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是文学的精华,是经历史的筛选沉淀下来的人类最优秀、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讲述名著故事为出发点。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点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时间紧张,往往不够分配;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名著的内涵比较深刻,在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障碍。对此,教者可以按人物或情节把全书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承包以学习小组,每人讲述名著中的一个主要情节或一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便能更快更好的畅游在名著海洋里。
三、以设置悬念、巧留空白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为此,教者要有目的地设置悬念,安排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利用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达为免吃官司弃职离开后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可以课后找来《水浒传》读读……”结果很多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以改编、表演课本剧为激发点。名著一般都有较强的故事性,而故事情节往往就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每教完名著一类的节选课文,就让学生将情节改编成剧本,表演课本剧。要想把剧本写好,光靠所选的课文是不行的。它的前面情节如何,后面结局怎样,都需要了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名著中去,而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阅读原著,编写剧本、排练、课堂表演一系列的感知、运用,无形中被名著所熏陶,也逐步地认识名著并开始阅读名著。
五、以名人读名著的事例为激发点。很多文学素养高的名家都在童年、少年时期就痴迷上了文学作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期爱读名著的例子,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从而爱上文学名著。比如学生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她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她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就会产生兴趣。
六、以设题解疑为激发点。就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而言,即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丰富情感的需要,也是解答中考试卷中编制的名著阅读测试题的需要。因此,教者从必读名著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导读,会满足学生应考心理需求,从而调动他们认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激发点。文学从一定意义讲是人学。名著是人类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智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名著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名著的艺术魅力。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必须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教会学生学习,该如何做人?在浩瀚的文学之林里,我们总能找到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的弱点与不足,也照亮孩子们漫长的人生路途。
总之,名著是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华,具有无穷的魅力,内容博大精深、经久耐读。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应考剥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应当以自身的文学积累熏陶学生,以自身对文学的热爱感染学生,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在课外长久地阅读名著。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名著本身的特点,首先以课文为依据进行解读,其次是与整篇名著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最后是与名著的一些评论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讲述名著故事为出发点。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点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时间紧张,往往不够分配;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名著的内涵比较深刻,在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障碍。对此,教者可以按人物或情节把全书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承包以学习小组,每人讲述名著中的一个主要情节或一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便能更快更好的畅游在名著海洋里。
三、以设置悬念、巧留空白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为此,教者要有目的地设置悬念,安排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利用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达为免吃官司弃职离开后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可以课后找来《水浒传》读读……”结果很多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以改编、表演课本剧为激发点。名著一般都有较强的故事性,而故事情节往往就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每教完名著一类的节选课文,就让学生将情节改编成剧本,表演课本剧。要想把剧本写好,光靠所选的课文是不行的。它的前面情节如何,后面结局怎样,都需要了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名著中去,而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阅读原著,编写剧本、排练、课堂表演一系列的感知、运用,无形中被名著所熏陶,也逐步地认识名著并开始阅读名著。
五、以名人读名著的事例为激发点。很多文学素养高的名家都在童年、少年时期就痴迷上了文学作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期爱读名著的例子,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从而爱上文学名著。比如学生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她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她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就会产生兴趣。
六、以设题解疑为激发点。就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而言,即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丰富情感的需要,也是解答中考试卷中编制的名著阅读测试题的需要。因此,教者从必读名著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导读,会满足学生应考心理需求,从而调动他们认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激发点。文学从一定意义讲是人学。名著是人类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智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名著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名著的艺术魅力。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必须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教会学生学习,该如何做人?在浩瀚的文学之林里,我们总能找到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的弱点与不足,也照亮孩子们漫长的人生路途。
总之,名著是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华,具有无穷的魅力,内容博大精深、经久耐读。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应考剥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应当以自身的文学积累熏陶学生,以自身对文学的热爱感染学生,以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在课外长久地阅读名著。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名著本身的特点,首先以课文为依据进行解读,其次是与整篇名著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最后是与名著的一些评论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文学作品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