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机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被激发,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之中。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蕴含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应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机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被激发,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之中。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的数学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蕴含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应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