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一期中,我们见识了燕京八绝中制作工序最为复杂的景泰蓝。今天,让我们和燕京八绝中相当耗费时间、精力的玉雕来次亲密接触。
美玉心生
玉是千万年的造化之物,玉人和玉石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玉雕,因为材质的珍贵,气质的温润而备显尊贵。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勾型的玉佩。此后,随着雕琢水平的日臻完备,玉雕一直为历代皇宫贵族所珍爱。玉雕可以用的玉石原料很多,有白玉、翡翠、珊瑚、玛瑙等等,每一件都是神奇的大自然孕育千万年方才得成,造型可以是炉、瓶等各种实用器皿,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巧器。玉玺更是历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图1)。
做玉的人在对玉进行加工之前,一般都会将一块玉把玩许久,直到这块玉的形质特征烂熟于胸,其中隐藏的雕琢之后的模样也在脑海里虚拟完备了每一个细节。这个设计与构思的过程便是“读玉”。玉石的大小、形状、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读玉要依据玉与生俱来的纹理、色彩、形制,以最少的改动成就最完美的作品。
翠玉白菜(图2)是清朝光绪帝妃子的陪嫁,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玉石的色泽由白色向绿色自然过渡,而巧匠们正是利用这一特质,浅浅地刻上植物的茎叶,塑造出一棵栩栩如生的白菜。仔细观赏,绿色的菜叶上一大一小两只蝈蝈点缀其间,趣味盎然。
美玉所耗费的心思不仅仅体现在读玉的时候,雕刻中不断发现和弥补瑕疵的过程更需要灵动的随机应变,行话里叫做“剜脏遮绺”(图3)。
珍贵的玉石原料,不允许半点浪费。即使是雕坏的玉石,也要根据现有样子再次设计。一尊观音像脸庞微侧,嘴角含笑。谁能想到,她竟然是一件因为雕刻失误,重新造型后的作品(图4)。也许,正是“妙手回春”的心思赋予她与众不同的韵味。
珍藏在故宫多宝格中的玉器,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却又一律的令人称奇。“因玉而变,因人而变“的构思理念赋予它们或灵秀、或磅礴的气势,堪称一绝。在漫长的读玉过程中,在加工时不断地修改中,玉料已经借由做玉之人的心血从一块千古顽石幻化成为独一无二的玉雕作品,正所谓“美玉心生”。
玉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在认识玉石上经历了从不自觉地发现、使用,到有意识地寻找、选择的过程;而且在制造技术、形态选择上也在不断地觉悟、提高、进步,涉及到人类知识不断丰富、完善的众多方面。所以,玉雕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也能折射出古代社会物质生产与意识形态的许多信息。
雕玉成器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工匠们琢磨成型的。
选用纯净润泽的玉石,经由能工巧匠们的精心琢磨,最上乘的玉雕才能呈现出匀称精美的器型和精益求精的细节,彰显宫廷身份的雅致与尊贵(图5)。明末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有琢玉的场景,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古代,工匠们只能靠简单的磨具一点点地磨出精美绝伦的御用器物。
“开料”是玉雕工作的第一步,今天,人们用最有力道的大型工具将玉石初步切出轮廓。面对珍贵的玉石原料,能这般大刀阔斧的对其剪裁,需要的是过硬的技术和过人的勇气。
经过初步剪裁的玉石原料,由钻子将设计的形态一点点勾勒出来。玉雕的最大难度在于玉石材料的特殊性,普通的刀具对坚硬的玉石无可奈何,因此,琢玉的钻头通常以硬度最高的金刚砂为原料,在高速旋转中对玉石进行切割。玉雕的模样要在水滴的润泽中逐步显露。同时,水滴也起到了防止高温钻头熔化的作用。这样一件精妙的玉雕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说“琢磨”考验的是耐心和技术,那么“起链子”就充分体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就像这根长长的链子(图6),最初是紧紧贴在繁盛的花篮上的,通过琢磨,它一点点与主体分离开来。环环相扣而又灵活自如的链条最见功夫。大小一致,工整对称,不弯不拧的玉环足以让人们为巧夺天工的琢磨工艺惊叹不已。
一块玉石在手,那温润光洁总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而这全靠打磨的工序。工匠们把胶棒用火烤制成需要的各种形状,来对细部进行最初的打磨,之后再用柳木条细磨;最后用皮革或者葫芦进行抛光,行话叫作“上亮”。根据不同的设计,玉器各部分上亮的程度有不同。
比如这块腾龙玉璧(图7),它的主体是数条形态各异的龙,通体莹亮,而作为衬板的云纹则需要的是亚光质地,以更好地衬托飞龙的生动和灵性。
一阵微风习来,山水画被卷起盖住了棋篓,而琴洞中钻出了几只调皮的小老鼠。这看上去温润光洁、含蓄内敛的玉雕作品,正是依靠一点一滴的琢磨,才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早在《诗经》、《左传》中,古人就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立朝为官、处世为人的标准,而《说文解字》里也曾阐明玉有“德”。这种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玉文化,是对史前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社会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今天,依形而为、构思精巧的玉雕,已经走出深宫院闱,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手工艺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