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讲评课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讲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对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显著增多,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秀的讲评课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巩固知识基础、加深知识理解、点拨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促进高三化学总复习向纵深方向发展。总之。高三化学讲评课是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讲评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化学讲评课应具有针对性、综合性、主体性和及时性等四大特点。高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要上好讲评课必须在课前对试题结构、学生能力水平和测试成绩做系统分析,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讲评课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讲评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针对讲评课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四点教学要求。
1.宜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一份试卷测试后,每题的得分率不尽相同,讲评时所花精力和时间也应有所侧重。面面俱到会使讲评流于形式而忽视知识的深度和递进性,泛泛而谈则易言之无物,给学生以“炒冷饭”的感觉。从认识结构上来讲,抓不住重点的讲评课看似课堂容量很大,其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而必须针对学生实际,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前要有所选择,讲什么和怎么讲应心中有数。一般而言,讲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得分率在30%—70%之间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效度和区分度较好的题目。至于得分率高于70%的题目教师只需点明“题眼”,可以少花甚至不花时间。对于学生得分率在30%以下的难题,可放在最后讲评,或只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去讲评。在选择讲评的知识点时,尤其应重视那些关键知识点的讲评以帮助学生掌握,并由此及彼。
2.宜一叶知秋、发展思维,忌一叶障目、就题论题 高考化学考点众多,考题也千变万化,一份测试卷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囊括进来。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通过典型的例子,联想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启发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样的讲评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三归一的聚合思维能力。
3.宜启发思维、积极思考,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
讲评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而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力求一语破的地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著名的拉弗曲线(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阿瑟·拉弗提出)曾成功解释过许多“过犹不及”的社会经济现象,把它引入高三化学讲评课也是适用的(见右图)。
二、讲评课的方法
讲评课的实施方法很多,每个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通常有以下几种讲评方法。
1.以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点为主线
这种讲评方法尤其适用于单元训练,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可以怎样使用,以何种题型出现,知识系统间有何内在联系,例如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这一单元涉及到的概念多、物质多、反应多且较复杂,教师在作了必要的精练的讲评后,可指导学生采取归纳法进行归纳。如下图所示。
以上就是对各类烃的衍生物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的归纳。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使他们对概念和原理的纵向因果关系和横向联系进一步理解,又能使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得以完善,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整理、综合和运用。
2.以解题思路、思维过程为主线
这种讲评方法适用于综合训练,试卷既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有能力状况的测试,二者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讲评时要把具体题型及学生的考试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评,教师首先要有“悟性”,“悟”出学生学习中实实在在的症结及解决症结的方法和途径。尤其要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目的是给学生以启迪,如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1)具体全面、正确地把握题干内容和问题中提出的线索和要求,准确领会题干给予的“指令”,如“正确的”“错误的”“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等;(2)结合选项联想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3)不论是对选项逐一确认,还是逐一排除,任一正确选项都必须是该题完整答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指导,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 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3.以不断延伸、借题发挥为主线
讲评时要求学生再审视题目的特征,抓住本质的东西,然后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加以锤炼,巩固,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钠、镁、铝的物质的量相等,盐酸是足量的,根据电子守衡可知:V1:V2:V3=1:2:3,故选A。
变式1:将各0.1mol的钠镁铝分别放到100mllmol/1的盐酸中,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n(HCl)=0.1mol,n(Na)=n(Mg)=n(Al)=O.1mol,所以镁、铝过量,应按盐酸的量计算,则:V1:V2:V3=1:1:1故选D
许多学生受原题影响,忽略了盐酸不足这一条件,误选A
变式2:将各0.4mol的钠、镁、铝分别到100mllmol/1的盐酸中,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n(HCl)=0.1mol,n(Na)=n(Mg)=n(Al)=0.4tmol,因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故v1应按钠的量计算,而镁、铝的反应应按盐酸的量来计算。则:V1:V2:V3=4:1:1,故选E
有的学生受变式1思维方式的干扰,忽略了钠与水反应而错选D
变式3: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跟例题相比较,题目的条件由“等物质的量”变为“等质量”,故选C。
变式4:一定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消耗钠、镁、铝的物质的量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产生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钠、镁、铝失去的电子数相同,则:n(Na):n(Mg):n(Al)=6:3:2,故选B
通过这类题目的讲评,引导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分析、解决问题,以利于已有知识迁移、重组和应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以误区分析、释疑解惑为主线
不少学生解题的失误,在于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的偏颇,讲评时教师应当利用这个机会,从学生答题反映出来的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偏差进行矫正,即释疑解惑。
[例]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溶于水或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反之为非电解质。这一概念虽然只有一句话且浅显易懂,但学生在判断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仍屡屡出错。本题中许多学生错选B,究其原因是学生没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非电解质的概念,断章取义地加以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SO2的水溶液能导电,并不是它自身电离出离子导电。而是溶于水后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离子导电。
学生解此类题时,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就会产生思维“误区”,教师针对“误区”可采用逻辑学中导致“悖论”的方法来讲评。这个方法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选择题目,设定“误区”,设法让学生自己导致悖论;(2)正确分析,否定悖论;(3)追根溯源,导出正确结论。
