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正严重而又悄悄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转变发展观念,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和谐社会;自然;生态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6-0010-02
  
  
  一、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向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征服和改造,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提出中国的发展要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人与自然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重阻碍
  
  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表明人的过度索取与排放已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正严重而又悄悄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资源方面来看,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维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资源和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的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重要的资源普遍紧缺。去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28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7.3%。最大的问题是缺水,我国660多座城市有2/3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100多座。耕地减少的问题也十分严重,仅“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温家宝总理指出的,能源短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从环境方面来看,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我国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我国废水排放总量超过容量的66.7%,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79.9%,2/3的城市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中国绿色GDP研究的初步成果显示,2004年仅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就高达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这还只是容易计算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三项而非全部,而生态破坏的损失更大。环境污染还造成了公众健康的严重损害。据联合国开发署2002年报告,我国每年仅空气污染一项就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而各种有毒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污染了耕地、水源和粮食,最后通过不同途径都直接间接地危害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每年递增11.6%,人民群众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从生态方面来看,由于人口压力、盲目开垦、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7%,沙漠、沙化土地及处于明显沙化过程中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每年还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致使北方地区不断遭受沙尘暴袭击,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生态难民,仅青海省由于沙漠化破坏了人类生存条件,迁移的生态难民就达20多万。许多河流开发利用率都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致使河川断流严重,湖泊退化,湿地缩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此外,草地过牧,森林超采,海洋渔业过度捕捞……总之,中国高基数下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早已超过了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致使自然界维持生命系统的功能退化、灾害频繁,仅20世纪90年代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适合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空间大大收缩。
  
  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思路
  
  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人口过度膨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决策、政策失误等等,当前,为了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物质载体,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是重中之重。
  1.转变发展观念是前提。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是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决策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诚然,由于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竞争的压力,面对着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压力,如果不能尽快发展起来在很多问题上都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只有绿色的增长才是发展。粗放型高速增长将迅速地用光耗尽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使他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笔者强烈主张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为的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人能够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使五千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能够发扬光大。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已经再没有发展空间。我国目前人均产值只有17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以“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迅速扩展,甚至它们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污染公害已经在我国普遍出现,我国已没有继续支持这种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表明,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2.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是关键。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环保历程,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是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环保长效机制很多,包括为提高各级政府决策水平的政策、发展规划及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领导干部的环境考评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还有一系列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安排,如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产业淘汰制度等等。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制度但还需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重要的是严格按制度办事,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真正制度化,不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废,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在所有环保长效机制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干部环保考核体系最为重要。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要探索建立统计指标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这种代价并把它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这是一个导向问题,没有这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只看经济GDP的增长,就难免出现各级领导干部都重经济建设,轻环境建设;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现象。
  3.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保障。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必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税法》等新法,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还要修改、补充和强化已有的环境立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解决“已有的法律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普遍过松,且没有引入刑事责任”的问题。总之,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而在执法方面则应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我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意志至关重要。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一系列相关的绿色技术作支撑,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便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安排中有许多地方如经济机制、税收制度、政策体系、企业规模、物流管理等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由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规则,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循环经济的方向。再者,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发引入关键链接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可以规划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此外,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推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实践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动整个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培育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
  
  责任编辑宋桂祝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设立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一整套体系和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过境迁,其主要内容大多都与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相符合。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传统法律文化要全盘否定,我们应当秉持“扬弃”的态度,积极发扬传统法律文化体系中与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相符合的内容,丢弃传统法律文化中陈旧的、过时的、与当代社会不相符合的观念。通过对传统法律
从十年有期徒刑至四年半有期徒刑,对于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张和明就要脱离铁窗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了。而这在2017年3月22日改判之前,对于
期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试点期间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相关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通告》,明确转售企业在试点期间经营的移动本地、长途、漫游通话、短信、彩信
谢玲丽、黄志华的“推动志愿活动的有效举措”一文指出,志愿活动是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爱心放送,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被列入社会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近日在《金融界》上撰文:rn两会上,温家宝提到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觉得他说得极对,中国要好好走下去,必须得改。rn但是怎么改,首先第一条便是所有制问题,原来是
期刊
上海建工集团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业务联动发展和区域布局优化,去年实现营业额1039亿元,新签合同额1058亿元,在转型发展中成功迈上"千亿级企业"台阶。上海建工集团在"全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hinese family law generally follow a Western approach,viewing the family as a civil contract.This approach has several flaws.First,it c
期刊
近日,CHINA169骨干网济南节点至济南联通担山屯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两条100G电路在联通集团率先开通使用,标志着中国联通宽带网进入100G时代。该电路的开通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
摘 要:小区业主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小区业主认为自己交纳了物业管理费,因此物业公司对被盗事件难辞其咎,而物业公司认为自己物业管理不包含小区业主室内的保安工作,因此不对盗窃事件负责。针对物业公司责任承担问题,笔者特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对物业公司在小区业主被盗事件中需承担的责任进行相关法律分析,并对物业公司的风险防范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防范义务;协助义务  一、法院判例  案例一:王某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