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谅渺小
  就算燃尽一生
  也要提供永昼的光明
  別抱怨  风起时
  左右摇摆
  那是不安的闪烁
  在理解中燃烧
  落下的
  不是伤心的泪
  燃尽自己 换取温暖
  成灰之前
  盼望新的光源
  黄豆
  被豆萁煮熟的只是极少数
  毕竟电和天然气更便捷些
  可以生产更多的豆酱和豆豉
  也有一些被水浸泡
  长成豆芽
  还有一些被磨碎、沉淀
  做成豆腐
  而劳苦一生的父母啊
  是甘于奉献的那一种
  任凭生活的艰辛
  每天都为儿女
  烹调一盘盘衣食住行
  然后
  坚持着
  在未被岁月风化之前
  用你们苍老的溺爱
  滋养尚未成熟的孙儿辈女
  (本栏特约编辑 陈宇)
其他文献
在我的身边,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对他不公,说什么“生不逢时,活不逢地”。整天是牢骚满腹,可是我却不然。从我的成长历程中,到现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深深地感到,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兄弟五个,两个姐姐,排行老四。虽然我出生那个年代贫穷一些,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是我们一家很健康。大的带小的,小的穿大的旧衣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劳动人民的本色。我十一岁才到
期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了不错过桃花盛开,清明节祭扫后我便去赏桃花。方圆百里,赏桃花的最佳去处当数淮安市境内的桃花坞。  进入园内,方察觉疫情的硝烟尚未散尽。南边的一大片桃林被禁止入内,挂有五彩旗的绳子沿着外围缆了一圈,把游人挡在了外边。我张眼望去,只见桃花正开着,花团锦簇映入眼帘,这里曾是游人最多的林区,如今却是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里生出“桃花一族开无主,可爱深红
期刊
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时候,一到夏天,我就和小朋友一起到河里边游泳、洗澡、摸鱼,还捞过小河蚬。  游泳的时间可以持续很长,一般从麦收前开始先到河边试水,看看水凉不凉(那时候不知天气温度,只有靠感觉),如水不凉,就开始脱衣服下水。先用手往胸前抄水,这样可以避免着凉,适应了再俯下身子到水里慢慢地游。從这一天开始,天天到河里游泳。一般都是中午到河里游,最少五六个人,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而且都是会游泳的,
期刊
读书是耕耘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读书必须求精。能熟读几本好书,已经是受益匪浅。  在我读过的书中,四大名著读了两遍,有关帝王传记的书则览阅了一遍。我偏好《石评梅传》和三毛的书,会经常细读深研,而真正让我铭记于心的书,则是《百年孤独》。  我最爱《百年孤独》这本书,并非因其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其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构思精巧独特,以及作品的曲折起
期刊
读小学时,有限的几本课外书,竟然还是借来的。虽然,古有袁枚《黄生借书说》,但我那时还是天真地希望,某一天自己的卧室有个书柜,书柜里摆满自己买的书。无论小人书,还是武侠小说,又或者是短小精悍的杂志散文。  于是,若干年前,我做了个梦,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报亭。三面靠墙的架子上插满着最新的杂志、小说,面对马路的那一面敞开着。里面摆个小的玻璃柜台,柜台下面是几本我最喜欢的书,柜台上面的一角摆个花瓶,一年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翻找儿时的回忆,最多的就是在东北老家……  那时我还小,正值玩劲儿、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外婆家门前不远处有一条大河,我常到河边玩耍,特别喜欢脱掉鞋,光脚跑到浅水区,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从自己的脚背上流过,留下一丝凉意……那是盛夏里独有的爽朗感受,至今想起来还依稀感觉得到那种美妙。  外婆家的院子不大也不小,跟大部分的东北农家院差不多,四四方方,规划着好几个功能区域。房子的左侧是饲养区域,
期刊
晨曦微露,星星也刚从深邃浩渺的天空隐退,没想到今天醒得这么早。重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毕竟早起不是我的习惯。可眼睛是闭着了,浑身的细胞却渐渐活跃,思维也渐渐清晰。生活中的好多事总是事与愿违,没办法,今天得破例早起了。  带上席慕蓉的文集,走上河堤小径。真静,目光在路边的花草上顾盼流转,这些细致而又自足的灵魂正在旺盛的夏季里葱茏着,一种熟悉又亲切的气息飘然而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一天也该是早上吧?也
期刊
我小时候上学早,在幼儿园没上大班,直接上了一年级。班里的同学能直接拿起书来读的时候,我还在那里拼拼音呢。学习成绩自然不好,我不敢举手,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连话都不敢说。看见别的同学上课活跃,成绩也好,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羡慕,觉得人家高高在上,可自己,唉……  到了三年级,我们又增添了一个新学科——英语,教我们英语的老师是一位快退休的老老师,张老师。她中等身材,微胖,衣着朴素,对我们总是面带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再也不为吃穿而犯愁了。偶尔从心底泛起一点往日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浪花,不免总会唏嘘感叹。  初中一年级时,邻居堂哥送给我一双棉鞋,近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  小时候,物资匮乏。我们家人口多,是全村最穷的一户,能穿上一双新鞋也是奢望的。  印象中,我小时候末穿过一双新鞋,穿得大部分都是哥哥们穿不上淘汰的鞋。到了冬天,脚上穿得仍是破烂的单鞋。实在冷了,就跺
期刊
家母今年八十有余,念念不忘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包括那条家蛇。  大约是五十年前,那时农村还是集体劳动,母亲结束了一天的活计,安顿好五个孩子睡觉,才能安安稳稳地坐下来缝缝补补。  乡村的夜晚非常安静,说是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真的不为过。  一日,正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的母亲,突然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宁静的夜晚却非常清晰。胆小的母亲立刻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过去,这一看不要紧,差点吓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