总之,化学讲评课应该讲规范、讲重点、讲规律,讲延伸,好的讲评课不仅要为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作归纳和延伸,更应是为未知知识的学习作有益的提示和铺垫。高三化学的复习更应重视讲评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让其成为知识链接的枢纽和桥梁,从而使讲评课进入新颖、务实、有效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 张华伟
一、讲评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化学讲评课应具有针对性、综合性、主体性和及时性等四大特点。高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要上好讲评课必须在课前对试题结构、学生能力水平和测试成绩做系统分析,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讲评课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讲评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针对讲评课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四点教学要求。
1.宜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一份试卷测试后,每题的得分率不尽相同,讲评时所花精力和时间也应有所侧重。面面俱到会使讲评流于形式而忽视知识的深度和递进性,泛泛而谈则易言之无物,给学生以“炒冷饭”的感觉。从认识结构上来讲,抓不住重点的讲评课看似课堂容量很大,其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而必须针对学生实际,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前要有所选择,讲什么和怎么讲应心中有数。一般而言,讲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得分率在30%—70%之间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效度和区分度较好的题目。至于得分率高于70%的题目教师只需点明“题眼”,可以少花甚至不花时间。对于学生得分率在30%以下的难题,可放在最后讲评,或只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去讲评。在选择讲评的知识点时,尤其应重视那些关键知识点的讲评以帮助学生掌握,并由此及彼。
2.宜一叶知秋、发展思维,忌一叶障目、就题论题 高考化学考点众多,考题也千变万化,一份测试卷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囊括进来。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通过典型的例子,联想到若干相关或相通的其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启发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样的讲评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之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三归一的聚合思维能力。
3.宜启发思维、积极思考,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
讲评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而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力求一语破的地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著名的拉弗曲线(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阿瑟·拉弗
二、讲评课的方法
讲评课的实施方法很多,每个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通常有以下几种讲评方法。
1.以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点为主线
这种讲评方法尤其适用于单元训练,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可以怎样使用,以何种题型出现,知识系统间有何内在联系,例如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这一单元涉及到的概念多、物质多、反应多且较复杂,教师在作了必要的精练的讲评后,可指导学生采取归纳法进行归纳。如下图所示。
以上就是对各类烃的衍生物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的归纳。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使他们对概念和原理的纵向因果关系和横向联系进一步理解,又能使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得以完善,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整理、综合和运用。
2.以解题思路、思维过程为主线
这种讲评方法适用于综合训练,试卷既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有能力状况的测试,二者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讲评时要把具体题型及学生的考试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评,教师首先要有“悟性”,“悟”出学生学习中实实在在的症结及解决症结的方法和途径。尤其要展现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目的是给学生以启迪,如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1)具体全面、正确地把握题干内容和问题中提出的线索和要求,准确领会题干给予的“指令”,如“正确的”“错误的”“由强到弱”“由弱到强”等;(2)结合选项联想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3)不论是对选项逐一确认,还是逐一排除,任一正确选项都必须是该题完整答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指导,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 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3.以不断延伸、借题发挥为主线
讲评时要求学生再审视题目的特征,抓住本质的东西,然后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加以锤炼,巩固,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钠、镁、铝的物质的量相等,盐酸是足量的,根据电子守衡可知:V1:V2:V3=1:2:3,故选A。
变式1:将各0.1mol的钠镁铝分别放到100mllmol/1的盐酸中,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n(HCl)=0.1mol,n(Na)=n(Mg)=n(Al)=O.1mol,所以镁、铝过量,应按盐酸的量计算,则:V1:V2:V3=1:1:1故选D
许多学生受原题影响,忽略了盐酸不足这一条件,误选A
变式2:将各0.4mol的钠、镁、铝分别到100mllmol/1的盐酸中,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n(HCl)=0.1mol,n(Na)=n(Mg)=n(Al)=0.4tmol,因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故v1应按钠的量计算,而镁、铝的反应应按盐酸的量来计算。则:V1:V2:V3=4:1:1,故选E
有的学生受变式1思维方式的干扰,忽略了钠与水反应而错选D
变式3: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跟例题相比较,题目的条件由“等物质的量”变为“等质量”,故选C。
变式4:一定量的钠、镁、铝,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同温同压下的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消耗钠、镁、铝的物质的量比是( )
A.1:2:3 B.6:3:2 C.36:69:92 D.1:1:1 E.4:1:1
解析:产生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钠、镁、铝失去的电子数相同,则:n(Na):n(Mg):n(Al)=6:3:2,故选B
通过这类题目的讲评,引导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分析、解决问题,以利于已有知识迁移、重组和应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以误区分析、释疑解惑为主线
不少学生解题的失误,在于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的偏颇,讲评时教师应当利用这个机会,从学生答题反映出来的对知识点理解上的偏差进行矫正,即释疑解惑。
[例]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溶于水或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反之为非电解质。这一概念虽然只有一句话且浅显易懂,但学生在判断一种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仍屡屡出错。本题中许多学生错选B,究其原因是学生没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非电解质的概念,断章取义地加以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SO2的水溶液能导电,并不是它自身电离出离子导电。而是溶于水后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离子导电。
学生解此类题时,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就会产生思维“误区”,教师针对“误区”可采用逻辑学中导致“悖论”的方法来讲评。这个方法的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选择题目,设定“误区”,设法让学生自己导致悖论;(2)正确分析,否定悖论;(3)追根溯源,导出正确结论。
总之,化学讲评课应该讲规范、讲重点、讲规律,讲延伸,好的讲评课不仅要为学生已学的化学知识作归纳和延伸,更应是为未知知识的学习作有益的提示和铺垫。高三化学的复习更应重视讲评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让其成为知识链接的枢纽和桥梁,从而使讲评课进入新颖、务实、有效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 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