕竟只有十几天,不算深入游,但是呢,还是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体会的……
  防不胜防地丢脸
  唉,在国内,你说俺走在大街上,谁能注意俺呢?一个戴眼镜的长得其貌不扬的高中生。可是,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哎呦我的天,我怎么一下子就变得那么扎眼?
  到美国之前,俺爹俺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有礼貌;落地美国,这边的领队和导游不断提醒:要注意形象。但我,还是防不胜防地丢脸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和同学走在临近哈佛校园的街上的某个书店,我们很开心地走了进去,在书架之间来回穿梭,边四周咂摸,边兴奋地讨论该买什么书当作纪念。如此边窜边谈了十几分钟之后,我举着一本书,突然沉默了。不是因为书里的陌生海量词汇,而是我发现整个书店,那么多顾客,没有一个人大声吵吵的,就我俩中国孩子在“叫嚣”。估计刚才大家都往我们俩身上甩白眼呢,我们却浑然不知……素质啊,素质!
  还有一次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路过一个角度不大的旋转楼梯,这个楼梯是用栏杆分成左右两个通道的。由于旅行团给的参观时间太短,当时我也没多想,加之楼梯很短而且楼梯上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便将“靠右走”这话给扔了,一下子窜到靠内圈的左边通道以图快速上楼。
  哪知刚走了几步,就来了一个美国人想要下楼。按照我们的思维,他其实可以“变通”一下嘛,反正左边楼梯没人!但是,那美国人就在那儿巴巴地等着,等我十分尴尬地大步上来与他擦肩而过之后,他才从右边下了楼……我那个尴尬啊!我这无意间又给祖国抹黑了。
  由此我得出深深的結论:素质这东西,真是深入骨髓的,不是经由千叮咛万嘱咐才做到的。
  不过呢,美国的月亮就圆吗?我亲眼所见有美国人在车流较少的时候闯红灯耶!网上有些帖子干嘛把他们说得那么完美呢?
  惊叹于“创意自由”
  我们搭乘飞机,从洛杉矶前往波士顿。
  机舱真的好小啊,对于我这个长手长脚的人来说还挺局促。和以往一样,飞机起飞前要播放一段安全视频,内容无外乎介绍安全带怎么系,发生事故如何逃生。我也坐过不少次飞机,每个航空公司的视频各有特点,比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南航的水墨画风格视频,但还是摆脱不了那些“套话”与“套路”。可是,这架飞机播放的视频一出场,就令我惊掉了下巴。视频开篇是一阵快节奏的舞曲,三名空姐从紫色的背景中款款走出,男主角登台,唱道:“我要说点关于安全的小知识,你肯定能听得懂,相信我呀,快点听听呗。”


  整个安全提醒被唱成了一首歌,还不时穿插各种rap说唱。童声rap说唱,教你怎么使用氧气面罩;机器人rap,教你怎么使用救生衣;重金属rap告诉乘客禁止吸烟,让人没有一丝丝地紧张感。最后还是以歌曲收尾:“所以呐,今个儿晚上,准备起飞,因为我们会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上。”
  上网一查,发现这家航空公司是全美最廉价的航空公司之一,大概是因为“廉价”,才想出用这种办法揽客?事实上,这十几天的走马观花,我发现美国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都有点类似这个视频这么有创意。以下都是我的亲眼所见:
  高速路上经常有拉着冲锋舟或拴着冲浪板的车,我经过的每处河海湖泊都有冲浪、帆船或者私家快艇;波士顿市中心的公园,一位中年男子和他的宠物狗在比赛爬树;大学校园里广场草坪上,男生和女生一起毫无距离感地组队玩飞盘;渔人码头前一对中年夫妇跟着街头艺人的歌声跳舞,旁边的人零星地坐在马路牙子上司空见惯地微笑欣赏;林肯纪念堂旁边的草坪上(在美国,踩踏普通草坪完全不受限)举办盛大的草坪婚礼;各条马路的人行道、公园里,“酷跑族”简直是太常见了。
  不论男女老幼,没有差异,都充满活力,乐观、自信、快乐。试想,同样是音乐喷泉,在国内,无非是小孩才敢冲进水中玩耍,而且还要被大人时不时地训斥“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要么就是大人不管,在一旁刷手机。但在美国,父母一定会陪孩子一起冲到喷泉里嬉闹,年轻人玩得更疯……
  我的妈妈曾有机会去美国访学了半年,认识了一对待人十分友好的老人。他们退休后决定游遍全世界,到过哪个国家就在地图上打个对勾。他们到了中国,还来我们家用晚餐。这回来美国我才知道,这种老人在美国太多啦!
