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作为 “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换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转变视角;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9-0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以作者与南非工人对话的方式,记叙了“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以详细的笔触描绘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以及变色的特点。这篇课文在文本内容、语言和结构设置上都匠心独运,值得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是历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范本。
一、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必须要建立在文本鲜明的价值主旨上,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在教学课文第15自然段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语句:“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让学生将关注力聚焦在“名副其实”这个词语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找找上一自然段中关于颜色的变化:香蕉叶色、棕色、浅灰色。在学生深感意外和惊奇时,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变色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板书:香蕉叶、泥土、水泥板;然后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表达:当变色龙( ),自然就会变成( )。在这一句式的引领下,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变色龙能够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变色的特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选用了两个教学价值点: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名副其实”;紧扣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两个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细节的意识,历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使学生深受文本丰富人文气息的熏陶,唤醒了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
在教学“捕食”板块时,教师在引领学生关注课文中“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的句式特点后质疑:“‘如此迟钝’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是指什么?下面哪些语段直接描写了变色龙捕食的过程?”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引领学生更好地感受句子承上启下的妙用,并深入感知作者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对变色龙展开描写所形成的自然而亲切的表达效果。
而在具体描写捕食细节时,作者的设置也是匠心独运,分别从“耳闻”和“目睹”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展现了变色龙动作的灵敏与快捷。而在语言描述中,其生动性不仅仅体现在“刹那间”“迅雷不及掩耳”“卷入”等形象化的词语中,同时也体现在朋友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此独特的捕食方式,是与什么相关的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这与变色龙眼睛独特的构造与功能相关。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并十分关注让学生从动物的外形、习性和相关动作展开描写。但遗憾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总是干巴巴的。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只能从单一的维度和视角展开描写,缺乏多维表达的技巧。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多维度描寫事物的方法,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表达的有序性,是作者写作时进行整体性构思的集中体现,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范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明晰作者内在的创作思路,为解构文本的创作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感知课文9~15自然段,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变色龙的哪些方面。在罗列出外形、捕食和变色特点之后,聚焦描写外貌的语段,并在深入细读的基础上画出作者所选择的部位,着力感知其全身、头部、嘴眼、身躯……的特点,从而相机提炼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即从全身到部分,从头部到尾巴。随后,教师出示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感受作者有序表达的精妙。最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语段,依照顺序、紧扣特点,具体介绍某一种动物的外形。
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细节体悟、实践练笔的过程中,积累并内化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扎实的练笔实践搭建了平台。
文本作为教学的“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化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阅读教学;转变视角;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9-0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文,以作者与南非工人对话的方式,记叙了“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以详细的笔触描绘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以及变色的特点。这篇课文在文本内容、语言和结构设置上都匠心独运,值得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是历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范本。
一、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必须要建立在文本鲜明的价值主旨上,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在教学课文第15自然段时,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语句:“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让学生将关注力聚焦在“名副其实”这个词语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找找上一自然段中关于颜色的变化:香蕉叶色、棕色、浅灰色。在学生深感意外和惊奇时,教师顺势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变色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板书:香蕉叶、泥土、水泥板;然后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表达:当变色龙( ),自然就会变成( )。在这一句式的引领下,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变色龙能够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变色的特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选用了两个教学价值点: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名副其实”;紧扣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两个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细节的意识,历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使学生深受文本丰富人文气息的熏陶,唤醒了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
在教学“捕食”板块时,教师在引领学生关注课文中“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的句式特点后质疑:“‘如此迟钝’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是指什么?下面哪些语段直接描写了变色龙捕食的过程?”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引领学生更好地感受句子承上启下的妙用,并深入感知作者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对变色龙展开描写所形成的自然而亲切的表达效果。
而在具体描写捕食细节时,作者的设置也是匠心独运,分别从“耳闻”和“目睹”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展现了变色龙动作的灵敏与快捷。而在语言描述中,其生动性不仅仅体现在“刹那间”“迅雷不及掩耳”“卷入”等形象化的词语中,同时也体现在朋友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此独特的捕食方式,是与什么相关的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这与变色龙眼睛独特的构造与功能相关。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并十分关注让学生从动物的外形、习性和相关动作展开描写。但遗憾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总是干巴巴的。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只能从单一的维度和视角展开描写,缺乏多维表达的技巧。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多维度描寫事物的方法,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表达的有序性,是作者写作时进行整体性构思的集中体现,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范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明晰作者内在的创作思路,为解构文本的创作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感知课文9~15自然段,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变色龙的哪些方面。在罗列出外形、捕食和变色特点之后,聚焦描写外貌的语段,并在深入细读的基础上画出作者所选择的部位,着力感知其全身、头部、嘴眼、身躯……的特点,从而相机提炼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即从全身到部分,从头部到尾巴。随后,教师出示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感受作者有序表达的精妙。最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语段,依照顺序、紧扣特点,具体介绍某一种动物的外形。
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细节体悟、实践练笔的过程中,积累并内化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扎实的练笔实践搭建了平台。
文本作为教学的“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化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