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的视角,对于平时在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使用到的诸多摄像设备进行梳理,结合实际报道案例,探讨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智能小型化;摄像设备;新闻报道;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64-03
一、引言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20世纪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它激励了无数一线新闻记者勇于近距离观察和记录事件。
十年前,当时较好的摄像器材比较贵重并且体积较大,操作难度大。因此,普通人入手以及拍摄的门槛较高。一般情况下,摄像器材常被使用于电视新闻媒体中以及其他专业的单位或机构中。现在,摄像器材日益智能小型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全民记录时代到来,人人皆是新闻记录者。这种局面也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狭义上来说,其带来的好处是让电视新闻记者拍摄编辑更方便,角度更新颖、表现更丰富、画面更有质感。负面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由于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拍摄、编辑、播出门槛的降低,也给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冲击。但是从整体来说,它提高了新闻采访的效率,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发展和升级。接下来,笔者从新闻记者目前经常使用的智能小型化摄像设备展开探讨。
二、报道应用
(一)智能手机
2010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技术进展,以苹果、华为等品牌为代表的手机摄像头像素水平迅速提高,在环境光线比较好的情况下,部分高档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拍摄画面,已经接近于普通手持摄录一体机的画质。所以,在许多突发的新闻采访活动中,不少新闻记者临时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灵活小巧以及方便携带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大众甚至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拍摄利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市民用它抓拍的新闻事件视频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常态电视新闻节目中,涉及突发新闻的报道,一般是手机拍摄的画面最有现场性和时效性,这些第一时间拍摄到的画面,不管他们的画质以及角度如何,往往被电视新闻重点采用。
智能化同样是智能手机的一大特色,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其功能也越来越多,比如自动对焦、人脸识别、自动调色、智能剪辑等等。目前,部分手机短视频编辑软件堪比电脑编辑系统,部分功能的使用便捷度甚至要超过电脑,比如自动匹配字幕、画面自动卡点音乐等等。另外,在传统的电视大屏上,智能手机同样有着出色的发挥。比如在一些高端智能手机机型中,可以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比较流畅地编辑1080P高清画面,甚至可以对4K画面进行简单的剪辑。而在移动新媒体的报道中,由于对画质的要求并不像电视大屏那样高。因此,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满足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报道方面的要求。
报道应用案例: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融媒体短视频项目一等奖《柳州融水突围记》。2017年8月,柳州杆洞乡因洪灾成为通信、水、电中断的“孤岛”,广西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一度在灾情中“失联”数十小时,仍坚持在风雨中用手机拍下当地乡镇干部组织营救、自救的视频画面。广西日报后方新媒体接到素材后,通过综合相关事件背景信息,结合前方传回的图文音视等素材,运用网络语言将短视频精心编排成为一篇记者突围险境的新闻故事。《柳州融水突围记》受到评委们的一致青睐,原因还在于新闻类短视频的五大特征“新、短、快、实、美”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视频中没有炫目的制作技巧,没有字正腔圆的播音语言,虽然画面出现一定的抖动,却成为对新闻现场最真实的记录、最生动的表达。这使得该作品脱颖而出,在全体评委投票中高居榜首[1]。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凸显了智能手机在社会突发新闻报道中智能小型化的优势。
