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一下“什么是新媒体”,得到的解释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千禧年之后“新”玩意儿层出不穷,“媒体”这个永远写在风口浪尖的词自然率先摇身一变。媒介变化了,新瓶自然不可能甘于装旧酒,新的载体呼唤新的表达方式。有的人听觉敏锐嗅觉过人,懂得借力使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成就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人表达,戴砚亮和“之间设计”正是在这条道路上
努力学习和创新的团队之一。
“之间”设计二三事
Between design(“之间”设计)是中央美院数码媒体系在校生戴砚亮工作室的名字,主创为戴砚亮和平面设计师陈二旭。工作室的名字可不是乱起的,其中蕴含着工作室的独特定位和丰富理念: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的,都存在于各种关系之间,在设计上即“真实与虚幻之间,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变化与永恒之间,闪现与持久之间”。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Between design把工作重心放在流媒体视频制作上,为户外场地大屏幕、地铁移动传媒、楼宇电视、展览展厅展示设备等新媒体提供内容服务。
说起来,戴砚亮、陈二旭和Between design都挺年轻的,但他们的资历可是一点儿也不少。他们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有较为稳定的合作,作品有为“世界设计师大会”和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制作的宣传片、现场视频、动态演示视频,有为知名艺术家、画家制作的传记纪录片、全国艺术巡展开幕式影片和展会现场视频,还有为中粮大悦城设计的场馆LED互动装置等。由此可见戴砚亮和Between design对新媒体的探索运用以及业界对这个年轻团队的广泛认可。
以创作的心态去设计
Between design工作室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在准确的抓取客户想要传达的正确信息的前提下以新颖的形式、富有创造力的手法结合时尚动感的设计元素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将商业与设计紧密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达到最佳的效果,体现每一位客户的独特性。这样的创作方式与戴砚亮之前的经历有关。
“我大学实习的时候去过公司,首先我明显的感觉,一个新进入行业的人不能参与核心创意,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在公司,对于一个新人来讲,纵然你觉得创意或者表达不够好也基本不能提意见或进行改进。而且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它们有很多固有的创作模式,虽然这种呈现一定是很成熟、经得住推敲的,但作为新人来说,必须在学习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创新与探索。在数码工作室各位老师的培养下,使我对新媒体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觉得目 前我应该做一些尝试,也看看我的想法能否被大家接受。于是就想做一个工作室。”“我们做东西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并不是谁来找我我就套用一个模板给他。我每一次跟客户交流都是先听他们的想法,然后结合到我的创作中去,我会把它当作品去做,而不单单把它作为一个活儿。”
正是抱着“创作”的心态去做设计,Between design的每一个作品才能获得活力,这种活力是只有负责任的作者才能为作品注入的。也正是因为Between design的这种“创作”心态,这支团队可以做一些专业性质比较强的活儿,比如与一些艺术家的合作。
“许多经常在美术馆展览自己作品的知名艺术家想把自己的国画作品用一种新媒体的手段介绍给普通大众。因为很多人是不懂国画的,尤其是外国人。当他们看到国画作品的时候只知道很好看,却不知道其中的韵味之所在,不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之所在。所以这些艺术家想用一种新媒体的手段、用动态影像的方式对国画作品进行解析。但是他们这样的想法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呈现。开始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了解到他们的担心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为他们害怕我们做新媒体的人可能不是学传统艺术出身,不能准确理解国画的内在精髓,也就很难了解到他们想传达的精神。我从4 岁开始学习传统中国画,从小向往中央美院。因为在美院的专业是新媒体艺术,这使我能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技艺相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作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艺术。比如国画中的笔墨皴法,比如山水画中的“三远”,再比如“石分三面”,不懂国画的人根本没法深入理解,而如果不理解这些又怎么能用新媒体的手段表现出来呢?”基于这些思考,戴砚亮尝试把一幅国画层层剥离开来,用多媒体的手段表现从开始到最后中国画的创作思维、过程,以及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解析。从而让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和外国友人得以清楚地知道国画的创作过程以及它跟西方绘画之间的本质区别。
有了新技术、新媒体,我们才有条件把中国传统艺术通过数码和动态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只有新技术、新媒体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像Between design那样怀着创作的心境寻找合理应用新媒体的途径,就不可能达到适合的传播效果,也就失去了新媒体的存在价值。
沟通是成功的第一步
