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早从18世纪开始,美学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探讨,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此后关于美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文章通过对杜威思想和康德思想的对比,揭示杜威思想的内涵,尤其结合了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之“经验”、“环境”等理念,洞察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中国当下的审美现象,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审美观,以解读真正意义的审美和艺术。
关键词: 杜威 实用主义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
一、引言
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兴起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分析哲学所取代,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又结合当代现实有新的复兴。杜威是第一位将艺术界定为实用主义经验的理论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其最有影响力的实用主义代表作是他的《艺术即经验》。该书批判一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的艺术构造,倡导创造一种“生活的艺术”,即将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把艺术作为与社会生活共存的经验。该理念的提出对审美艺术本身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美国社会的通俗艺术作了强有力的辩护,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观念,也使通俗艺术从20世纪以来逐渐成为美国艺术社会当中的主流思想,涌现出许多诸如“校园文化”、“大众艺术”、“乡村音乐”等通俗文化。
二、杜威思想与康德思想的对比
20世纪之前,康德的思想一直以来对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康德按人类心灵的知、意、情的三分法分别规定真、善、美的本质,也即将智力的领域、实践的领域和审美的领域加以严格区分,从而将科学、行为艺术等领域各自独立划分。康德的美学把实践经验看作是与审美经验相对抗的。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经验”。杜威对各种经验之间作各种隔离表示深恶痛绝,他批判“分离”说,抨击理论的唯美主义观点背后的贵族主义倾向,将审美与艺术与广大群众对立,是对康德美学的一种突破和超越。杜威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同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匠人干活、主妇栽花在他眼中都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杜威认为:“即使是粗糙的经验,只要它真是经验,也比其他经验形式隔绝的艺术品更让人了解美的固有本质。”而杜威将艺术、经验、生活三者相结合,开辟了当代美学的新境界。
三、实用主义在中国
实用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杜威的民主、自由、科学的言论顺应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试图进行文化启蒙的愿望,当时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内的进步青年都多少受其影响。可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相当大的影响。之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曾一度遭受干扰和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又重新走上较为正常的学术研究的轨道。那么在当代社会再一次对杜威的实用主义展开研究是否有其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否对中国社会的艺术思潮有更加积极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回归关于“艺术”的界定,长期以来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制度变得僵化和狭隘,使艺术实践变得贫乏而枯竭,更使普通人觉得艺术高不可攀,但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带动精神文明高度运转,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看似贵族才能享受的《天鹅湖》表演成为普通百姓周末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廉价的凡高复制品也可放在家中熏陶自己的情操,艺术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四、日常生活审美
当然,在人们疲于追逐艺术享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藏于艺术机体中的隐患,因此我们又一次捡起杜威的“经验”观,来解读什么是艺术,艺术的真谛是什么?是不是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呢?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20世纪后半期在全球商业浪潮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新兴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审美。这个概念本身是“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汉译,出自英国诺丁汉郡特雷顿-马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即用审美的标准来改造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以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审美化的存在。日常生活审美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曲高和寡,其艺术的价值已扩散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潮的出现使得艺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趋于大众化。当然一种思潮的出现肯定会伴随着各种争执,有人对此欢欣鼓舞,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民主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艺术的不幸,慨叹在商品化大潮中艺术的堕落。然而,不论持何种态度,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也认为当今生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对审美的理解。李媛媛总结当前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特征,即商品化、消费化、平面化、表层化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刻意培养的品位与情趣直接影响了潮流的走向。人们开始用审美的(更确切地说是经验的)的眼光来观察和打量一切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透露这一现象的过于浅显和表面化:唯利是图的生意人在家中厅堂的正位挂上了欧阳修的诗词,凤春牡丹的图画更是鲜艳夺目,关于这些字画的真假这里我们且不必探究,至于他们张贴“字画”的本意更是难以揣摩,是艺术爱好,还是装点门面,又或追赶潮流,我想大概原因不止一个。而某某明星表面上光鲜照人,私下里过着糜烂的生活更让人看到了我们生活实践态度和道德方面的审美化,以及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过度追求外在的审美也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物质文明掩盖下的精神文明的沦陷,等等。
五、实用主义美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
在审视完“日常生活审美化”下的社会现象之后,我们回到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杜威的美学虽然强调经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但杜威并没有模糊真正审美的内涵。在杜威看来,真正的审美是动与静、矛盾与和谐统一的整体性经验,而艺术的本质是从“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的一个过程,一幅画本身不能称之为艺术,当它被人们观赏,为人所接受,便成了艺术,因此不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构成不同的艺术。只有真正与生活产生共鸣,才能体会艺术的内涵。审美是艺术作品与人的交流,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也就是“艺术家自身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性质”告诉那些欣赏它的人;“它提供给这个世界它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艺术的本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简单地对美或时尚的一种盲目追求,而是与存在的事物本质当中的内涵的沟通与交流。韦尔施也强调尽管审美是大势所趋,但必须用“审美理性”和“审美经验”充当其标准,使其内在化、深入化。除此之外,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他的《经验与自然》一书中也提出,他的经验就是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没有环境的存在,经验也就无法产生。面对高科技、新信息下的人类社会,各种威胁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的问题被社会审美化现象所掩盖,因此,杜威强调经验与自然连续性的理论对我们当今日常生活社会审美化的深入也有一定的启示。
六、结语
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审美表面化下所掩盖的假象,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此思潮下对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如何,日常生活审美也给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而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探讨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如何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更好地融合,实现艺术的大众化和日常审美的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杜威美学思想与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艺争鸣·理论,2007.
[2]杨家才.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
[3]邹睿,周帆.有瑕疵的玉石——论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思想.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齐鲁书社,2007.
[5]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6]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康德.判断力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杜威著.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5.