(二)单反相机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近几年开始流行用单反相机拍摄视频。以往,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是拍摄照片,视频功能比较弱。但是随着单反相机技术的突破,它拍摄视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尤其是全画幅的微型单反(以下简称“微单”),不但体积小、重量轻,更关键的是其画质可以超过许多普通摄录一体机。但唯一的不足是它的焦段不够广,在遇到一些必须远距离拍摄的场景时,比如新闻发布会,就难以拍摄特写以及近景画面。但是对于其他的常态新闻报道,尤其是民生新闻的拍摄,相比传统的摄像机,微单在拍摄新闻时优势明显。由于其体积小巧灵活,能拍摄出丰富的多场景画面,同时它能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镜头的紧张情绪。对于许多专题新闻以及人物采访的摄像任务,数台微单相机用长焦镜头和短焦镜头结合拍摄,更能凸显其移动方便、拍摄灵活、体积小、高画质的优点。笔者在十多年的新闻报道采访中,大部分时间使用的是手持摄录一体机,近两年基本使用单反相机拍摄。从实际情况来看,单反相机使用的便捷性远远超过传统的摄录一体机。
报道应用案例:《龙华:打造滨水空间 实现“长治久清”》。这是笔者在2020年12月发表的一篇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报道,以环保志愿者案例切入,讲述深圳市龙华区过去十年治水的突出成果。笔者先用微单加70-200长焦镜头,拍摄环保志愿者的日常巡河工作,长焦镜头大景深的画面能够凸显出环保志愿者工作的细节。在拍摄大景或中景的河流以及采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方面,则用24-70镜头,展现出水环境治理以后的优美画面。这则报道获得了深圳广电集团融媒体中心年度最佳新闻拍摄奖。
近几年,单反设备在新闻报道中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手持稳定器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一台稳定器加一台单反相机,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出如同轨道般平稳移动的画面,比如拍摄主持人或記者和采访对象行走对话,这在传统的新闻采访报道中很难高效率实现,但运用稳定器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诸多的优点,单反相机已经成为目前许多一线电视新闻记者拍摄新闻活动的重要设备。目前,笔者在许多常态新闻报道采访场合中,经常会见到现场所有的电视新闻同行全部采用单反拍摄的情况。它具备了越来越多强大的功能:比如自动对焦、人脸追踪、自带防抖、无线导出视频等。未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它将具有更多的强大功能。 相比传统的摄录一体机,单反相机最大的优势是成本较低。即使是万元以内入门级价格的单反加镜头,也能拍摄出较好的画质。从成本上来说,单反相机的性价比远远高于传统的摄录一体机。在不久的将来,单反有可能代替摄录一体机,成为拍摄电视新闻的主流摄像报备。
(三)口袋相机
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新闻摄像设备大多出自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不过,随着国内大疆创新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新闻摄像设备也开始加入国产制造的元素,出现弯道超车的局面。比如近几年,口袋相机频频出现在许多一线新闻记者的采访场景中。
2018年11月29日,由国内科技公司制造的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手持云台相机“口袋灵眸”问世,其机身跟一个钢笔差不多大小。第二代口袋相机Pocket 2在2020年10月20日发布,在前者小巧的基础上,它的传感器尺寸更大,画质更高,同时它还配备了一个无线麦克风。相比第一代产品固定的焦段,第二代产品有超过2倍的光学变焦功能。口袋相机最大的特点是自带云台防抖,并且具有智能跟随、人脸追踪、轨迹延时等功能。因为口袋相机的这些性能,使其成为经常出差且难以携带较多摄像设备的记者的不二之选。
以往,电视新闻记者外采要携带摄像机、脚架、无线话筒。而现在,只需要携带一只口袋相机,就可以独立完成许多较为简单的新闻采访任务。当然,如果需要进行有较高画质要求的视频报道,还需要用单反相机来完成,但是,作为其他摄像设备,口袋相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报道应用案例:2020年广东省影视奖电视长新闻二等奖《安全运行5000天! 中国“核电名片”创世界纪录》。位于大鹏半岛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在2020年3月15日这天,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15年無非计划停机停堆,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000天,刷新了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最高纪录。在这篇报道中,口袋相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它强大的防抖功能,可以随着出镜记者位置的变化进行运镜,从而让出镜的画面更加生动不呆板,保持动感。这一点在跟拍移动中的工作人员方面同样有着出色的发挥,能够真实反映核电人员工作中的状态,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另外,它还有一个突出亮点,那就是口袋相机能够方便地拍摄出延时画面,也就是将10分钟时长的画面压缩成5秒到10秒的镜头。比如拍摄核电人员上下班进出大亚湾核电站的门口,笔者用口袋相机拍摄了不同角度的延时画面,表现出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忙碌的状态,从而为这篇报道获奖加分不少。