Between design成员说他们的工作有太多需要改进,但由于做出的作品新颖,在客户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依靠客户之间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需要新媒体展示内容的画廊和媒体们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说到作品成功的关键,戴砚亮总结为“沟通”两个字,并表示“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与客户的沟通,都是在协调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戴砚亮在与客户的交流中非常注重听取客户的想法,总是不厌其烦地把案子聊得非常细致,因为前期与客户沟通得越细,越能知道客户内心深处的根本需求。“有的时候客户开始透露的东西并不是他心里真正所想的,或许因为他比较急切,有所遗漏,或许因为他并不擅长将心中所想用语言去呈现。此时我们会去激发客户,通过我们的激发把客户真实的想法带出来,从而从开始阶段就避免与客户之间想法上的分歧。”“如果没有沟通,表面看来客户给你的创作空间很大,实际上你会做很多无用功,数次推倒重做,可其实这些通过沟通都可以避免。”“人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下意识都会有一个成熟的概念,只不过这个概念通常比较模糊。我们作为设计师,就是要帮助人们将模糊的想法清晰化。”
除了与客户的沟通,Between design亦十分注重与大众之间的联系。设计师是客户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受众理解作品的内在表达很重要。一个好作品总是在设计师充分考虑受众群体接受能力和审美取向的基础上诞生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鉴赏能力的,即使没有学过美术也会评价一件作品的好与坏。我们不应该不去考虑大众审美或贬低大众审美,这是不对的。一件设计作品应该多做一些社会调查,多给身边的人看,多给受众看,听取没有接受过美术训练的人的意见,不断进行沟通和调整。” Between design在做项目之前会进行一些采访和调查,即使很多时候客户并没有要求他们去做,也没有支付这部分费用,但Between design仍会本着对客户负责、对他们自己的作品负责的态度认真去做,因为他们坚信,“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从一个小细节亦可看出Between design对沟通的重视。Between design LOGO的正面单词BETWEEN与背面单词DESIGN叠加在一起,两个E相对,分别表示着两个笑脸。一个代表客户,一个代表工作室。Between design用LOGO传达着他们的理念:设计的成功是一种双赢。
媒介即信息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说过,“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这一说法恰恰与Between design“之间”和“沟通”的理念相合。
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有一个经典理论:媒介即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对新内容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像Between design这样紧跟形势、肯努力、善于沟通、真材实料的工作室,则会拥有越来越宽广的市场和出口渠道。
努力学习和创新的团队之一。
“之间”设计二三事
Between design(“之间”设计)是中央美院数码媒体系在校生戴砚亮工作室的名字,主创为戴砚亮和平面设计师陈二旭。工作室的名字可不是乱起的,其中蕴含着工作室的独特定位和丰富理念: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的,都存在于各种关系之间,在设计上即“真实与虚幻之间,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变化与永恒之间,闪现与持久之间”。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Between design把工作重心放在流媒体视频制作上,为户外场地大屏幕、地铁移动传媒、楼宇电视、展览展厅展示设备等新媒体提供内容服务。
说起来,戴砚亮、陈二旭和Between design都挺年轻的,但他们的资历可是一点儿也不少。他们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有较为稳定的合作,作品有为“世界设计师大会”和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制作的宣传片、现场视频、动态演示视频,有为知名艺术家、画家制作的传记纪录片、全国艺术巡展开幕式影片和展会现场视频,还有为中粮大悦城设计的场馆LED互动装置等。由此可见戴砚亮和Between design对新媒体的探索运用以及业界对这个年轻团队的广泛认可。
以创作的心态去设计
Between design工作室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在准确的抓取客户想要传达的正确信息的前提下以新颖的形式、富有创造力的手法结合时尚动感的设计元素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将商业与设计紧密结合,利用新媒体平台达到最佳的效果,体现每一位客户的独特性。这样的创作方式与戴砚亮之前的经历有关。
“我大学实习的时候去过公司,首先我明显的感觉,一个新进入行业的人不能参与核心创意,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在公司,对于一个新人来讲,纵然你觉得创意或者表达不够好也基本不能提意见或进行改进。而且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它们有很多固有的创作模式,虽然这种呈现一定是很成熟、经得住推敲的,但作为新人来说,必须在学习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创新与探索。在数码工作室各位老师的培养下,使我对新媒体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觉得目 前我应该做一些尝试,也看看我的想法能否被大家接受。于是就想做一个工作室。”“我们做东西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并不是谁来找我我就套用一个模板给他。我每一次跟客户交流都是先听他们的想法,然后结合到我的创作中去,我会把它当作品去做,而不单单把它作为一个活儿。”