  在旧金山,当地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流浪汉的事儿。这本是带队老师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导游做的安全教育,而美国导游却说:“流浪者嘛,那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吧!”天呢!
  他给我们说,曾有一个美国人,他的理想就是去做流浪者,而在他父母的要求下,他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刻苦求学,获得了很高的学位,娶妻生子,为家里挣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就在这时,他决定:与妻子离婚,所有的资产、孩子都归妻子,自己什么都不要。他的理由是:我要去实现我真正的理想了!
  “泥蚝,歇歇”,美国人对中国孩子很好奇
  到了美国,不论是购物还是走丢了以后问路,都得开口讲英语。一开口,才觉得平时学的那些口语、听力就跟白学了一样,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好在大部分美国人都非常热情、开朗,在跟他们交流中感受到彻头彻尾的真诚,以至于我很不习惯,甚至感到不适想要逃离。
  比如,在哈佛校园吃过晚餐后旅行团解散,我和一个同学住同一间宿舍,于是一起前往寻路。天色渐晚,正当我们在一个小十字路口纠结方向时,一个与我一般高,脸上长满胡子的美国人抱着一摞刚买的书几乎小跑着来跟我们搭讪了。
  他激动万分,赶紧问我们:“嗨!你们是中国人吧?给我讲讲孔夫子呗!”
  真是丢人啊!我对孔夫子的了解可能还没这位大胡子仁兄多呢!历史课上的孔子、语文课上的《论语》,一紧张,全都忘了。就算我知道一二,我这口语也不行啊!
  由于见到两个“活的”中国男生太激动,大胡子仁兄两眼圆睁,大口呼气。支支吾吾半响,我说:“孔夫子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
  显然,这个解释并不能令他感到满意,大胡子仁兄眼神里透露出:亲耳听一个中国学生讲自己国家名人的机会是多么宝贵,所以一直瞪大眼睛瞪着我们。我实在受不了了,赶紧尴尬地笑了笑,转身想走。他立即逮住我的同学聊了起来,这位热情的大胡子仁兄听说他想买书,立即从刚买的书里取出一本想要送给我同学。
  这哪儿行啊?我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必须要走了。”他立刻问我们去哪儿,并且热情地给我们指路,怕我们走错了,还“跟踪”了我们一段路。
  还有一回,一位大叔得知我们从中国来,激动得难以言表:“你们是从中国来的?酷、酷、酷!”然后巴拉巴拉地跟我们讲他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哪个儿子娶了个中国媳妇;他的四个姐姐,有几个在中国上过学等等。
  在旧金山乘船检票口,一位检票员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他不标准的两个中文单词“泥蚝、歇歇”给我们这个团检票。俩刚检完票的哥们儿像在国内挤公交一样,跑到船舱去抢座位儿,那位检票阿姨用有点嘲讽的小语调喊:“憋照鸡,蛮满邹!”显然对这个已经司空见惯了……
  走马观花,我在美国的这十几天,感慨还是蛮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行路”让我知道了我读的书并没有“万卷”,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不是靠别人的提醒。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东西,让我向往着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其他文献
朋友说她六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她常发脾气。  她家住五楼,没有电梯。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她不允许女儿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会弄脏衣服。但再一次下楼时,女儿又那样,屡说屡犯,她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女儿当着她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袖子下面经常是脏的。
期刊
很多人一到盛夏时节,就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和身体日渐消瘦的不良反应一“苦夏”。这时候,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着他们胃口大开的样子,一定很有成就感!本期菜品:口水鱼片、韩式南瓜粥。口水鱼片所用鲢鱼温中益气,促进食欲;南瓜粥营养丰富,放冰箱冷藏再吃,口感特好。    口水鱼片    用料花鲢鱼(又名鳙鱼、胖头鱼)一条(约1000克),淀粉两大匙,油炸花生仁约半两,熟白芝麻两大匙,老姜一小块,蒜一