(四)运动相机
运动相机兴起于2010年,它的机身尺寸很小,重量相当于一个小手机,携带非常方便。它可以被固定在拍摄者身上或各种装备上面,由于它具有防水、防尘、防撞、防抖等功能,并且便于携带,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游泳、冲浪、滑雪、极限自行车及跳伞等极限运动中。因此,运用运动相机拍摄能获得包括第一人称、隐藏视角等新鲜感特别强的画面。
报道应用案例:《陈晗特搜:离病毒最近的人》。这是笔者在2020年2月发表的一篇抗击疫情报道,讲述深圳市疾控中心检测人员如何对已经采集的疑似病例样本进行检测。因为受到相关安全制度的限制,记者不能进入实验室拍摄。而如果是检测人员用普通的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就会牵扯到对摄像设备进行消毒的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摄像设备一旦接触消毒酒精,就会损害设备零器件。这个时候,性价比高、防水性能好的运动相机就派上用场了。笔者在检测人员的胸口装上运动相机,带到实验室里以第一人物视角进行拍摄。这期间,丝毫不影响检测人员的正常工作。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运动相机的镜头距离病毒样本最近不到30厘米,拍摄出来的画面非常震撼。检测人员携带运动相机拍摄完毕离开实验室后,再用酒精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
这也是全国首次出现近距离拍摄新冠病例样本的镜头画面。而在当时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部分实验室检测病毒样本的画面,基本上都是事后摆拍。可以说,许多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运动相机的独特优势。
(五)无人机
2012年,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民用无人机“精灵Phantom”发布,打破了此前以直升机航拍为主导的局面,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航拍时代。
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爆炸事件,部分媒体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效果令人震撼。自此之后,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可以说,一件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如果没有使用航拍画面,就会让人感到有所缺失。以往,在许多户外场地拍摄过程中,拍摄画面角度大部分属于低平视角,而无人机航拍的广泛应用,让电视新闻报道从此增加了“上帝视角”的角度。
在无人机航拍兴起的头几年时间里,飞无人机是一个“高大上”的事情,用于航拍的无人机体积较大,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飞手往往要花费精力,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但是随着无人机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无人机越来越智能小型化,航拍已经是一个门槛并不太高的工作。比如,2021年4月15日问世的Air 2S无人机,除了在画质方面有所提升外,还增添了智能大师镜头,其中内置了多种预编程的飞行运镜拍摄模式,比如它可以自动拍摄出缩放变焦、中景环绕、近景环绕、渐远、远景环绕、抬头起飞等画面。简单概括,它集成了拍摄、剪辑、配乐、合成出片的功能。也就是说,即使是刚入门的新手,也能通过该功能轻松拍出高质量的航拍作品,而它的重量只相当于一瓶矿泉水。
报道应用案例一:《抹香鲸被困浅海 粤港四城市接力救援》。这是笔者在2017年3月份做的一组关于救援搁浅抹香鲸的电视连续报道,当时正是无人机航拍开始应用于新闻报道的时候,笔者首次与无人机团队合作。当时的无人机技术并未发展成熟,没有进行深入的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无人机体积较大,不够智能化,需要专业的飞手操作。笔者一边做新闻采访,每天奔波于深圳惠州两地,并且还要兼顾飞手的联系事宜。虽然这篇新闻报道中加入了相关的无人机航拍画面,但从实际采访情况来看,由于无人机航拍消耗笔者大量的精力,反而影响了整个新闻采访的报道效率。但正是这次的接触,让笔者看到无人机航拍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前景。随着国内用于航拍的无人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和小型化发展。新闻记者在外出执行报道任务时,可以同时身兼采访记者和飞手,携带无人机和其他摄像设备,高效率地完成报道任务。 报道应用案例二:《追踪:楼顶空中“碉堡” 违建主体拆除完毕》。这是2019年6月至8月播发的关于违建系列报道中的一篇。以前,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用摄像机拍摄高楼顶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很难在周边找到更高的位置对其进行拍摄,但是无人机航拍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拍摄出电视新闻独具特色的航拍出镜报道。在这次采访中,笔者和出镜记者设计了一个无人机航拍记者出镜的新方式。由于无人机是不能录声音的,所以笔者把声音录到另一个摄像设备里,先用无人机拍摄出镜记者的近景,然后逐渐把镜头拉高拉远。在这期间,出镜记者同步介绍违建的外观情况,整个过程体现了无人机航拍新闻出镜的一大特色。
