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个案研究 追踪观察
[文献编码]doi:10.3969/j.1Ss1n.0450-9889(A)2011.01.014
秀峰区小学数学“以学论教”课堂观察表2,以个体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跟踪观察2-3名学生在课堂上的系列表现,分别从“解决问题方面”、“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和“特殊情况记录”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见前表)。前三个项目各附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帮助使用者厘清观课的重点;“特殊情况记录”不设具体评价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观课中遇到的、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并给予特定的评价。
这份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观课议课的切入点选择观察的方式:可以独自一人观察几名学生,可以几个人同时观察几名学生,也可以几个人分别观察不同的学生。但不建议一人不时变换观察对象,太过随机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易使观测的结果失去效力和说服力。 表2开头有一栏“观察学生人数/性别”,或许会令人困惑:为什么要注明“性别”呢?我们认为,观课前有意识地将观察对象全部选为男生或女生,或者选择男女各占一定比例,这个要根据观课的目的来自由裁定,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观察对象,男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是有差别的,这可以给我们观课的教师提供不同价值的研究素材。
虽然选择2-3名学生进行观察难免有管中窥豹和蛋中挑骨之嫌,但课堂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作为观课教师,不论对上课的学生熟悉与否,只能随机地对学生进行选择,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重点观察被选定的学生个体是如何学习的,一定意义上说,对个案的精细研究有助于我们纵观课堂教学全貌。另外,通过观察学生个体是如何学的,对个案进行精细的分析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和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执教能力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使用表2观课前需做到:随机选定观测对象,全程跟踪观察个案,搜集、分析重点数据,客观真实地评议课堂。下面我以一节课为例,来说明我是如何使用表2进行课堂观察的。
那是2010年5月,我们秀峰区梯队工程部分学员赴南京学习研修。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名师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使我深深地震撼:他们能说会道,多思善辩,多么富有生命力啊!我在震撼的同时也在思索,是什么成就了学生们如此的表现呢?不可否认,除却名师自身的魅力不可抵挡,难道人家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之间真的有那么巨大的差距吗?学习的最后一天,恰逢基地校的汇报课,我决定带着表2走进课堂,通过对学生的个案研究——跟踪观察几名学生,来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为何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课,上课内容是《“千以内加减法计算”评研课》(“评研课”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笔者注)。课前我想:这个内容放在一年级这群入学才一年的学生身上,还是一节综合性的课,学生们能接受得了吗?把千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放在一节课上进行,授课教师又是一位青年教师,她能掌控这样大容量的课堂吗?老实说,评研课与我们传统的复习课还是有区别的,它需要学生分别总结归纳、相互评价、共同研究,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可操作可借鉴的方法吗?种种疑问在脑海盘旋,把我带入了这节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桌子四周进行学习。由于还有全班研讨的环节,因此,我选择了位置离教师较远的一组进行重点观察。
一开课,授课教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这节课要进行的是《“千以内加减法计算”评研课》,接着让学生们拿出头天晚上的预习作业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则在一旁巡视并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我发现:我选为观察对象的这个小组的学生在接到老师的任务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简单地确定了组内发言的顺序,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始交流,一个说完了另一个接着说;孩子们基本都能注意倾听——这个习惯非常好,不过在同伴说的过程中,由于说者是把自己的作业竖起来的,所以听者听得有些费劲,有个孩子还忍不住起身去看发言同伴的作业本了。考虑到这只是刚开课的交流,老师也没有什么激励性的语言,一切全靠学生自律,再加上学生刚入学不到一年,这样的表现已经难能可贵,所以,我在“交流与合作”一栏,给“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和“在合作团队中能主动承担组织管理任务”两项打了“优”,“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一栏我保留意见,做了一个小小的记号,暂时不予评价。
