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在必行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室,英文含义:Studio。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
  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
  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
  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来源:百度百科)
  
  DV时代的视频饥渴症
  
  1995年,索尼公司为世界贡献出第一台数字摄影机,SONY-YVX1000E。这台机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蹿红。技术史推动文明史。从此,人类的视觉史正式进入了DV影像时代。1995年,又被称为DV元年。
  15年过去,DV以及它眼中所呈现的影像世界,几乎成为人类认知自身现实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DV视频影像幻化成.avi,.rmvb,.rm等多种身份,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着。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土豆、优酷、新浪等视频网站的主页,浏览以及分享各种有趣的视频。与此同时,在很多大型城市,地铁里、公交车里、甚至是饭馆餐厅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视机屏幕。随处可见的视频终端每日都在不停地输出大量的视频影像内容。“移动的影像”不再成为一种空谈。人们几乎已经习惯性地在等候下一班地铁的同时,抬头看看屏幕上播出的“绿豆蛙”动画片,或者某个美食节目。
  网络之外,机顶盒的出现,数字电视的开播,使原有的频道数量从几十增至上百。随着电视台“制播分离”趋势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更多的“外包”型视频节目正在成为电视节目市场里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除了日常的视频节目播出需求外,人们对于私人生活记录影像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婚庆行业。
  面临如此庞大的来自“屏幕经济”的市场需求,DV似乎找到了足以安身立命的用武之地,而唯一缺少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于是,“个人影像工作室”便很自然地孕育而生。个人影像工作室成为DV时代为满足“屏幕经济”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提供商,它的出现与逐渐兴起标明了DV影像正在迈向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具有相应能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走进这个行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期我们的话题围绕着“个人影像工作室之生存扫描”展开。
  
  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前世今生
  
  百度百科对于“工作室”是这样定义的:“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而所谓个人工作室,则是更具有个人标签性质的工作室,它的成立往往源于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的决定。
  个人影像工作室,则是基于影像类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机构,工作室的成立往往始于其全体成员的共同爱好,相比较一些大型的传媒公司与影像类产品提供商,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个人影像工作室在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也面临着一些生存压力。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常常无法满足更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个人影像工作室在承担商业风险方面表现出些许不足。如何发挥个人影像工作室的自身优势,如何体现出个人创业激情,以及发挥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努力构成的工作团队的热情,或许才是个人影像工作室最重要的“生财之道”。
  
  条条大路通“工作室”
  
  从广义上来说,“工作室”并不需要具有十分严格的企业或者公司模式。“工作室”其实意味着一种较为自由的合作状态。当然,发展前途光明、拥有良好业绩的“工作室”,会有一天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公司甚至是大型企业。但是往往在建设之初,“工作室”只是以一个“工作团队”的单元模式去实现客户需求。也就是说,所谓“工作室”,在更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十分简单易行的“合作接活儿”的概念。
  目前较为常见的个人影像工作室的种类大致包括:1.纪录片工作室 2. 新媒体影像工作室 3.网络短片工作室 4.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室 5.婚庆摄影工作室 6.艺术展览影像服务工作室等。虽然工作室的工作服务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就工作室的成立与运营而言,还是存在一定规律和方法的。
  首先是招兵买马。成立一个工作室的前提是有人愿意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工作室都有自己的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哥俩好”+“一拍即合”。比如因为一次跟组拍摄,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脾气相投口味一致又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于是在一个领头人物的带领下聚拢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组成一个微型的影像拍摄剧组。或者因为在专业上受到老师以及行业资深人士的青睐,被迅速介绍进行业的核心运营圈子里,由此获得很多影像产品的制作机会,从而达成与行业中前辈们共同合作的理想。作为“个人影像工作室”,如果自身能力可以达到集“采、导、编”于一体的程度,以个人名义成立影像工作室也是很可行的。
  其次是融资。工作室的一个意义在于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接一些客户订单,个人工作室在这方面尤显突出。于是在融资方面也呈现出较为灵活与多元的趋向。尽可能地发挥人脉效应,联系到一些致力于推广独立影像制作的赞助商与基金会,如国内较为著名的CNEX独立纪录片赞助商。如果在圈内没有熟人,也没有关系,如今基于用户自主性创建内容的web2.0网站风靡全球,只要注册一个土豆网或者优酷网账户,便可以自由地上传自己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网站、电视台、杂志社组织的DV影像比赛,争取获得奖金赢得一定关注度。其实只要是好作品,就一定会受人喜爱,同时吸引到投资。
  再次是建立客户资源。好的工作室,有能力长时间存活下去的工作室,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在产品内容的制作和质量把关上,还需要注重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资源。与客户达成很好的商业信任,积极拓展新的客户领域,这可能要求工作室除了具有影像制作的能力,还要注意对日常运营管理上的投入和关注。
  最后是确立未来发展目标。或许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很多想法在客户需求的修改下无法一一实现,但随着工作室业务量和知名度的日益加大,工作室需要为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发展确立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这个定位有可能是基于目前工作室的核心业务,也可能仍然需要坚持那个“最初的梦想”。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可以帮助工作室在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段里,保持一种自信而健康的发展。明确自我定位,突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目标制定时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毕业了,一起“工作室”吧!
  
