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源出于拉丁文Humor(原意是动植物里起润滑剂作用的液汁),今引申为语言交谈的润滑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应具备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使自己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考,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妙语开场法
妙语开场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用妙言隽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被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所吸引,教师“投其所好”,以获得情感上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去上课时,教室里还在议论着上节课的数学测验。于是,这位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新课导入设计,在黑板上写了a÷b=a×1/b,并问同学们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回答说在b≠0的条件下成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b≠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就学习矛盾。”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导入了新课。用这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比简单生硬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二)抑扬顿挫法
抑扬顿挫法就是教师在陈述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轻重、快慢、停顿等方法取得幽默效果的方法。如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板着指头,装模作样的卡算。然后装出惊喜的表情夸张地说:“你的命真好——啊——(停顿)。明年一定能(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这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幽默性语言艺术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幽默要以其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传达教学信息。
(二)教育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幽默的材料和语言的教育性取决于它的思想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幽默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敢于触及学生中的热点和难点,注意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变化,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用新颖活泼的方法,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教育,既能解决学生模糊认识,又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美感性
美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要善于发挥汉语优势,在语音、语速、语调、语句上富有美感和趣味性,在内容上雅而不俗。那种以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以挖苦打趣赚取笑声,以及所谓俏皮的浅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庸俗趣味,除博人一笑外,不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以美的享受。
(四)愉悦性
愉悦性就是要求幽默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使人轻松、愉快、爽心、舒情。幽默是笑的艺术,没有可笑,也就没有幽默感。要使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性,所表现的内容就要求或为矛盾百出,或为怪异乖戾,或为荒唐滑稽,或为巧智奇思,或为愚不可及。幽默所表现的这些令人发笑的内容,是现实生活各种矛盾和现象的折光,是其中可笑可怪成分的放大。这种幽默所引起的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就会实现情感交融,形成愉悦性教学氛围。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考,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妙语开场法
妙语开场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用妙言隽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被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所吸引,教师“投其所好”,以获得情感上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去上课时,教室里还在议论着上节课的数学测验。于是,这位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新课导入设计,在黑板上写了a÷b=a×1/b,并问同学们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回答说在b≠0的条件下成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b≠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上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就学习矛盾。”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导入了新课。用这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比简单生硬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二)抑扬顿挫法
抑扬顿挫法就是教师在陈述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轻重、快慢、停顿等方法取得幽默效果的方法。如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板着指头,装模作样的卡算。然后装出惊喜的表情夸张地说:“你的命真好——啊——(停顿)。明年一定能(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这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幽默性语言艺术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自己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幽默要以其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传达教学信息。
(二)教育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教育性,体现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幽默的材料和语言的教育性取决于它的思想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幽默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敢于触及学生中的热点和难点,注意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变化,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用新颖活泼的方法,令人信服的事实进行教育,既能解决学生模糊认识,又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美感性
美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要善于发挥汉语优势,在语音、语速、语调、语句上富有美感和趣味性,在内容上雅而不俗。那种以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以挖苦打趣赚取笑声,以及所谓俏皮的浅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庸俗趣味,除博人一笑外,不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以美的享受。
(四)愉悦性
愉悦性就是要求幽默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使人轻松、愉快、爽心、舒情。幽默是笑的艺术,没有可笑,也就没有幽默感。要使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性,所表现的内容就要求或为矛盾百出,或为怪异乖戾,或为荒唐滑稽,或为巧智奇思,或为愚不可及。幽默所表现的这些令人发笑的内容,是现实生活各种矛盾和现象的折光,是其中可笑可怪成分的放大。这种幽默所引起的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就会实现情感交融,形成愉悦性教学氛围。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