小组交流过后,就到了全班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台发言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做到依次发言,会用投影并配合自己的讲解把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老师则适时地把大家发言的要点写到黑板上进行归类小结。当老师询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与大家分享时,这个小组的全体成员都举起了手,不过老师没有请到他们。他们放下高举的手,端端正正地坐好,认真倾听台上同学的发言……台上那组同学依次发言结束后,照例是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反馈、老师补充提问等环节。在这个环节,该小组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提前举起了手,不过他们还是没有被请到发言。接着,又一个小组上台与大家分享,照例是一个个发言,照例是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照例是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照例是老师补充提问……就这样,别的小组一个个上台发言,这个小组的学生们一次次不懈地举手,终于在一次提问中,这个小组的组员被请到了。发言结束后,全组组员兴奋地微笑着,并快速地用很神互相交流,那么高兴!他们昕得比以前更认真了。我突然想,要是老师能保证每个小组每节课都至少有一个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听完以后被点名发言的机会,这对被点名的学生本人甚至对自己这个小组的同学所起到的鼓舞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于是,我在“学习态度”一栏“学习中能接受他人建议”和“主动提出问题方面”的选项后都打了“优”;至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选项,我觉得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因为这个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表现得一样积极,我还需要继续观察。另外,对比开课时小组内的交流,我认为这个环节对作业或练习的交流做得很好,有投影展示,也就解决了学生“站”起来看作业本的问题;因为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光听是不够的,还需要看的配合,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倾听,以助于他们更透彻地理解。
随着一个个小组发言完毕,黑板上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例子慢慢增多,老师停止了让小组上台的环节,进入到综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的环节,全班学生依然兴致高昂地交流着。忽然,我发现这个小组的一个女生有点不对劲了:她此刻虽然端端正正地坐着,但状态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她想打瞌睡了,而且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我有些担心,又有一份 期待:这个小女生接下来会怎样呢?事实上她的做法真的很有意思:她首先试图让自己坐得更端正些。但不行,她还想睡。接着,她调整了自己的坐姿,用一只手托着脑袋。但情况显然更糟糕,她更想睡了。于是她索性高高地举起手,想要回答问题。在她高举小手时,老师正好点中了她……回答完毕,坐下后,她的学习状态戏剧般地恢复了正常!在这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这个一年级的小女生,在自己要打瞌睡时,能够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非课堂状态,并马上通过自我的努力,不断修正自己的状态,去战胜睡魔。这份坚持、这种毅力,我想,那一定是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支撑着她!我欣赏这个女生身上的这种品质,甚至有些敬佩她!我在“学习态度”一栏中,给“主动学习,参与讨论”选项打了“优”。在“特殊情况记录”一栏里,我把这个女生的表现记录了下来。另外,透过这个女生的表现,我想,加减法的计算这两个内容放在同一节课来上还是不够妥当,可以尝试分两节课进行,一节加法、一节减法,以防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杂、深、广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学习的消化吸收。
全班交流结束以后,老师布置了课堂作业。因为有了刚才比较充分的全班参与和讨论,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接过任务,埋头写起作业来。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学生基本能做到独立完成,偶尔有人抬头只是想看看同伴的进度。很可惜,我坐的位置不能清楚地看到这个小组的每一份作业。还有,出于课堂纪律的考虑,我也不方便下位走到学生们中间去观察,所以他们作业的正确与否我不得而知。因此,对“解决问题方面”一栏-’p的“完成任务的情况:对核心问题和平行性练习完成情况”我不能作出全面的判断,我根据这个小组学生的种种表现,估计着给了“优”。我对“是否愿意解决问题:有无主动性和自主胜”和“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个人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独立性如何”选项也给了“优”。这次观课,在选择观察位置方面,我忽略了距离的要求,以后需要改进。另外,我还可以下课后立即找到这个小组,补充课堂观察的不足。但这些我都没做到,有点遗憾。
回顾整节课学生们的表现,我在开课时保留意见的“交流与合作”一栏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选项后,郑重地选择了“优”。
根据对课堂个案现象的解读,我认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授课教师给观课者的印象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她在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表格,帮助学生独立研究、整理知识,更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再到全班讨论最后到自我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前的预习培养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课中的小组学习和全班讨论使学生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分享,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是学生主动,其乐融融。
