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向听话的“乖宝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听话,甚至学会了顶嘴和说“不”,也就是开始叛逆了,不愿意听从大人的意见。比如,聪聪是个2岁的孩子,妈妈喊他“起床!”“不起”;“喊爷爷好!”“不好”。面对孩子的这种态度,妈妈总是十分“抓狂”,孩子如此小就开始“叛逆”了,长大了还怎么得了?但又不知该如何管教。
何谓“叛逆”?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对于儿童而言,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如此看来,“叛逆”从某些方面來讲也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孩子而言则是主见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潜意识里想逐渐摆脱家长的控制。
叛逆期不仅仅在青春期
说起叛逆,很多家长想到的可能只是孩子的“青春期”。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叛逆期,在“青春期”前面,还有两个叛逆期,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如青春期那么明显。第一个叛逆期是“宝宝叛逆期”,在孩子2岁的时候出现,就像上文中聪聪的表现。第二个叛逆期是“儿童叛逆期”,在孩子7岁左右出现。第三个叛逆期就是著名的“青春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大约在12~18岁期间出现。家长们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青春期上,其实“宝宝叛逆期”和“儿童叛逆期”同样不可忽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岁左右的“小大人”,他们进入小学后,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自己长大了,所以想极力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会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既然孩子变化了、长大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如不然的话,头疼的永远是父母自己,而且孩子还会因为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变得更加叛逆。应该说,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同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父母,更应该因势利导,而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
因势利导要优于高压强迫
无论是在“宝宝叛逆期”还是在“儿童叛逆期”,身为父母在警惕之余千万不可紧张过头,教育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要让孩子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既能够健康成长,又能够和父母、家庭形成良好的关系。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一匹即将脱缰的骏马,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爸爸妈妈一定要承担好驾驭者的角色。
首先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不要太民主。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上幼儿园要向老师问好行不行?”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回答“不好!”那么接下来父母就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孩子会更听不进去。因此,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父母应该说一就是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更不要跟孩子讲“民主”。
其次是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大人可以出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比如“晚饭是想吃米饭还是面条?”“钢琴是想在饭后弹还是饭前弹?”“作业完成后是游泳呢还是踢球呢?”等等。这些选择题都是由父母命题,题中能够体现出父母想要孩子完成的主要事项或者条件,既能体现出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的行为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就是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既尊重孩子,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可以说,尊重是双方的,当父母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在家长的命题范围内进行选择。当然,如果孩子想跳出范围,另外给出答案,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动摇,否则就会给孩子可乘之机。比如前面提到的“饭后弹琴还是饭前弹琴”,前提都是必须要弹琴,孩子如果给出了“不弹琴”的选项,则是跳出了选项范围,父母在一般情况下则是“不可以”。
第三,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虽然孩子,尤其是2岁的宝宝,他们整天就是以“玩”为主,但是家长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工作”,不能简单粗暴地喊“停”后孩子就必须立刻停止,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反应时间。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在准备离开前,可以告诉孩子,“宝贝,我们再玩一次滑梯就要回家吃饭喽。”当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这集看完后我们就要写作业了”等等。当父母说这话时,一定要让孩子听见,让他从心里真正重视起来,并且第一次就要真正实施起来,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妥协。此时千万不要采取粗暴的方式,如果父母“粗暴”,孩子也会跟着“粗暴”,这样就会无休止地“以暴制暴”,叛逆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知道相处的方式方法。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身体虽然在不断地成熟,但是心理却依然幼稚,因此会常常遭遇各种挫折感。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耐下心来,坐下来试着跟孩子做朋友,借此来打开孩子的心扉,来真正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正确地引导他。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比如多带孩子出去接触不同的人,跟孩子讨论某个励志的人物和故事等。这个时候,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要改变孩子先自我表率
不同时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所谓“叛逆”只是这些心理变化的一个表现而已。身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身上微妙的变化,因势利导,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环境的同时,也不忘给他上上紧箍咒。
另外,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越是剑拔弩张,孩子就越容易叛逆!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孩子永远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家长能够改变自身不良行为的10%时,孩子就有可能改变99%。所以,孩子叛不叛逆,根源主要是在家长身上,做好孩子的表率,即使孩子有了叛逆,他(她)也会很好地慢慢改变,重新变成一个乖小孩。
