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言”“意”之间的慢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课堂要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必定要好好研究“言”与“意”的关系。要在“言”与“意”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语言与精神真正协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要先“言”后“意”,语言习得要“言”“意”并行,语言运用要以“言”促“意”,这样才能使学生“言”“意”兼得。
  [关键词]言意 思维 细读 习得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5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为了尽快从感悟环节到语言运用环节的转变,有时变得有点急功近利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言”与“意”是不能分离的,两者都不能忽视,也不能一重一轻。怎样才能言意兼得呢?
  一、文本细读——先“言”后“意”
  对语言训练,张志公老先生早就指出:“向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有典范性的语言教材进行观察、分析、欣赏、模仿、创造性的学习;二是教给学生有关语言规律的科学知识;三是指导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说话和写作。”张老的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具体引领学生语文学习时,必须把语言的规律、范式、运用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加以凸显,这样才能把“言”落实到位。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重点教学。
  二、语言习得——“言”“意”并行
  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指向语言文字了,那种脱离语言本体进行盲目的人文渗透的教学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多地、更有效地找到语文的元素,从而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却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笔者两次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对目前语文课堂的“转型”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两个自学提示
  1.默读第二段,找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画下来,圈出重点词,说说自己的体会。
  2.想一想:找到的语句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来写罗丹的全神贯注的。
  第一个提示,要求学生自学。此时学生的自学,基本停留在语言感知的层面。因此,教师提出第二个要求,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的同时慢慢指向课文的表达。这样学生自学时就会往更深的层次思考,从而形成更多的知识碰撞点,以便交流时引起共鸣。
  (二)两处表达解读
  第一处:
  1.师:你觉得此刻罗丹会说些什么?吵些什么呢?
  2.出示句式: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
  3.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动情地说一说。
  第二处: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1.师:你圈出了哪重点词?真的喝醉了吗?(那是作者看着罗丹着迷的样子想象的。板书:想象)
  2.句式训练: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他忘记了 。
  我们关注“语言表达”,更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上述的案例是解读文章“想象”这一基本表达方式的。在具体的解读时,教师先利用第一处文章详细写到的两个地方,让学生顺着罗丹的想象进行合理想象。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想象”,体会到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过程。而第二处的想象内容作者是完全写出来的。在这个时候,学生对想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他忘记了 ”这样的句式训练,是课文情感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课文想象这一表达方式的强化。这样使强烈的人文熏陶与对表达方式的理解感悟融为一体。
  三、语言运用——以“言”促“意”
  叶老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在《全神贯注》一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迁移练习:茨威格回到自己的家,开始了“全神贯注”的写作,只见他 。要求学生学着作者的样子,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来写茨威格全神贯注的样子。就略读课文的教学而言,我们一般不作句式的模仿,而把练笔放在迁移和运用上。本课的迁移是一种提升,而并非“平移”。因为,在课堂中教师已经引领学生将课文的很多表达方式,如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想象等内化,而此时的仿写便是一种提升。从交流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把茨威格写写停停的写作画面给写活了,有的学生重点刻画茨威格的脸部表情。此时,我们可以说,学生对课文已开始有所悟了。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谨慎把握“言”与“意”的关系,细心慢行,这样才能浇灌出语言的美丽的花朵。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出现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里面。这也是小学生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难,教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应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读、思、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说话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轰轰烈烈中走完了六年的历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实验也即将完成一轮。六年来,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我们振奋过、迷惘过、反思过,在经历了成长的裂变与镇痛中,我们慢慢走向沉稳、趋向成熟。  而在新课改热热闹闹的背景之下,小学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原因在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词语教学很难出彩。即便在平常的课堂中,常见的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习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设语境,搭建言语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新课标指出,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
目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无非是让学生认一认生字,学一学词语,读一读课文,理一理脉络。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样需要“精彩”,需要教师去细细思量如何上出语文味来。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第一课时充满语文味。  一、学习字词,体现语文味  认识生字、学习词语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常常脱离了语境,效率当然不高。其实,汉字是一个个丰富灵
[摘 要]《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以悟诗情、明诗志、知写法,為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设计;诗情;诗志;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81
[摘 要]文本作为 “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换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转变视角;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学生无内容可写,作文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撰写周记,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探寻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活泉”。  [关键词]周记 生活 作文水平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86  当下,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无病呻吟之作屡见不鲜。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究其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的阅读、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其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课本之间平等沟通对话的过程。”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应是在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新的教学思想确定的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师生间的积极合作、经验共享、沟通对话。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课堂上的“领导者”变为“参与者”,从“灌输”形式的教学变为“提示”形式的教学。教师
[摘 要]写作教学进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以教为轴心,时时观照儿童的写作思维。“写作”“教学”“儿童”写作教学进行时的三大关键词。“为儿童写作而教”是写作教学进行时主张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存在”是它教学主张的核心与支撑,“改写一体”是它教学主张的特质与亮点,“变化中合”是它教学主张的要义与信念,“教学与童年并轨”是它教学主张的期盼与旨归。写作教学进行时将写作的思维、表达
[摘 要]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关注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让学生在深入到文本内核中,从语用的视角体悟文本、悦纳文本,为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基。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为例,提出要紧扣景象,在概括提炼中向文本学变化,遵循思路,在剔除对比中向文本学想象,前后联系,在深度辨析中向文本学衬托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提炼概括;剔除对比;深度辨析;写景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