(责编 白聪敏)
[文献编码]doi:10.3969/j.1Ss1n.0450-9889(A)2011.01.014
秀峰区小学数学“以学论教”课堂观察表2,以个体学生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跟踪观察2-3名学生在课堂上的系列表现,分别从“解决问题方面”、“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和“特殊情况记录”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见前表)。前三个项目各附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帮助使用者厘清观课的重点;“特殊情况记录”不设具体评价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观课中遇到的、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并给予特定的评价。
这份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观课议课的切入点选择观察的方式:可以独自一人观察几名学生,可以几个人同时观察几名学生,也可以几个人分别观察不同的学生。但不建议一人不时变换观察对象,太过随机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易使观测的结果失去效力和说服力。 表2开头有一栏“观察学生人数/性别”,或许会令人困惑:为什么要注明“性别”呢?我们认为,观课前有意识地将观察对象全部选为男生或女生,或者选择男女各占一定比例,这个要根据观课的目的来自由裁定,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观察对象,男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是有差别的,这可以给我们观课的教师提供不同价值的研究素材。
虽然选择2-3名学生进行观察难免有管中窥豹和蛋中挑骨之嫌,但课堂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作为观课教师,不论对上课的学生熟悉与否,只能随机地对学生进行选择,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重点观察被选定的学生个体是如何学习的,一定意义上说,对个案的精细研究有助于我们纵观课堂教学全貌。另外,通过观察学生个体是如何学的,对个案进行精细的分析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和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执教能力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使用表2观课前需做到:随机选定观测对象,全程跟踪观察个案,搜集、分析重点数据,客观真实地评议课堂。下面我以一节课为例,来说明我是如何使用表2进行课堂观察的。
那是2010年5月,我们秀峰区梯队工程部分学员赴南京学习研修。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名师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使我深深地震撼:他们能说会道,多思善辩,多么富有生命力啊!我在震撼的同时也在思索,是什么成就了学生们如此的表现呢?不可否认,除却名师自身的魅力不可抵挡,难道人家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之间真的有那么巨大的差距吗?学习的最后一天,恰逢基地校的汇报课,我决定带着表2走进课堂,通过对学生的个案研究——跟踪观察几名学生,来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为何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课,上课内容是《“千以内加减法计算”评研课》(“评研课”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笔者注)。课前我想:这个内容放在一年级这群入学才一年的学生身上,还是一节综合性的课,学生们能接受得了吗?把千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放在一节课上进行,授课教师又是一位青年教师,她能掌控这样大容量的课堂吗?老实说,评研课与我们传统的复习课还是有区别的,它需要学生分别总结归纳、相互评价、共同研究,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可操作可借鉴的方法吗?种种疑问在脑海盘旋,把我带入了这节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桌子四周进行学习。由于还有全班研讨的环节,因此,我选择了位置离教师较远的一组进行重点观察。
一开课,授课教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这节课要进行的是《“千以内加减法计算”评研课》,接着让学生们拿出头天晚上的预习作业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则在一旁巡视并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我发现:我选为观察对象的这个小组的学生在接到老师的任务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简单地确定了组内发言的顺序,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始交流,一个说完了另一个接着说;孩子们基本都能注意倾听——这个习惯非常好,不过在同伴说的过程中,由于说者是把自己的作业竖起来的,所以听者听得有些费劲,有个孩子还忍不住起身去看发言同伴的作业本了。考虑到这只是刚开课的交流,老师也没有什么激励性的语言,一切全靠学生自律,再加上学生刚入学不到一年,这样的表现已经难能可贵,所以,我在“交流与合作”一栏,给“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和“在合作团队中能主动承担组织管理任务”两项打了“优”,“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一栏我保留意见,做了一个小小的记号,暂时不予评价。