三、结语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鮮、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强。这其中,在电视新闻方面,摄像设备起着关键的作用。摄像设备对于采访记者来说相当于战士手中的武器,而武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对整个战斗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更是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趣味性的强弱。Vlog拍摄是近两年新兴的一种视频记录风格,以第一人称的拍摄角度去讲述出镜者的观察和体验。它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智能小型化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单反相机、口袋相机、运动相机。正是因为它们小巧灵活,所以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再加上智能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人脸追踪以及画面增稳的效果,往往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拍摄活动。可以说,Vlog拍摄就是典型的摄像设备智能小型化催生出来的一种风潮。
以新闻直播为例,以往如果做一场新闻活动的直播,需要动用电视台众多的人手以及转播车,成本较高。而现在,随着智能小型化设备的升级,借助4G以及5G网络,电视台完全可以不借助传统的转播车以及手持摄录一体机等设备,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一场新闻直播活动。而在目前兴起的网络直播活动中,甚至用一台或几台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现场直播。
可以说,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在提高一线新闻记者采访报道效率的同时,也在促进整个新闻报道行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春风,黄俪,郑柳芩,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创作记[EB/OL].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81105/newgx5bdf73aa-17777932.shtml,2018-11-05.
[2] 刘志强.浅析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论坛,2017(03):16.
作者简介:刘志君(1979—),男,宁夏固原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关键词:智能小型化;摄像设备;新闻报道;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64-03
一、引言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20世纪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它激励了无数一线新闻记者勇于近距离观察和记录事件。
十年前,当时较好的摄像器材比较贵重并且体积较大,操作难度大。因此,普通人入手以及拍摄的门槛较高。一般情况下,摄像器材常被使用于电视新闻媒体中以及其他专业的单位或机构中。现在,摄像器材日益智能小型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全民记录时代到来,人人皆是新闻记录者。这种局面也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狭义上来说,其带来的好处是让电视新闻记者拍摄编辑更方便,角度更新颖、表现更丰富、画面更有质感。负面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由于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拍摄、编辑、播出门槛的降低,也给传统电视新闻行业带来了冲击。但是从整体来说,它提高了新闻采访的效率,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发展和升级。接下来,笔者从新闻记者目前经常使用的智能小型化摄像设备展开探讨。
二、报道应用
(一)智能手机
2010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技术进展,以苹果、华为等品牌为代表的手机摄像头像素水平迅速提高,在环境光线比较好的情况下,部分高档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拍摄画面,已经接近于普通手持摄录一体机的画质。所以,在许多突发的新闻采访活动中,不少新闻记者临时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灵活小巧以及方便携带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大众甚至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拍摄利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市民用它抓拍的新闻事件视频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在常态电视新闻节目中,涉及突发新闻的报道,一般是手机拍摄的画面最有现场性和时效性,这些第一时间拍摄到的画面,不管他们的画质以及角度如何,往往被电视新闻重点采用。
