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栏目文章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党建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ZZD036)的阶段性成果。
齐卫平: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全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咨询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党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执政党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先后6次获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是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中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体现。这个制度化的文件,以深刻的思想理念、鲜明的问题导向、明确的基本原则和严格的规范要求,形成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顶层设计,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何谓党内政治生活?明了地说,就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组织和成员进行教育管理以及党性训练的活动。社会领域里,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而政党作为一种以思想信仰、行为原则和纪律规范建立的组织,它的全部活动都带有政治性,政治生活是政党生命的组成部分,政治性是党内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征。
1929年毛泽东为古田会议起草文件就提出了党内生活要政治化的思想,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党内开展政治生活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规范,并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保证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任务的胜利实现。
可以说,我们党95年接续奋斗每一步的前进都离不开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平台上的训练,既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改革开放后不久,党中央就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专门法规,在“文革”结束后的特殊时期,对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中心转移,促进党内团结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36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速度和深度举世罕见,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空前严峻。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建设实践随着时代脉动而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部署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保证党总体上适应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然而,问题总是伴随发展而产生。如同国家建设中一边发展一边积累问题一样,党的建设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不正不实不廉作风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推进党的建设带来严重的阻碍。值得指出,党的作风始终是摆在党的工作案头上的事情,抓党的建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不正不实不廉的作风却治而不愈,久拖之下成了顽症痼疾,有的甚至积小病为大病,致轻疾变重症,表现了管党治党存在着失之于宽松软的客观事实。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战略地位,展示勇于担当的果敢魄力,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为要求,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拓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
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的建设面临考验和风险集中显现的新形势。这个论断,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从阶段性发展特点来说,转变党风和加强制度治党成为两个重点内容,严厉反对“四风”和扎紧制度笼子的实践,迈出了党的建设新步伐,两方面的互动生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威力。在重视党的建设整体推进和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突出转变党风和制度建设两个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性路径选择。实践证明,十八大以来短短4年里,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了新气象。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呈现步步深化、层层演进的清晰理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曾指出:这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但这只是阶段性成果,“四风”有所收敛,但根子未除,防止不正不实不廉作风回潮反弹,必须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突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正是 “不收场” 理路的新设计和新部署。深刻认识新《准则》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中的重大意义,应该把它放到这个新设计和新部署下加以审视。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代表党的作风永远在转变的路上。聚焦什么样的重点问题总是有特定的背景,当问题有所缓解后,重点聚焦的调整和变化就成为必要。诚然,长期以来积压的作风问题还远未到根本解决的程度,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永恒课题,也是一场持久战。但作风建设如果总是停留在改善和转变的水平上,说明党的作风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个新的聚焦点,它既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延伸,又是新的任务和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与党内政治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词语上说,党的作风与党内政治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风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党员工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人民群众可以观察、感受到的东西。党内政治生活是自身系统内部运作的活动,不在人民群众直接视线之内。但是,两者却不可分割。党的作风影响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表现党的作风。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对党的作风建设产生的是釜底抽薪的危害。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相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层次更深,意境更高,涵义更广。新《准则》开宗明义地强调:“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政治生活的分量由此可见。由此而言,从重点转变党风到重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顶层思维,是新形势下从严管党治党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组笔谈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研讨主题,围绕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从“首要任务”、“根本保证”、“重要目的”、“重要内容”、“根本要求”、“制度保障”、“重要基础”、“组织保证”、“重要形式”、“重要手段”、“重要举措”、“重要任务”等12个方面进行解读,解读时以问题为导向,同时阐明新《准则》与老《准则》的继承和创新关系,以期能够对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和长远意义形成全面的共识。
(责任编辑:徐国栋)
齐卫平: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全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咨询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党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执政党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先后6次获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是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中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体现。这个制度化的文件,以深刻的思想理念、鲜明的问题导向、明确的基本原则和严格的规范要求,形成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顶层设计,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何谓党内政治生活?明了地说,就是一个政党对自身组织和成员进行教育管理以及党性训练的活动。社会领域里,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而政党作为一种以思想信仰、行为原则和纪律规范建立的组织,它的全部活动都带有政治性,政治生活是政党生命的组成部分,政治性是党内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征。
1929年毛泽东为古田会议起草文件就提出了党内生活要政治化的思想,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党内开展政治生活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规范,并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保证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任务的胜利实现。
可以说,我们党95年接续奋斗每一步的前进都离不开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平台上的训练,既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改革开放后不久,党中央就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专门法规,在“文革”结束后的特殊时期,对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中心转移,促进党内团结统一,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36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动的速度和深度举世罕见,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空前严峻。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建设实践随着时代脉动而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部署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保证党总体上适应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然而,问题总是伴随发展而产生。如同国家建设中一边发展一边积累问题一样,党的建设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不正不实不廉作风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推进党的建设带来严重的阻碍。值得指出,党的作风始终是摆在党的工作案头上的事情,抓党的建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不正不实不廉的作风却治而不愈,久拖之下成了顽症痼疾,有的甚至积小病为大病,致轻疾变重症,表现了管党治党存在着失之于宽松软的客观事实。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战略地位,展示勇于担当的果敢魄力,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为要求,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拓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
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的建设面临考验和风险集中显现的新形势。这个论断,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从阶段性发展特点来说,转变党风和加强制度治党成为两个重点内容,严厉反对“四风”和扎紧制度笼子的实践,迈出了党的建设新步伐,两方面的互动生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威力。在重视党的建设整体推进和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突出转变党风和制度建设两个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性路径选择。实践证明,十八大以来短短4年里,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了新气象。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呈现步步深化、层层演进的清晰理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曾指出:这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但这只是阶段性成果,“四风”有所收敛,但根子未除,防止不正不实不廉作风回潮反弹,必须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突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正是 “不收场” 理路的新设计和新部署。深刻认识新《准则》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中的重大意义,应该把它放到这个新设计和新部署下加以审视。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代表党的作风永远在转变的路上。聚焦什么样的重点问题总是有特定的背景,当问题有所缓解后,重点聚焦的调整和变化就成为必要。诚然,长期以来积压的作风问题还远未到根本解决的程度,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永恒课题,也是一场持久战。但作风建设如果总是停留在改善和转变的水平上,说明党的作风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个新的聚焦点,它既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延伸,又是新的任务和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与党内政治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词语上说,党的作风与党内政治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风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党员工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人民群众可以观察、感受到的东西。党内政治生活是自身系统内部运作的活动,不在人民群众直接视线之内。但是,两者却不可分割。党的作风影响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表现党的作风。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对党的作风建设产生的是釜底抽薪的危害。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相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层次更深,意境更高,涵义更广。新《准则》开宗明义地强调:“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政治生活的分量由此可见。由此而言,从重点转变党风到重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顶层思维,是新形势下从严管党治党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组笔谈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研讨主题,围绕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从“首要任务”、“根本保证”、“重要目的”、“重要内容”、“根本要求”、“制度保障”、“重要基础”、“组织保证”、“重要形式”、“重要手段”、“重要举措”、“重要任务”等12个方面进行解读,解读时以问题为导向,同时阐明新《准则》与老《准则》的继承和创新关系,以期能够对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和长远意义形成全面的共识。
(责任编辑:徐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