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作了探讨。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和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中所作的探索。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提出: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求知欲。
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是充满趣味性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后,我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布置了一道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学校新建的语音室需要铺设地板砖,请你抽时间去测量一下语音室的长和宽,逛一逛建材市场,帮学校选择一種适合的方形地板砖,并算一算需要多少块才能正好铺满教室。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四、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他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求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论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1(49).
[2]林燕娟.“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尝试[J].江苏教育,2004(0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中所作的探索。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提出: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求知欲。
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是充满趣味性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后,我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布置了一道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学校新建的语音室需要铺设地板砖,请你抽时间去测量一下语音室的长和宽,逛一逛建材市场,帮学校选择一種适合的方形地板砖,并算一算需要多少块才能正好铺满教室。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四、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他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求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素珍.论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1(49).
[2]林燕娟.“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尝试[J].江苏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