智能化同样是智能手机的一大特色,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其功能也越来越多,比如自动对焦、人脸识别、自动调色、智能剪辑等等。目前,部分手机短视频编辑软件堪比电脑编辑系统,部分功能的使用便捷度甚至要超过电脑,比如自动匹配字幕、画面自动卡点音乐等等。另外,在传统的电视大屏上,智能手机同样有着出色的发挥。比如在一些高端智能手机机型中,可以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比较流畅地编辑1080P高清画面,甚至可以对4K画面进行简单的剪辑。而在移动新媒体的报道中,由于对画质的要求并不像电视大屏那样高。因此,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满足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报道方面的要求。
报道应用案例: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融媒体短视频项目一等奖《柳州融水突围记》。2017年8月,柳州杆洞乡因洪灾成为通信、水、电中断的“孤岛”,广西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一度在灾情中“失联”数十小时,仍坚持在风雨中用手机拍下当地乡镇干部组织营救、自救的视频画面。广西日报后方新媒体接到素材后,通过综合相关事件背景信息,结合前方传回的图文音视等素材,运用网络语言将短视频精心编排成为一篇记者突围险境的新闻故事。《柳州融水突围记》受到评委们的一致青睐,原因还在于新闻类短视频的五大特征“新、短、快、实、美”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视频中没有炫目的制作技巧,没有字正腔圆的播音语言,虽然画面出现一定的抖动,却成为对新闻现场最真实的记录、最生动的表达。这使得该作品脱颖而出,在全体评委投票中高居榜首[1]。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凸显了智能手机在社会突发新闻报道中智能小型化的优势。
(二)单反相机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近几年开始流行用单反相机拍摄视频。以往,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是拍摄照片,视频功能比较弱。但是随着单反相机技术的突破,它拍摄视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尤其是全画幅的微型单反(以下简称“微单”),不但体积小、重量轻,更关键的是其画质可以超过许多普通摄录一体机。但唯一的不足是它的焦段不够广,在遇到一些必须远距离拍摄的场景时,比如新闻发布会,就难以拍摄特写以及近景画面。但是对于其他的常态新闻报道,尤其是民生新闻的拍摄,相比传统的摄像机,微单在拍摄新闻时优势明显。由于其体积小巧灵活,能拍摄出丰富的多场景画面,同时它能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镜头的紧张情绪。对于许多专题新闻以及人物采访的摄像任务,数台微单相机用长焦镜头和短焦镜头结合拍摄,更能凸显其移动方便、拍摄灵活、体积小、高画质的优点。笔者在十多年的新闻报道采访中,大部分时间使用的是手持摄录一体机,近两年基本使用单反相机拍摄。从实际情况来看,单反相机使用的便捷性远远超过传统的摄录一体机。
报道应用案例:《龙华:打造滨水空间 实现“长治久清”》。这是笔者在2020年12月发表的一篇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报道,以环保志愿者案例切入,讲述深圳市龙华区过去十年治水的突出成果。笔者先用微单加70-200长焦镜头,拍摄环保志愿者的日常巡河工作,长焦镜头大景深的画面能够凸显出环保志愿者工作的细节。在拍摄大景或中景的河流以及采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方面,则用24-70镜头,展现出水环境治理以后的优美画面。这则报道获得了深圳广电集团融媒体中心年度最佳新闻拍摄奖。
近几年,单反设备在新闻报道中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手持稳定器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一台稳定器加一台单反相机,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出如同轨道般平稳移动的画面,比如拍摄主持人或記者和采访对象行走对话,这在传统的新闻采访报道中很难高效率实现,但运用稳定器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诸多的优点,单反相机已经成为目前许多一线电视新闻记者拍摄新闻活动的重要设备。目前,笔者在许多常态新闻报道采访场合中,经常会见到现场所有的电视新闻同行全部采用单反拍摄的情况。它具备了越来越多强大的功能:比如自动对焦、人脸追踪、自带防抖、无线导出视频等。未来随着技术的革新,它将具有更多的强大功能。 相比传统的摄录一体机,单反相机最大的优势是成本较低。即使是万元以内入门级价格的单反加镜头,也能拍摄出较好的画质。从成本上来说,单反相机的性价比远远高于传统的摄录一体机。在不久的将来,单反有可能代替摄录一体机,成为拍摄电视新闻的主流摄像报备。
(三)口袋相机
