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课程职业道德渗透的条件和途径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了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条件,并提出了具体途径。
  关键词:纺织行业;渗透教育;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赵筛喜(1965-),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徐步荣(1963-),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116-02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敬业精神是每个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2009年 5月 4 日,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上,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教授特别指出:“金融危机将促使一向不重视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重视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有多方面的途径进行这方面教育,但笔者认为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一、专业课渗透职业道德的条件
  1.教师个人职业道德水平
  有人认为,专业教师只要精通业务就可以了,职业道德教育那是政治课的事,这种看法应该受到批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用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陶冶青年一代。“教书”和“育人”是两个不能割裂的方面,教师的教授过程总是把教学和育人关联起来,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流露出来,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重师德,做表率,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学生分清真与假、美与丑,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对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赞不绝口:“费米上课很认真,他每次都认真备课,有的问题是一个理论、一个公式推算了之后,找出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他用最平易的语言把很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似懂非懂的时候,他已经把知识和品德车载斗量地送给你了。”短短数语,就把一个“敬业、勤业、爱生”的教师形象展现在面前,怎不让学生佩服?怎不让学生学习?
  纺织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笔者作为一个来自纺织企业的专业课教师,通过笔者自身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传递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克己奉公、信用诚实、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向学生表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职工和自身带来的好处。笔者现在作为人民教师,更要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巨大感召力和说服力。
  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难想象,对集体事业漠不关心,一个工作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只强调自我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发挥多大作用。
  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公关能力强。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这些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就对教师提出了相应要求,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能胜任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达到1:1,即使是理论教学也要充分体现它的实践性。所以,熟悉生产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指导生产实践成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只有熟悉了工厂的生产过程,知道企业各工种对工作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对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渗透。
  3.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始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尽可能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课上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走出过去那种“规范教育”误区:停留在“我说你服”的教育水平,强制灌输一些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更不注意反馈信息,这样,正确的理论和规范就无法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和认识,往往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造成教育和行动“两层皮”,甚至你越教育,他越要反感。
  我们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由空洞说教转而贴近生活,贴近思想分析,贴近社会现实,教育的方法应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转移,要重视“情感认同”,做到“以情动人”,要加强师生、生生交互,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增加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自我判断和选择能力。受教育面应由重点覆盖向全面覆盖过渡。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开展教育,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个体觉悟”,从而在生活中不断践行。
  二、专业课进行职业道德渗透的途径
  1.密切联系教材内容,积极挖掘教育素材
  专业课教材体现了本专业的工作过程,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职业道德因素。在讲授“织物结构与设计”课时,可借助分析织物布样的时机向学生讲解布样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布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产品工艺设计的基础,一旦出错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少则上万元,多则十万八万。学生们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要善于与他人合作,确保分析结果正确。又如在讲授“纺织材料学”课程的纺织材料性能指标测试时,向学生们渗透敬业精神,不能马虎了事,要尊重测试结果,否则会严重影响工艺设计和产品质量;特别是在涉及被测试单位利益时,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2.充分运用案例,加深教育印象
  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通过视觉所获取的信息,比听觉所获取的信息数量多且时间持久。教师平时要适当收集,及时展示、展播。通过这种直观教育,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是一种良好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手段。在讲授“机织工艺与设备”浆纱部分时,让学生观看工厂安全生产图片,加强安全教育。市区某厂的浆纱车间发生过一起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有位挡车工由于没有注意,衣服被浆纱机的边轴卷了进去,最终衣服收紧,人被活活勒死了。经调查,事故原因是由于机修工刚维修浆纱机后没有及时把边轴的罩壳装上,这种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通过活生生的教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工作如果有细小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比如在棉织工艺设计课堂讲授和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面向生产实际,树立正确的生产作业思想观点;在作业练习和毕业设计中,督促学生杜绝潦草、马虎、应付和抄袭等不良习气;在实训和参观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尊重事实、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对科技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能。
  4.多用正面案例积极引导
  职业道德教育要积极利用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抵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是个大染缸,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可能再躲在象牙塔里学习,受到社会各种影响是必然的。在学生刚接触到专业实践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多接触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如果遇到社会上的负面影响,要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使其认识到那是短期行为和不良现象,努力降低不良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三、小结
  专业课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都和专业课有关,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本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毕业之时就对职业各方面的要求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以后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相信只要专业课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下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恰当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白云.专业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3):51-52.
  [3]胡晓路.美国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的初步研究[J].国外教育资料,1983,(2):29-40.
  [4]高娃.从工科院校学生对课程考试的态度谈素质教育[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7-128.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统计学本身的特点、教材、教师及教学方法等导致其成为社会科学类学生“敬畏”的课程之一。美国《行为科学统计概要》的编写者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以最大程度化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为目的,编写出了一本深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高质量教材。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技术、编排技术等值得业内人士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行为科学;美国教材;统计学  作者简介:李雄鹰(1976-),男,甘肃宁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并且单片机的技术在企业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对单片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很多学生学过该课之后不能很好地应用。本文针对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赵东辉(1979-),男,河北邯郸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机电系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目前研究生的就业情势已较为严峻。为了解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情况,在对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研究生创新创业相关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唐利华(1986-),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研究
期刊
摘要:为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提出由老师带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梯队”模式。文章阐述了创新基地的构建;“创新梯队”模式的培养方法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实践表明,“创新梯队”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梯队;实践能力;导师  作者简介:储开斌(1975-),男,江苏如皋人,常州大学电子系副主任,讲师;朱正伟(1963
期刊
摘要:根据大众教育形势下高校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象难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实践,通过对概率统计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及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使用等方面的阐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兴趣;教学  作者简介:周玲(1978-),女,河南驻马店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对广大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系统工程”双语课程为例,就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系统工程;约束与对策  作者简介:刘航(1980-),女,山东菏泽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
期刊
摘要:随着机组参数的提高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电厂化学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化学作业内容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电厂化学专科专业已逐渐发展为涉及给排水工程、电力环保、化工、金属材料、核电、热电等诸多方面的宽口径综合性本科专业,原有的电厂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要求。在调研国电铁岭电厂、宣威电厂、吉林辽源寿山生物质能电厂化学岗位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火电行业化学类岗位所需的知识要素,研
期刊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引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的新路子,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建设得到持续加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   作者简介:施宙(1966-),男,上海人,山东科技
期刊
摘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通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高淑芳(19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以及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现状,剖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教学评价手段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组成及发展过程,构建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电子应用专业为例,提出一种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案。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方法  作者简介:余凤翎(1959-),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