[9]陆扬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二卷).回归存在之源[M].复旦大学出版社.
[10]迈克·费瑟尔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杜威 实用主义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
一、引言
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兴起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分析哲学所取代,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又结合当代现实有新的复兴。杜威是第一位将艺术界定为实用主义经验的理论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其最有影响力的实用主义代表作是他的《艺术即经验》。该书批判一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的艺术构造,倡导创造一种“生活的艺术”,即将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把艺术作为与社会生活共存的经验。该理念的提出对审美艺术本身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美国社会的通俗艺术作了强有力的辩护,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观念,也使通俗艺术从20世纪以来逐渐成为美国艺术社会当中的主流思想,涌现出许多诸如“校园文化”、“大众艺术”、“乡村音乐”等通俗文化。
二、杜威思想与康德思想的对比
20世纪之前,康德的思想一直以来对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康德按人类心灵的知、意、情的三分法分别规定真、善、美的本质,也即将智力的领域、实践的领域和审美的领域加以严格区分,从而将科学、行为艺术等领域各自独立划分。康德的美学把实践经验看作是与审美经验相对抗的。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经验”。杜威对各种经验之间作各种隔离表示深恶痛绝,他批判“分离”说,抨击理论的唯美主义观点背后的贵族主义倾向,将审美与艺术与广大群众对立,是对康德美学的一种突破和超越。杜威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同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匠人干活、主妇栽花在他眼中都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杜威认为:“即使是粗糙的经验,只要它真是经验,也比其他经验形式隔绝的艺术品更让人了解美的固有本质。”而杜威将艺术、经验、生活三者相结合,开辟了当代美学的新境界。
三、实用主义在中国
实用主义于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杜威的民主、自由、科学的言论顺应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试图进行文化启蒙的愿望,当时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内的进步青年都多少受其影响。可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相当大的影响。之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曾一度遭受干扰和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又重新走上较为正常的学术研究的轨道。那么在当代社会再一次对杜威的实用主义展开研究是否有其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否对中国社会的艺术思潮有更加积极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回归关于“艺术”的界定,长期以来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制度变得僵化和狭隘,使艺术实践变得贫乏而枯竭,更使普通人觉得艺术高不可攀,但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带动精神文明高度运转,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看似贵族才能享受的《天鹅湖》表演成为普通百姓周末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廉价的凡高复制品也可放在家中熏陶自己的情操,艺术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四、日常生活审美
当然,在人们疲于追逐艺术享受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藏于艺术机体中的隐患,因此我们又一次捡起杜威的“经验”观,来解读什么是艺术,艺术的真谛是什么?是不是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呢?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20世纪后半期在全球商业浪潮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新兴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审美。这个概念本身是“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汉译,出自英国诺丁汉郡特雷顿-马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即用审美的标准来改造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以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审美化的存在。日常生活审美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曲高和寡,其艺术的价值已扩散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潮的出现使得艺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趋于大众化。当然一种思潮的出现肯定会伴随着各种争执,有人对此欢欣鼓舞,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民主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艺术的不幸,慨叹在商品化大潮中艺术的堕落。然而,不论持何种态度,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也认为当今生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对审美的理解。李媛媛总结当前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特征,即商品化、消费化、平面化、表层化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刻意培养的品位与情趣直接影响了潮流的走向。人们开始用审美的(更确切地说是经验的)的眼光来观察和打量一切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透露这一现象的过于浅显和表面化:唯利是图的生意人在家中厅堂的正位挂上了欧阳修的诗词,凤春牡丹的图画更是鲜艳夺目,关于这些字画的真假这里我们且不必探究,至于他们张贴“字画”的本意更是难以揣摩,是艺术爱好,还是装点门面,又或追赶潮流,我想大概原因不止一个。而某某明星表面上光鲜照人,私下里过着糜烂的生活更让人看到了我们生活实践态度和道德方面的审美化,以及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过度追求外在的审美也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物质文明掩盖下的精神文明的沦陷,等等。
五、实用主义美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示
在审视完“日常生活审美化”下的社会现象之后,我们回到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杜威的美学虽然强调经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但杜威并没有模糊真正审美的内涵。在杜威看来,真正的审美是动与静、矛盾与和谐统一的整体性经验,而艺术的本质是从“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的一个过程,一幅画本身不能称之为艺术,当它被人们观赏,为人所接受,便成了艺术,因此不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构成不同的艺术。只有真正与生活产生共鸣,才能体会艺术的内涵。审美是艺术作品与人的交流,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也就是“艺术家自身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性质”告诉那些欣赏它的人;“它提供给这个世界它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艺术的本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简单地对美或时尚的一种盲目追求,而是与存在的事物本质当中的内涵的沟通与交流。韦尔施也强调尽管审美是大势所趋,但必须用“审美理性”和“审美经验”充当其标准,使其内在化、深入化。除此之外,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他的《经验与自然》一书中也提出,他的经验就是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没有环境的存在,经验也就无法产生。面对高科技、新信息下的人类社会,各种威胁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的问题被社会审美化现象所掩盖,因此,杜威强调经验与自然连续性的理论对我们当今日常生活社会审美化的深入也有一定的启示。
六、结语
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审美表面化下所掩盖的假象,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此思潮下对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如何,日常生活审美也给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而对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探讨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如何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更好地融合,实现艺术的大众化和日常审美的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杜威美学思想与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艺争鸣·理论,2007.
[2]杨家才.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
[3]邹睿,周帆.有瑕疵的玉石——论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思想.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齐鲁书社,2007.
[5]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6]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康德.判断力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杜威著.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5.
[9]陆扬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二卷).回归存在之源[M].复旦大学出版社.
[10]迈克·费瑟尔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