正是抱着“创作”的心态去做设计,Between design的每一个作品才能获得活力,这种活力是只有负责任的作者才能为作品注入的。也正是因为Between design的这种“创作”心态,这支团队可以做一些专业性质比较强的活儿,比如与一些艺术家的合作。
“许多经常在美术馆展览自己作品的知名艺术家想把自己的国画作品用一种新媒体的手段介绍给普通大众。因为很多人是不懂国画的,尤其是外国人。当他们看到国画作品的时候只知道很好看,却不知道其中的韵味之所在,不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之所在。所以这些艺术家想用一种新媒体的手段、用动态影像的方式对国画作品进行解析。但是他们这样的想法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呈现。开始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了解到他们的担心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为他们害怕我们做新媒体的人可能不是学传统艺术出身,不能准确理解国画的内在精髓,也就很难了解到他们想传达的精神。我从4 岁开始学习传统中国画,从小向往中央美院。因为在美院的专业是新媒体艺术,这使我能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技艺相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作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艺术。比如国画中的笔墨皴法,比如山水画中的“三远”,再比如“石分三面”,不懂国画的人根本没法深入理解,而如果不理解这些又怎么能用新媒体的手段表现出来呢?”基于这些思考,戴砚亮尝试把一幅国画层层剥离开来,用多媒体的手段表现从开始到最后中国画的创作思维、过程,以及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解析。从而让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和外国友人得以清楚地知道国画的创作过程以及它跟西方绘画之间的本质区别。
有了新技术、新媒体,我们才有条件把中国传统艺术通过数码和动态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只有新技术、新媒体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像Between design那样怀着创作的心境寻找合理应用新媒体的途径,就不可能达到适合的传播效果,也就失去了新媒体的存在价值。
沟通是成功的第一步
Between design成员说他们的工作有太多需要改进,但由于做出的作品新颖,在客户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依靠客户之间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需要新媒体展示内容的画廊和媒体们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说到作品成功的关键,戴砚亮总结为“沟通”两个字,并表示“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与客户的沟通,都是在协调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戴砚亮在与客户的交流中非常注重听取客户的想法,总是不厌其烦地把案子聊得非常细致,因为前期与客户沟通得越细,越能知道客户内心深处的根本需求。“有的时候客户开始透露的东西并不是他心里真正所想的,或许因为他比较急切,有所遗漏,或许因为他并不擅长将心中所想用语言去呈现。此时我们会去激发客户,通过我们的激发把客户真实的想法带出来,从而从开始阶段就避免与客户之间想法上的分歧。”“如果没有沟通,表面看来客户给你的创作空间很大,实际上你会做很多无用功,数次推倒重做,可其实这些通过沟通都可以避免。”“人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下意识都会有一个成熟的概念,只不过这个概念通常比较模糊。我们作为设计师,就是要帮助人们将模糊的想法清晰化。”
除了与客户的沟通,Between design亦十分注重与大众之间的联系。设计师是客户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受众理解作品的内在表达很重要。一个好作品总是在设计师充分考虑受众群体接受能力和审美取向的基础上诞生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鉴赏能力的,即使没有学过美术也会评价一件作品的好与坏。我们不应该不去考虑大众审美或贬低大众审美,这是不对的。一件设计作品应该多做一些社会调查,多给身边的人看,多给受众看,听取没有接受过美术训练的人的意见,不断进行沟通和调整。” Between design在做项目之前会进行一些采访和调查,即使很多时候客户并没有要求他们去做,也没有支付这部分费用,但Between design仍会本着对客户负责、对他们自己的作品负责的态度认真去做,因为他们坚信,“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从一个小细节亦可看出Between design对沟通的重视。Between design LOGO的正面单词BETWEEN与背面单词DESIGN叠加在一起,两个E相对,分别表示着两个笑脸。一个代表客户,一个代表工作室。Between design用LOGO传达着他们的理念:设计的成功是一种双赢。
媒介即信息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说过,“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这一说法恰恰与Between design“之间”和“沟通”的理念相合。
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有一个经典理论:媒介即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对新内容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像Between design这样紧跟形势、肯努力、善于沟通、真材实料的工作室,则会拥有越来越宽广的市场和出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