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室,英文含义:Studio。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
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
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
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来源:百度百科)
DV时代的视频饥渴症
1995年,索尼公司为世界贡献出第一台数字摄影机,SONY-YVX1000E。这台机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蹿红。技术史推动文明史。从此,人类的视觉史正式进入了DV影像时代。1995年,又被称为DV元年。
15年过去,DV以及它眼中所呈现的影像世界,几乎成为人类认知自身现实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DV视频影像幻化成.avi,.rmvb,.rm等多种身份,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着。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土豆、优酷、新浪等视频网站的主页,浏览以及分享各种有趣的视频。与此同时,在很多大型城市,地铁里、公交车里、甚至是饭馆餐厅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视机屏幕。随处可见的视频终端每日都在不停地输出大量的视频影像内容。“移动的影像”不再成为一种空谈。人们几乎已经习惯性地在等候下一班地铁的同时,抬头看看屏幕上播出的“绿豆蛙”动画片,或者某个美食节目。
网络之外,机顶盒的出现,数字电视的开播,使原有的频道数量从几十增至上百。随着电视台“制播分离”趋势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更多的“外包”型视频节目正在成为电视节目市场里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除了日常的视频节目播出需求外,人们对于私人生活记录影像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婚庆行业。
面临如此庞大的来自“屏幕经济”的市场需求,DV似乎找到了足以安身立命的用武之地,而唯一缺少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于是,“个人影像工作室”便很自然地孕育而生。个人影像工作室成为DV时代为满足“屏幕经济”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提供商,它的出现与逐渐兴起标明了DV影像正在迈向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具有相应能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走进这个行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期我们的话题围绕着“个人影像工作室之生存扫描”展开。
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前世今生
百度百科对于“工作室”是这样定义的:“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而所谓个人工作室,则是更具有个人标签性质的工作室,它的成立往往源于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的决定。
个人影像工作室,则是基于影像类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机构,工作室的成立往往始于其全体成员的共同爱好,相比较一些大型的传媒公司与影像类产品提供商,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个人影像工作室在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也面临着一些生存压力。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常常无法满足更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个人影像工作室在承担商业风险方面表现出些许不足。如何发挥个人影像工作室的自身优势,如何体现出个人创业激情,以及发挥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努力构成的工作团队的热情,或许才是个人影像工作室最重要的“生财之道”。
条条大路通“工作室”
从广义上来说,“工作室”并不需要具有十分严格的企业或者公司模式。“工作室”其实意味着一种较为自由的合作状态。当然,发展前途光明、拥有良好业绩的“工作室”,会有一天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公司甚至是大型企业。但是往往在建设之初,“工作室”只是以一个“工作团队”的单元模式去实现客户需求。也就是说,所谓“工作室”,在更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十分简单易行的“合作接活儿”的概念。
目前较为常见的个人影像工作室的种类大致包括:1.纪录片工作室 2. 新媒体影像工作室 3.网络短片工作室 4.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室 5.婚庆摄影工作室 6.艺术展览影像服务工作室等。虽然工作室的工作服务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就工作室的成立与运营而言,还是存在一定规律和方法的。
首先是招兵买马。成立一个工作室的前提是有人愿意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工作室都有自己的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哥俩好”+“一拍即合”。比如因为一次跟组拍摄,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脾气相投口味一致又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于是在一个领头人物的带领下聚拢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组成一个微型的影像拍摄剧组。或者因为在专业上受到老师以及行业资深人士的青睐,被迅速介绍进行业的核心运营圈子里,由此获得很多影像产品的制作机会,从而达成与行业中前辈们共同合作的理想。作为“个人影像工作室”,如果自身能力可以达到集“采、导、编”于一体的程度,以个人名义成立影像工作室也是很可行的。
其次是融资。工作室的一个意义在于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接一些客户订单,个人工作室在这方面尤显突出。于是在融资方面也呈现出较为灵活与多元的趋向。尽可能地发挥人脉效应,联系到一些致力于推广独立影像制作的赞助商与基金会,如国内较为著名的CNEX独立纪录片赞助商。如果在圈内没有熟人,也没有关系,如今基于用户自主性创建内容的web2.0网站风靡全球,只要注册一个土豆网或者优酷网账户,便可以自由地上传自己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网站、电视台、杂志社组织的DV影像比赛,争取获得奖金赢得一定关注度。其实只要是好作品,就一定会受人喜爱,同时吸引到投资。
再次是建立客户资源。好的工作室,有能力长时间存活下去的工作室,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在产品内容的制作和质量把关上,还需要注重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资源。与客户达成很好的商业信任,积极拓展新的客户领域,这可能要求工作室除了具有影像制作的能力,还要注意对日常运营管理上的投入和关注。
最后是确立未来发展目标。或许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很多想法在客户需求的修改下无法一一实现,但随着工作室业务量和知名度的日益加大,工作室需要为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发展确立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这个定位有可能是基于目前工作室的核心业务,也可能仍然需要坚持那个“最初的梦想”。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可以帮助工作室在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段里,保持一种自信而健康的发展。明确自我定位,突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目标制定时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毕业了,一起“工作室”吧!
