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真正有效地进行对话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呼唤对话的真正高效,生生对话如何真正有效地进行是笔者在本文中要着力探讨的。本文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从话题设置、教师指导两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对话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生对话;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36
  学生间的对话是一种鲜活的课堂生成,也是最生动的教学元素。它显示了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更为准确地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由于这种对话是在人生阅历、知识能力大致近似的学生间展开,思维递进的梯度将更符合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所以,信息的流动会更为顺畅,课堂的气氛会更为活跃,学生更容易通过思考、探究,获得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语言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日益“由基于教师付出的教转变为基于学生自我学习的教,由基于教师教的学改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课堂上学生之间高质量的对话活动,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受到激发、得到启示,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上的“生生对话”,普遍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案例一:《在桥边》一课,教师在完成了情节感知、语言品味后,组织了一场以“如果月薪1500元,让你去数过桥人数,你做还是不做?”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姑娘,天天可以欣赏,钱少无所谓;有的学生说工资太低,生活没有保障,还有的说如果有我心爱的姑娘,我每天充满期待和愉悦,会很幸福。还有说每天的工作只是数人,太单调无聊了。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大家显然谈论得轻松愉悦、热闹非凡。
  从表面来看,这个讨论环节是非常鲜明的“生生对话”活动,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氛围热烈,但仔细分析,却存在着“目标游离,语文特质不鲜明”的问题。《在桥边》中作者要传递的德国战后伤痕,一个参战老兵,经历战争伤残后,“他们”对他进行战后的“疗伤”,但物质问题可以解决,而精神创伤却难以抚平。“他”每天数着人数,生活只是无聊、空虚、单调、灰暗。而他也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在姑娘过桥那一瞬间,他激动而兴奋,虽然只是短暂的美好,却幸福的无以复加。即使是这样也迅速的被剥夺,主任检查员要来检查工作,他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憧憬与压抑,渴求与剥夺,暗藏的是现实的残酷。真正的伤害是那种永远无法抚平的黑洞。授课教师的这个问题与课文涉及的内容指向不同,完全偏离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入这一话题,不仅不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达不到提升认知的目的。对话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而话题不当,使讨论偏离了课本的内容,当然也就达不到对话要追求的真正目标了。
  以上存在的问题,更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话题”选用不当。语文教学是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它必须关注课堂内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它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该循序渐进地促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应该紧密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传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对话“话题”的设置,如果仅仅突出“趣味性”,以求引起学生共同兴趣;而忽视了其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和与课堂教学进程的“连续性”、“完整性”;那么必然会消减了对话活动在课堂上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每个话题的设置都必须成为该过程中自然而有效的一环。
  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间对话的有效展开,是以话题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无论是教师预设的话题,还是学生课堂生成的话题,统一的判断标准可以是:该话题的学科特色是否显著,在本课时学习目标中的位置,对课堂教学逻辑的建设性或破坏性,对全班同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和参与性。
  如果说案例一是由于对话话题选择不当,导致对话质量不高的话,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存在频率更高的是“虚假对话、孤立隔绝、认知肤浅”的问题。以如下两个案例为例:
  案例二:一教师教学《蜀道难》一课中有如下对话:
  (一学生朗读这首诗后)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1:很好。咬字清晰,停顿准确。
  生2:很响亮、很流利
  生3:读出了“豪放”的感觉。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要读出作者“豪放”的风格。(配乐)
  案例三:笔者有一次听某位教师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谈及马克思面对重重压力依然取得巨大成就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谈谈自己崇拜的人。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如下对话:
  生1:我崇拜科比,他在NBA的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哪怕受伤或者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也能积极发挥,成为优秀的得分手。那年顶着“强奸”罪指控,他还是以“场均30.6分”,入选NBA第一阵容。
  生2:一个“强奸”犯,有什么好崇拜的?
  生1:我是说,“强奸”案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你看他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
  生3:成绩能说明一切?“强奸”别人,是一个人的本质问题,怎么还值得崇拜?
  生1:一般人面对这种情况,肯定心绪大乱,打不好球了,可他还能打得很好,这说明……
  生4:这说明“男性本‘色’”!