(摘自《科学生活》2016年11期)
何谓“叛逆”?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对于儿童而言,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如此看来,“叛逆”从某些方面來讲也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孩子而言则是主见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潜意识里想逐渐摆脱家长的控制。
叛逆期不仅仅在青春期
说起叛逆,很多家长想到的可能只是孩子的“青春期”。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叛逆期,在“青春期”前面,还有两个叛逆期,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如青春期那么明显。第一个叛逆期是“宝宝叛逆期”,在孩子2岁的时候出现,就像上文中聪聪的表现。第二个叛逆期是“儿童叛逆期”,在孩子7岁左右出现。第三个叛逆期就是著名的“青春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大约在12~18岁期间出现。家长们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青春期上,其实“宝宝叛逆期”和“儿童叛逆期”同样不可忽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岁左右的“小大人”,他们进入小学后,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自己长大了,所以想极力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会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既然孩子变化了、长大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如不然的话,头疼的永远是父母自己,而且孩子还会因为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变得更加叛逆。应该说,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同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父母,更应该因势利导,而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
因势利导要优于高压强迫
无论是在“宝宝叛逆期”还是在“儿童叛逆期”,身为父母在警惕之余千万不可紧张过头,教育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要让孩子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既能够健康成长,又能够和父母、家庭形成良好的关系。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一匹即将脱缰的骏马,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爸爸妈妈一定要承担好驾驭者的角色。
首先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不要太民主。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上幼儿园要向老师问好行不行?”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回答“不好!”那么接下来父母就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孩子会更听不进去。因此,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父母应该说一就是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更不要跟孩子讲“民主”。
其次是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大人可以出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比如“晚饭是想吃米饭还是面条?”“钢琴是想在饭后弹还是饭前弹?”“作业完成后是游泳呢还是踢球呢?”等等。这些选择题都是由父母命题,题中能够体现出父母想要孩子完成的主要事项或者条件,既能体现出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的行为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就是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既尊重孩子,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可以说,尊重是双方的,当父母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在家长的命题范围内进行选择。当然,如果孩子想跳出范围,另外给出答案,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动摇,否则就会给孩子可乘之机。比如前面提到的“饭后弹琴还是饭前弹琴”,前提都是必须要弹琴,孩子如果给出了“不弹琴”的选项,则是跳出了选项范围,父母在一般情况下则是“不可以”。
第三,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虽然孩子,尤其是2岁的宝宝,他们整天就是以“玩”为主,但是家长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工作”,不能简单粗暴地喊“停”后孩子就必须立刻停止,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反应时间。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在准备离开前,可以告诉孩子,“宝贝,我们再玩一次滑梯就要回家吃饭喽。”当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这集看完后我们就要写作业了”等等。当父母说这话时,一定要让孩子听见,让他从心里真正重视起来,并且第一次就要真正实施起来,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妥协。此时千万不要采取粗暴的方式,如果父母“粗暴”,孩子也会跟着“粗暴”,这样就会无休止地“以暴制暴”,叛逆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知道相处的方式方法。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身体虽然在不断地成熟,但是心理却依然幼稚,因此会常常遭遇各种挫折感。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耐下心来,坐下来试着跟孩子做朋友,借此来打开孩子的心扉,来真正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正确地引导他。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比如多带孩子出去接触不同的人,跟孩子讨论某个励志的人物和故事等。这个时候,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要改变孩子先自我表率
不同时期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所谓“叛逆”只是这些心理变化的一个表现而已。身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身上微妙的变化,因势利导,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环境的同时,也不忘给他上上紧箍咒。
另外,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越是剑拔弩张,孩子就越容易叛逆!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孩子永远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家长能够改变自身不良行为的10%时,孩子就有可能改变99%。所以,孩子叛不叛逆,根源主要是在家长身上,做好孩子的表率,即使孩子有了叛逆,他(她)也会很好地慢慢改变,重新变成一个乖小孩。
(摘自《科学生活》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