小组交流过后,就到了全班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台发言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做到依次发言,会用投影并配合自己的讲解把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老师则适时地把大家发言的要点写到黑板上进行归类小结。当老师询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与大家分享时,这个小组的全体成员都举起了手,不过老师没有请到他们。他们放下高举的手,端端正正地坐好,认真倾听台上同学的发言……台上那组同学依次发言结束后,照例是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反馈、老师补充提问等环节。在这个环节,该小组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提前举起了手,不过他们还是没有被请到发言。接着,又一个小组上台与大家分享,照例是一个个发言,照例是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照例是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照例是老师补充提问……就这样,别的小组一个个上台发言,这个小组的学生们一次次不懈地举手,终于在一次提问中,这个小组的组员被请到了。发言结束后,全组组员兴奋地微笑着,并快速地用很神互相交流,那么高兴!他们昕得比以前更认真了。我突然想,要是老师能保证每个小组每节课都至少有一个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听完以后被点名发言的机会,这对被点名的学生本人甚至对自己这个小组的同学所起到的鼓舞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于是,我在“学习态度”一栏“学习中能接受他人建议”和“主动提出问题方面”的选项后都打了“优”;至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选项,我觉得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因为这个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表现得一样积极,我还需要继续观察。另外,对比开课时小组内的交流,我认为这个环节对作业或练习的交流做得很好,有投影展示,也就解决了学生“站”起来看作业本的问题;因为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光听是不够的,还需要看的配合,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倾听,以助于他们更透彻地理解。
随着一个个小组发言完毕,黑板上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例子慢慢增多,老师停止了让小组上台的环节,进入到综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的环节,全班学生依然兴致高昂地交流着。忽然,我发现这个小组的一个女生有点不对劲了:她此刻虽然端端正正地坐着,但状态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她想打瞌睡了,而且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我有些担心,又有一份 期待:这个小女生接下来会怎样呢?事实上她的做法真的很有意思:她首先试图让自己坐得更端正些。但不行,她还想睡。接着,她调整了自己的坐姿,用一只手托着脑袋。但情况显然更糟糕,她更想睡了。于是她索性高高地举起手,想要回答问题。在她高举小手时,老师正好点中了她……回答完毕,坐下后,她的学习状态戏剧般地恢复了正常!在这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这个一年级的小女生,在自己要打瞌睡时,能够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非课堂状态,并马上通过自我的努力,不断修正自己的状态,去战胜睡魔。这份坚持、这种毅力,我想,那一定是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在支撑着她!我欣赏这个女生身上的这种品质,甚至有些敬佩她!我在“学习态度”一栏中,给“主动学习,参与讨论”选项打了“优”。在“特殊情况记录”一栏里,我把这个女生的表现记录了下来。另外,透过这个女生的表现,我想,加减法的计算这两个内容放在同一节课来上还是不够妥当,可以尝试分两节课进行,一节加法、一节减法,以防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杂、深、广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学习的消化吸收。
全班交流结束以后,老师布置了课堂作业。因为有了刚才比较充分的全班参与和讨论,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接过任务,埋头写起作业来。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学生基本能做到独立完成,偶尔有人抬头只是想看看同伴的进度。很可惜,我坐的位置不能清楚地看到这个小组的每一份作业。还有,出于课堂纪律的考虑,我也不方便下位走到学生们中间去观察,所以他们作业的正确与否我不得而知。因此,对“解决问题方面”一栏-’p的“完成任务的情况:对核心问题和平行性练习完成情况”我不能作出全面的判断,我根据这个小组学生的种种表现,估计着给了“优”。我对“是否愿意解决问题:有无主动性和自主胜”和“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个人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独立性如何”选项也给了“优”。这次观课,在选择观察位置方面,我忽略了距离的要求,以后需要改进。另外,我还可以下课后立即找到这个小组,补充课堂观察的不足。但这些我都没做到,有点遗憾。
回顾整节课学生们的表现,我在开课时保留意见的“交流与合作”一栏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选项后,郑重地选择了“优”。
根据对课堂个案现象的解读,我认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授课教师给观课者的印象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她在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表格,帮助学生独立研究、整理知识,更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再到全班讨论最后到自我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前的预习培养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课中的小组学习和全班讨论使学生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分享,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是学生主动,其乐融融。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