  众所周知,所谓“对话”必然包含有理解、评价、交流、反思等多种元素。并不是多个学生站起来就一个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就算是进行了“对话”。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阐述问题的重点是科比的人品,“本质不好,不可以崇拜”,并不是说科比的努力执着不值得肯定。生1他并没有理解生2和生3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能有针对性地就“人品、本质”问题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而生2、生3也只是反复强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却没有针对生1看问题的偏颇之处——人的“大节”与“小节”提出评价或批驳;生4更离谱,把对科比问题的讨论,引向了对“男性”的认识方向且观点庸俗。其实是各人说各人,没有理解、缺少评价,当然也不可能形成反思。   案例二和案例三的对话层次都是肤浅的。案例二中,学生的点评十分空泛,“朗读好在何处,哪里的朗读处理特别成功,为什么这样处理比较成功,‘豪迈’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朗读者不曾思考表述,评论者也不曾涉及,一切尽在混沌之中。试想,即便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已经相当得深入精当,但其他同学并不能有效地通过朗读与朗读者分享这种阅读体验,缺少理解认知的深度。案例三中,学生的对话始终停留在“对自我观点反复申诉”这一层面上,缺少思维的逐层深入。
  其实,无论是话题不当导致的“对话”低效,还是“对话”本身表现出来的虚假和肤浅,其主要责任不在学生,“教师指导的缺位”才是使问题变得严峻的关键。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少发言,就要将课堂的所有话语权交给学生。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作为教学的对象,学生认知水平、语文素养是有局限性的,在对话过程中,出现话题游离、思维脱轨、认知肤浅,表述不清等问题,实属正常,这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介入到学生的整个对话过程中,及时引领,及时点拨,打破学生言说的隔绝封闭状态,“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之‘教’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现象的纵深,攀向思维的新高”。
  可喜的是,案例三中教师就及时介入,对学生的对话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引领:
  师对生4:请等同学说完自己的观点,再发言。
  对生1:你崇拜科比的什么品质?
  生1:他能顶得住压力,做好自己的事,打好自己的球,这跟马克思很类似。
  对生2:你认为科比具有这种品质吗?就这一点而言你同意生1吗?
  生2:从他整个NBA的生涯看来,他有这种品质,也值得肯定。
  师对生2:你为什么不喜欢科比,就因为他涉嫌“强奸”?哲学上不是说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吗?人总有缺点。
  (生2沉默)
  师对全体学生:刚才有很多人对“生1”的观点都不以为然,现在谁能解决我这个问题?
  生5:看问题也要分清主次,对别人进行侵犯,是一个人的本质问题了,本质不好,有一些小优点,不值一提。
  师对生1:你怎么看?
  生1:我不是说这事是一件小事。我认为人的一生挺长的,犯错误也难免,这个案子后来传闻很多,最终并没有立案,很难说是怎么回事。再者,他以后也没有再发生这类的事,我觉得还是应该看他的优点。
  师对全体学生:那么如果对科比的指控不成立,或者科比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们会肯定科比的坚强和出色吗?
  (学生表示肯定)
  所以看人我们当然要看本质,但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生1”本来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可效果却出乎他的预期,为什么会这样?
  生6:我觉得是例子的问题,不仅要看例子能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考虑别人能不能接受。
  生1:如果能把事情说得完整一点,也可以避免。
  师对生1:那么,试着重新组织一下你的材料,讲讲你崇拜的科比以及他和马克思的相似之处。
  这是课堂上意外的插曲,却很好地反映了在生生对话中,教师要扮演的几种角色:
  首先,教师是课堂秩序和授课进程的维护者、调控者。良好有效的生生对话必须在科学理性、尊重慎重的氛围下展开。对“生4”的告诫,是在对话互动难以为继、发生混乱的当口,教师的一种积极介入。既维护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制止了已游离于主体之外的话题。而对“生1”“你崇拜科比的什么品质?”的提问,将话题带入正常轨道,为学生的继续对话提供了理性支持。“试着重新组织一下你的材料,讲讲你崇拜的科比以及他和马克思的相似之处”的要求,又将整个对话导入了课堂教学体系,体现了课堂教学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维护秩序、变革秩序和重建秩序的功能。
  其次,教师是学生间对话的桥梁和媒介。有效的对话必须以学生间准确的表达、理解为基础,否则就会鸡同鸭讲,毫无进益。而学生的表述时常言不及义、含混不清或者只关注自己、“目中无人”,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清晰表达、倾听分析、反思交流。教师对“生2” “你认为科比具有这种品质吗”“你为什么不喜欢科比,就因为他涉嫌“强奸”?哲学上不是说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吗?人总有缺点”这两个追问,一方面使生2对生1的观点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同时又能使生2反思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持这种观点的原因、思考的角度,使讨论向走向深度。而生1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生2和生5的发言,才能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表达,使对问题的看法更科学合理,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再次,教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引领者。所谓学习能力,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思维的深刻程度。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仅要使对话变得更顺畅,更应帮助学生养成反省自我学习活动的习惯,明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和策略,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学习策略,并促成学生将这一方法策略内化为有价值的自我监控技能。案例三中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反思,就是一种鲜明的学法指导,而生1最后的重新组织表述,更是对已经获得的学习策略的一种强化和巩固。同时,教师的追问和点拨,使“一分为二”、“主次之分”、“发展变化”这系列对事物的评价方法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提升了学生认识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不可避免,生生对话将加大教师对课堂操控的难度,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如何将已经习惯了沉默的学生调动起来,使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各种对话形式中去,可能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郑逸农,汪益军.学生意识:语文教学的起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8(5).