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新闻摄像设备大多出自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不过,随着国内大疆创新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新闻摄像设备也开始加入国产制造的元素,出现弯道超车的局面。比如近几年,口袋相机频频出现在许多一线新闻记者的采访场景中。
2018年11月29日,由国内科技公司制造的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手持云台相机“口袋灵眸”问世,其机身跟一个钢笔差不多大小。第二代口袋相机Pocket 2在2020年10月20日发布,在前者小巧的基础上,它的传感器尺寸更大,画质更高,同时它还配备了一个无线麦克风。相比第一代产品固定的焦段,第二代产品有超过2倍的光学变焦功能。口袋相机最大的特点是自带云台防抖,并且具有智能跟随、人脸追踪、轨迹延时等功能。因为口袋相机的这些性能,使其成为经常出差且难以携带较多摄像设备的记者的不二之选。
以往,电视新闻记者外采要携带摄像机、脚架、无线话筒。而现在,只需要携带一只口袋相机,就可以独立完成许多较为简单的新闻采访任务。当然,如果需要进行有较高画质要求的视频报道,还需要用单反相机来完成,但是,作为其他摄像设备,口袋相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报道应用案例:2020年广东省影视奖电视长新闻二等奖《安全运行5000天! 中国“核电名片”创世界纪录》。位于大鹏半岛的大亚湾核电基地,在2020年3月15日这天,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15年無非计划停机停堆,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000天,刷新了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最高纪录。在这篇报道中,口袋相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它强大的防抖功能,可以随着出镜记者位置的变化进行运镜,从而让出镜的画面更加生动不呆板,保持动感。这一点在跟拍移动中的工作人员方面同样有着出色的发挥,能够真实反映核电人员工作中的状态,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另外,它还有一个突出亮点,那就是口袋相机能够方便地拍摄出延时画面,也就是将10分钟时长的画面压缩成5秒到10秒的镜头。比如拍摄核电人员上下班进出大亚湾核电站的门口,笔者用口袋相机拍摄了不同角度的延时画面,表现出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忙碌的状态,从而为这篇报道获奖加分不少。
(四)运动相机
运动相机兴起于2010年,它的机身尺寸很小,重量相当于一个小手机,携带非常方便。它可以被固定在拍摄者身上或各种装备上面,由于它具有防水、防尘、防撞、防抖等功能,并且便于携带,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游泳、冲浪、滑雪、极限自行车及跳伞等极限运动中。因此,运用运动相机拍摄能获得包括第一人称、隐藏视角等新鲜感特别强的画面。
报道应用案例:《陈晗特搜:离病毒最近的人》。这是笔者在2020年2月发表的一篇抗击疫情报道,讲述深圳市疾控中心检测人员如何对已经采集的疑似病例样本进行检测。因为受到相关安全制度的限制,记者不能进入实验室拍摄。而如果是检测人员用普通的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就会牵扯到对摄像设备进行消毒的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摄像设备一旦接触消毒酒精,就会损害设备零器件。这个时候,性价比高、防水性能好的运动相机就派上用场了。笔者在检测人员的胸口装上运动相机,带到实验室里以第一人物视角进行拍摄。这期间,丝毫不影响检测人员的正常工作。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运动相机的镜头距离病毒样本最近不到30厘米,拍摄出来的画面非常震撼。检测人员携带运动相机拍摄完毕离开实验室后,再用酒精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
这也是全国首次出现近距离拍摄新冠病例样本的镜头画面。而在当时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部分实验室检测病毒样本的画面,基本上都是事后摆拍。可以说,许多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运动相机的独特优势。
(五)无人机
2012年,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民用无人机“精灵Phantom”发布,打破了此前以直升机航拍为主导的局面,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航拍时代。
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爆炸事件,部分媒体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效果令人震撼。自此之后,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可以说,一件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如果没有使用航拍画面,就会让人感到有所缺失。以往,在许多户外场地拍摄过程中,拍摄画面角度大部分属于低平视角,而无人机航拍的广泛应用,让电视新闻报道从此增加了“上帝视角”的角度。