期刊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是回报期,50岁才能真正与父母成为知己。不管这是不是真理,问题的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叨,脑筋老化;家长抱怨儿女越来越自作主张,“完全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或者是工作的压力,或者是生活的琐碎,或者是身体不适,当下的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儿心平气和,即使意识到沟通的重要,
期刊
婆婆今年60多岁,特别会过日子,口头禅是:成由勤俭败由奢。  记得刚结婚时,老公就给我打预防针,说婆婆很会过日子,看不惯大手大脚的人,要我在婆婆面前注意些。我想,老人家大多从苦日子过来的,节俭些也在情理之中。岂料,真正柴米油盐地过起来,才知道婆婆可不是一般的“过日子”,我的感觉是,从奔小康的大路上来了个急刹车。  婆婆仿佛天生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可以物尽其用。一团旧毛
期刊
谁都这样“帮”过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创意课,内容是制作一幅名为《秋天》的手指画。  老师先做示范:给几张纸条画上树皮一样的花纹,用不干胶把画好的纸条粘在已经涂抹了颜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红黄相间的颜料,在“树干”周围点缀些“落叶”……  示范完毕,手工材料发到小朋友手中。在场的六位小朋友都是三岁左右,由妈妈陪同。拿到材料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动起手来,有的研究画笔,有的拿着纸条挥舞,有的专注于撕
期刊
“枕头大战”中的亲密拥抱  我常跟儿子一起下棋、玩桌游或者讲故事。安静的游戏中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亲密和愉快,但始终觉得两人之间缺少一种酣畅淋漓的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跟儿子玩了“枕头大战”。  第一次玩的时候,我们拿着枕头,先朝对方轻轻扑腾了几下。儿子突然狡黠一笑,一个突袭到我的右手边,我惊奇地说:“哎哟妈呀!居然被你打到了!”儿子大声笑起来,更加“猛烈地”向我进攻。  整个过程中,我们的语言很
期刊
前几天偶然参加了一个饭局,饭局上有个小女孩一直默不作声。  小姑娘看上去六七岁的样子,给夹菜就吃,但不会很大口,盘子空了也不会主动夹菜或者跟爸爸说。席间,很多人跟孩子找话题聊天,孩子就点点头或者只用简单的几个字作回应。孩子的爸爸几次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回答这些叔叔阿姨的问话,还说让孩子简单来个自我介绍,但一概无效,小姑娘还是惜字如金。最后孩子的爸爸也只能尴尬地解释:“孩子有点内向,不经常带她来这种场合
期刊
飞机上不关手机,要不要提醒?  前几天和孩子外出坐飞机,起飞前,我们外面坐的女士一直在用手机,我闺女看了很着急,暗中捅我,让我跟对方说。我小声说:一会空姐会告诉她的。但是几位空姐来回走,还真就没一个人提醒她。孩子总想说,我又悄声对她说:你要信任别人。这样又等了一会,孩子实在忍不住了,鼓起勇气,温柔地说:阿姨,飞机就要起飞了,您应该关掉手机。这位女士冷冷地回一句:这不是还没飞呢吗,我一会再关。后来又
期刊
上萨提亚课时,贝曼做了一个小个案,来访者幼年父母不在身边,被要求照顾妹妹,父母对她不乏苛责。看着贝曼做个案,我想起自己的一个来访者情形类似,于是有了下面这四个疗愈步骤。我觉得对于很多的童年创伤,尤其是父母做法的不公和呵护的缺乏,都可以参考。  第一步 承认那个不公和困难  我们要为当初那个受伤的、委屈的小孩进行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个孩子,我该自由玩耍,现在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
期刊
前天晚上去学校开家长会,各科老师都做了简短讲话,精准有效率,让我收获颇多。数学老师讲的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们不只要孩子把题做对,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说出做题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步骤是怎样,得到什么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来思考,比一味地闷头做题只求一个答案,对于未来的学习帮助更大。  回头想想,我们上学那些年,一直在按照老师的讲解不断钻研解题技巧,自己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如何能将解题过程表述清楚。未必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