  [2] 韩雪屏.识别·评价·指导[J].中学语文教学,2009(6).
  [3] 严华银,荣俊红.“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J].中学语文教学,2008(6).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325800)
其他文献
1  快要被遗忘的老式电话摆放在客厅玻璃桌的角落,电铃声响起来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些许诧异,却没有很在意。  我穿过堆满杂物的狭小空间,在米白色的窗帘前盘腿坐下。接通电话后,才知道原来是以前的朋友特地打来叙旧。我拿着听筒,把电话线不断往自己手指上缠绕,愣怔地看着电话上靛青色的纹路。他抓不住重点,七零八碎地说了一堆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听他说风,听他说雨,听他说曾经的自己。  与他相识的年代还没有手机,我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说:“世界上最厉害的本领就是:以愉悦的心情老去;在工作时,有能力选择休息;在想说话时,能选择保持沉默;在失望时,能重新燃起希望。”  簡单总结夏目漱石的话就是:具备生存技能、可以理性地控制情绪,以及对未来永远保持信心与热情。这三点叠加,便是一个人立身于世最厉害的本领。
摘要:许多农村初中生谈作文色变,他们写一次作文就是情感的伪化。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的真谛是真情,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常说“作文即做人”,社会需要诚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抒写真情,更要呵护这份真情。因此,教师在作文评价时要激励真情,作文教学也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日常生活。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呵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考试作文立意不准,或文不扣材,离题万里,将满盘皆输,终生遗憾。准确把握命题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作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务必强化训练的一环。  材料作文: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41年的深夜,在美国洛杉矶一间宽敞的摄影棚里,一群人正在忙碌地拍摄着一部电影。电影刚开拍没几分钟,就听见年轻的导演大喊了一声:“停!”  看得出,导演对拍摄效果一点儿也不满意,他一边冲着摄影师比画着动作,一边有些不悦地说道:“我要的是一个大仰角,难道你不明白大仰角是什么意思吗?”  摄影师有些闷闷不乐地自言自语道:“一个镜头已经拍了不下十遍,到底要拍到什么时候你才满意?”然而,不管摄影师怎样努
摘要:创新教学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教学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引导和监督,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满载而归。  关键词:自由; 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 ;探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这个问
2019年12月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个中国小伙所作冰川话题的演讲吸引了全世界的视听。  小伙子名叫王相军,他与冰川打交道已有七年的时间,亲眼见过三百多个冰川奇景,亲自走过七十多个冰川。冰川虽美,但更是危途,许多人都是望而却步,但王相军情有独钟。  王相军出生在四川广安的大山里,家境贫穷,高中毕业后去了深圳打工。2012年的一天,王相军穷游到了玉龙雪山,第一次看
摘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是对新知识的识记,很少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和思考。而现代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从而真正把“教室”变为“学堂”。  关键词:《DNA的结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三年前枫叶飘红的深秋,我和女儿分开生活,父女之间不再有往日的亲密。她来我的寓所,举手投足有分寸,说话做事有礼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客客气气。给她做点事,一口一个谢谢,待我以尊重,这尊重里暗藏闪闪寒光,把曾经亲融的关系推得越来越远。  为了吸引女儿在我这里多待一时半会儿,我特意网购了一副高档象棋。饭后,两人静坐,对弈,纯物理意义的近距离,像一杯热酒温暖我冷得发颤的心。这样的时光,当属我余生中最难以
娜拉老了,她从咖啡馆那把极不搭调的木椅上滑了下来,委顿在地。被抬上担架的一瞬间,她微闭的眼睛猛然睁开,定定地凝视着那把她坐了七十多年的木椅,浑浊的老泪滑过风干的面颊。  1940年,14岁的娜拉是英国布拉德福德小镇中学的漂亮女生,长着一头银色的卷发,粉嫩的脸上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从伦敦转学来到小镇读书的男生罗伊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个精灵般的女孩,娜拉也被这个帅气的小伙儿吸引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