在无人机航拍兴起的头几年时间里,飞无人机是一个“高大上”的事情,用于航拍的无人机体积较大,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飞手往往要花费精力,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但是随着无人机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无人机越来越智能小型化,航拍已经是一个门槛并不太高的工作。比如,2021年4月15日问世的Air 2S无人机,除了在画质方面有所提升外,还增添了智能大师镜头,其中内置了多种预编程的飞行运镜拍摄模式,比如它可以自动拍摄出缩放变焦、中景环绕、近景环绕、渐远、远景环绕、抬头起飞等画面。简单概括,它集成了拍摄、剪辑、配乐、合成出片的功能。也就是说,即使是刚入门的新手,也能通过该功能轻松拍出高质量的航拍作品,而它的重量只相当于一瓶矿泉水。
报道应用案例一:《抹香鲸被困浅海 粤港四城市接力救援》。这是笔者在2017年3月份做的一组关于救援搁浅抹香鲸的电视连续报道,当时正是无人机航拍开始应用于新闻报道的时候,笔者首次与无人机团队合作。当时的无人机技术并未发展成熟,没有进行深入的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无人机体积较大,不够智能化,需要专业的飞手操作。笔者一边做新闻采访,每天奔波于深圳惠州两地,并且还要兼顾飞手的联系事宜。虽然这篇新闻报道中加入了相关的无人机航拍画面,但从实际采访情况来看,由于无人机航拍消耗笔者大量的精力,反而影响了整个新闻采访的报道效率。但正是这次的接触,让笔者看到无人机航拍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前景。随着国内用于航拍的无人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向着智能化和小型化发展。新闻记者在外出执行报道任务时,可以同时身兼采访记者和飞手,携带无人机和其他摄像设备,高效率地完成报道任务。 报道应用案例二:《追踪:楼顶空中“碉堡” 违建主体拆除完毕》。这是2019年6月至8月播发的关于违建系列报道中的一篇。以前,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用摄像机拍摄高楼顶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很难在周边找到更高的位置对其进行拍摄,但是无人机航拍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拍摄出电视新闻独具特色的航拍出镜报道。在这次采访中,笔者和出镜记者设计了一个无人机航拍记者出镜的新方式。由于无人机是不能录声音的,所以笔者把声音录到另一个摄像设备里,先用无人机拍摄出镜记者的近景,然后逐渐把镜头拉高拉远。在这期间,出镜记者同步介绍违建的外观情况,整个过程体现了无人机航拍新闻出镜的一大特色。
三、结语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鮮、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强。这其中,在电视新闻方面,摄像设备起着关键的作用。摄像设备对于采访记者来说相当于战士手中的武器,而武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对整个战斗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更是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趣味性的强弱。Vlog拍摄是近两年新兴的一种视频记录风格,以第一人称的拍摄角度去讲述出镜者的观察和体验。它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智能小型化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单反相机、口袋相机、运动相机。正是因为它们小巧灵活,所以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再加上智能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人脸追踪以及画面增稳的效果,往往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拍摄活动。可以说,Vlog拍摄就是典型的摄像设备智能小型化催生出来的一种风潮。
以新闻直播为例,以往如果做一场新闻活动的直播,需要动用电视台众多的人手以及转播车,成本较高。而现在,随着智能小型化设备的升级,借助4G以及5G网络,电视台完全可以不借助传统的转播车以及手持摄录一体机等设备,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一场新闻直播活动。而在目前兴起的网络直播活动中,甚至用一台或几台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现场直播。
可以说,摄像设备的智能小型化,在提高一线新闻记者采访报道效率的同时,也在促进整个新闻报道行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春风,黄俪,郑柳芩,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创作记[EB/OL].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81105/newgx5bdf73aa-17777932.shtml,2018-11-05.
[2] 刘志强.浅析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论坛,2017(03):16.
作者简介:刘志君(1979—),男,宁夏固原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