  基于如此海量的视频类内容产品的需要,个人影像工作室正在以“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成为如今具有影像类创造才智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开创自己事业的一条光明大道。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个人化视频内容走向商业发展模式的可能,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更为新鲜与有趣的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以工作室作为职业发展平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结伴追求与实践自己的梦想,难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吗?那么,不如让我们在毕业的时候,一起“工作室”吧!
其他文献
月初,夏季的闷热开始崭露头角。我接到了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德国科隆电影学院的院长彼得·克拉斯。采访的地点约在国贸附近的银泰中心里柏悦酒店六十五层的China bar里,服务生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个较为私密地对着窗外的座位,低压的云层与隐约可闻的轰鸣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大雨,被访者还未到达,我的脑子却开始不受控制的胡思乱想。  关于科隆电影学院,是我以前未听说过的,在来之前抱着谦虚学习的精神上网搜索
期刊
很显然,婚礼与电影的关系在80、90后这两代人的心目中早已经划上了链接符。从撒哈拉大沙漠到亚马逊热带雨林,再到太平洋海底,富有创意的婚礼现场也不再稀奇。21世纪里能够让婚礼影像公司在行业内崛起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自然是创意。没有创意,你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从最早的“汤池印象”,到随后的“24Frames”,不少优秀的拍摄团队已经站上了这个新兴行业的最前沿,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弄潮儿。“青春影像”
期刊
索尼AX2000E上市之初我有幸试用了新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经过很多次单枪匹马的拍摄之后,我更想尝试用这款机器来完成一部影片,这次终于有了机会,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的使用心得。    纯洁的蓝精灵摄像     这次拍摄的短片是一个医疗设备企业的宣传片,整个短片不但需要视频素材还要有大量的后期动画合成,之前拍摄过很多的宣传片,但是要和CG动画搭配在一起的还很少,这让我非常的兴奋,因为对
期刊
“嘻哈高铭”,网友们一定不会陌生。他是走红于网络的草根拍客,从《轮椅女孩》到《高铭百集爆笑系列短片》再到《高铭侃世界杯》等,各大视频网站都能看到高铭的影像。  随着DV在大众的使用中越来越多,看别人用DV记录的生活也成为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乐趣。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推出的“DV·民众影像”, 以“真实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深度解读人的价值追求”的理念引导下,开始向DV爱好者们收集作品
期刊
盛夏的核桃林,到了阳光斑驳的季节,都会开始酝酿一场盛宴。   拥有青春飞扬梦想的小白杨们,会用第三只眼睛,诠释他们心中最遥不可及又最近在手边的梦。   今年的半夏如期举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几百部作品让评委们一致感到惊艳,这一场华丽的梦,完美绽放。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年度大奖  《回收北京》  导演:李昊东、秋韵、张子木  时长:35分钟  影片类型:纪录片  拍摄设备:佳能EOS 5D M
期刊
本期器材产品评测:  测评室:索尼HDR-AX2000E  全面升级的旗舰、格式的优雅升级、  细节的不断提升、实拍的乐趣。     纪录片《在城市里奔跑》:6月3日至7月初,《大众DV》杂志为青年纪录片导演范俭最新的纪录片《在城市里奔跑》提供JVC 700E等设备支持。范俭,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200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专业。2003年开始了独立纪录片创作,于2003年完成的《
期刊
“中国艺术,应该有种一点!”——张婷,一个文弱的女生,略带羞涩,作品却很“生猛”;张婷,骨子里带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进取精神,她将清华美院的艺术气质带到美国,又带着美国更加开放的视角回到中国。  本期我们对2008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就读于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张婷做了一个专访,对其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女性称谓26种》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创作解析,通过对中西方摄影教育的探讨来洞察中国DV
期刊
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这是全国人民继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早就想要去上海世博会走一走,看一看了。这不,正好有一个采访的机会,小郝非常荣幸地可以走访世博,用DV的眼光来看看这奇妙的世界盛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英文是这样表述的“Better City,Better Life”。其实,就我
期刊
书接上回,咱们继续说说围绕着DV前后左右的那些事。  最近小区里抓住了一个来自外国的坏蛋,他住在我们楼的9层,这哥们儿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下楼,拿小刀把中国人民彰显物力财力的私家车依依刮花。最初抓住这位外国坏蛋的手法,我还以为是“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的球迷撞见了,其实不是。有一天,社区中带着红箍的大妈聊天,听了一耳朵才知道,原来社区在重要位置都安了摄像头。国际友人长相特别昼伏夜出专心划车的画面历历
期刊
“一旦出招就让人刮目相看,眼前一亮!”这是近日专访佳能公司高层后,媒体普遍的感慨。更全面了解专业市场需求,更深入的了解专业影像器材发展的趋势,更主动的倾听用户的心声……佳能的成功之路一向走的稳扎稳打。   2010年4月8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无带化便携式摄像机新品XF305和XF300。5月28日,佳能又在北京召开“致影视创造者——2010专业级DV发布会暨专业技术论坛”。国际著名导演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