基于如此海量的视频类内容产品的需要,个人影像工作室正在以“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成为如今具有影像类创造才智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开创自己事业的一条光明大道。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个人化视频内容走向商业发展模式的可能,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更为新鲜与有趣的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以工作室作为职业发展平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结伴追求与实践自己的梦想,难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吗?那么,不如让我们在毕业的时候,一起“工作室”吧!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
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
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
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来源:百度百科)
DV时代的视频饥渴症
1995年,索尼公司为世界贡献出第一台数字摄影机,SONY-YVX1000E。这台机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蹿红。技术史推动文明史。从此,人类的视觉史正式进入了DV影像时代。1995年,又被称为DV元年。
15年过去,DV以及它眼中所呈现的影像世界,几乎成为人类认知自身现实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DV视频影像幻化成.avi,.rmvb,.rm等多种身份,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着。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土豆、优酷、新浪等视频网站的主页,浏览以及分享各种有趣的视频。与此同时,在很多大型城市,地铁里、公交车里、甚至是饭馆餐厅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视机屏幕。随处可见的视频终端每日都在不停地输出大量的视频影像内容。“移动的影像”不再成为一种空谈。人们几乎已经习惯性地在等候下一班地铁的同时,抬头看看屏幕上播出的“绿豆蛙”动画片,或者某个美食节目。
网络之外,机顶盒的出现,数字电视的开播,使原有的频道数量从几十增至上百。随着电视台“制播分离”趋势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更多的“外包”型视频节目正在成为电视节目市场里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除了日常的视频节目播出需求外,人们对于私人生活记录影像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婚庆行业。
面临如此庞大的来自“屏幕经济”的市场需求,DV似乎找到了足以安身立命的用武之地,而唯一缺少的,“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于是,“个人影像工作室”便很自然地孕育而生。个人影像工作室成为DV时代为满足“屏幕经济”市场需求的重要内容提供商,它的出现与逐渐兴起标明了DV影像正在迈向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具有相应能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将获得更多的机会,走进这个行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期我们的话题围绕着“个人影像工作室之生存扫描”展开。
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前世今生
百度百科对于“工作室”是这样定义的:“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一般没有资金进行企业注册,或员工较少的团体常以工作室的名义存在。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而所谓个人工作室,则是更具有个人标签性质的工作室,它的成立往往源于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的决定。
个人影像工作室,则是基于影像类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机构,工作室的成立往往始于其全体成员的共同爱好,相比较一些大型的传媒公司与影像类产品提供商,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个人影像工作室在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也面临着一些生存压力。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常常无法满足更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个人影像工作室在承担商业风险方面表现出些许不足。如何发挥个人影像工作室的自身优势,如何体现出个人创业激情,以及发挥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努力构成的工作团队的热情,或许才是个人影像工作室最重要的“生财之道”。
条条大路通“工作室”
从广义上来说,“工作室”并不需要具有十分严格的企业或者公司模式。“工作室”其实意味着一种较为自由的合作状态。当然,发展前途光明、拥有良好业绩的“工作室”,会有一天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公司甚至是大型企业。但是往往在建设之初,“工作室”只是以一个“工作团队”的单元模式去实现客户需求。也就是说,所谓“工作室”,在更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十分简单易行的“合作接活儿”的概念。
目前较为常见的个人影像工作室的种类大致包括:1.纪录片工作室 2. 新媒体影像工作室 3.网络短片工作室 4.电视节目制作工作室 5.婚庆摄影工作室 6.艺术展览影像服务工作室等。虽然工作室的工作服务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就工作室的成立与运营而言,还是存在一定规律和方法的。
首先是招兵买马。成立一个工作室的前提是有人愿意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工作室都有自己的方式。最为常见的就是“哥俩好”+“一拍即合”。比如因为一次跟组拍摄,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脾气相投口味一致又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于是在一个领头人物的带领下聚拢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组成一个微型的影像拍摄剧组。或者因为在专业上受到老师以及行业资深人士的青睐,被迅速介绍进行业的核心运营圈子里,由此获得很多影像产品的制作机会,从而达成与行业中前辈们共同合作的理想。作为“个人影像工作室”,如果自身能力可以达到集“采、导、编”于一体的程度,以个人名义成立影像工作室也是很可行的。
其次是融资。工作室的一个意义在于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接一些客户订单,个人工作室在这方面尤显突出。于是在融资方面也呈现出较为灵活与多元的趋向。尽可能地发挥人脉效应,联系到一些致力于推广独立影像制作的赞助商与基金会,如国内较为著名的CNEX独立纪录片赞助商。如果在圈内没有熟人,也没有关系,如今基于用户自主性创建内容的web2.0网站风靡全球,只要注册一个土豆网或者优酷网账户,便可以自由地上传自己的影像作品。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网站、电视台、杂志社组织的DV影像比赛,争取获得奖金赢得一定关注度。其实只要是好作品,就一定会受人喜爱,同时吸引到投资。
再次是建立客户资源。好的工作室,有能力长时间存活下去的工作室,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在产品内容的制作和质量把关上,还需要注重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资源。与客户达成很好的商业信任,积极拓展新的客户领域,这可能要求工作室除了具有影像制作的能力,还要注意对日常运营管理上的投入和关注。
最后是确立未来发展目标。或许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很多想法在客户需求的修改下无法一一实现,但随着工作室业务量和知名度的日益加大,工作室需要为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发展确立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这个定位有可能是基于目前工作室的核心业务,也可能仍然需要坚持那个“最初的梦想”。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可以帮助工作室在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段里,保持一种自信而健康的发展。明确自我定位,突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目标制定时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毕业了,一起“工作室”吧!
基于如此海量的视频类内容产品的需要,个人影像工作室正在以“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成为如今具有影像类创造才智的年轻人,走入社会、开创自己事业的一条光明大道。个人影像工作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个人化视频内容走向商业发展模式的可能,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更为新鲜与有趣的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以工作室作为职业发展平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结伴追求与实践自己的梦想,难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吗?那么,不如让我们在毕业的时候,一起“工作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