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否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提示学生思考的起点与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艺术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能否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提示学生思考的起点与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大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都是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1. 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内容而乱问,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的着眼点. 例如,以内容的关键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对比处为着眼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强调重复处为着眼点等等. 在着眼点处提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当、适量
恰当地把握提问的时机,可以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比如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悬疑,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答案,积极思维从而攻克难关. 同时,课堂提问还应该从整体考虑,让提问成为问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而不是盲目、无目的的提问. 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的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 ……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必要提问. 另外,提问不宜过多,提问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或憎恶数学老师. 所以提问要适时、适当、适量.
3. 提问要富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生. 应该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训斥,要循循善诱地加以纠正. 这就要求问题要正确、难度要适中、合情合理,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点、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只有遵循以上四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提问,才有助于实现提问的目的,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铺路、导航.
二、提问的方法
1. 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许多教学环节中,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提问的方法. 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 创设情境
这种提问其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是整堂课的眼睛. 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我们在学习“直线”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晴朗的夏夜,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流星是一颗星,怎么会变成一条线呢?”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为下面得到直线的性质和定义作了铺垫.
又如,我们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同学们,你们家谁当家?大家都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两家超市自己购物. 给出课本上的例题:某商场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这个时候,学生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跃跃欲试.
3. 层层递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不时提出一些能让学生思考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在这种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创造性精神.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圆锥的侧面积”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这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扇形) (2)这个扇形的弧长相当于圆锥的什么?这个扇形的半径相当于圆锥的什么?(3)这个扇形的面积和圆锥的侧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那么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否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几个问题起到了搭桥引线的作用,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很顺利地就得出了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4. 反向性
这种提问是指利用反向思维法进行提问的方法,其作用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例如当学生知道了方程是一个等式时,教师反问:“一个等式一定是一个方程,这句话对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三、提问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提问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老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问题,就谈不上回答问题,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所以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 不要在学生还没有作出回答时就给出问题的答案
这是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问了一个问题,然后自己来回答. 有时学生刚开始回答,却被中途打断了,只能听老师对问题的提示.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是错误的回答,然后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不用说,这两种行为的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 也许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看的.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建立更复杂的成果,应该以部分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为基础,采用探询的方式澄清并进一步启发新的信息,或对问题进行重新导向,超越已有的正确答案,或者在错误的回答之后提供暗示和线索.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
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对”,“错”,“太棒了”,“好极了”等几句简单的评价,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回答对的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回答得不对,老师可以和学生及时探讨,并在探讨中,发现学生好的点点滴滴,肯定他们好的一面. 学生哪怕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该鼓励和耐心诱导. 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 提问不只是老师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让提问、回答、评价充满教学的整个过程,产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以上我只谈了一下我个人的意见,但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其博大精深远非个人所能及,其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 只有拥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高厚,主编.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闫桂琴,主编.中学数学现代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善基,主编.教学思想(中学数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王边疆,郑继刚,主编.中学数学教育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艺术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能否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提示学生思考的起点与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大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都是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1. 课堂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内容而乱问,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的着眼点. 例如,以内容的关键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对比处为着眼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处为着眼点,以内容的强调重复处为着眼点等等. 在着眼点处提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当、适量
恰当地把握提问的时机,可以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比如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悬疑,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答案,积极思维从而攻克难关. 同时,课堂提问还应该从整体考虑,让提问成为问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而不是盲目、无目的的提问. 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的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 ……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必要提问. 另外,提问不宜过多,提问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或憎恶数学老师. 所以提问要适时、适当、适量.
3. 提问要富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提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心中存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生. 应该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训斥,要循循善诱地加以纠正. 这就要求问题要正确、难度要适中、合情合理,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点、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只有遵循以上四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提问,才有助于实现提问的目的,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铺路、导航.
二、提问的方法
1. 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许多教学环节中,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提问的方法. 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 创设情境
这种提问其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是整堂课的眼睛. 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我们在学习“直线”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晴朗的夏夜,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流星是一颗星,怎么会变成一条线呢?”这样巧妙地设置疑问,为下面得到直线的性质和定义作了铺垫.
又如,我们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同学们,你们家谁当家?大家都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两家超市自己购物. 给出课本上的例题:某商场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这个时候,学生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跃跃欲试.
3. 层层递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不时提出一些能让学生思考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在这种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创造性精神.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圆锥的侧面积”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这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扇形) (2)这个扇形的弧长相当于圆锥的什么?这个扇形的半径相当于圆锥的什么?(3)这个扇形的面积和圆锥的侧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那么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否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几个问题起到了搭桥引线的作用,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很顺利地就得出了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4. 反向性
这种提问是指利用反向思维法进行提问的方法,其作用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例如当学生知道了方程是一个等式时,教师反问:“一个等式一定是一个方程,这句话对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三、提问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提问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老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问题,就谈不上回答问题,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所以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所学的知识深深植入脑中,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 不要在学生还没有作出回答时就给出问题的答案
这是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问了一个问题,然后自己来回答. 有时学生刚开始回答,却被中途打断了,只能听老师对问题的提示. 有时是另一种情况,学生开始了一个教师知道是错误的回答,然后马上被教师打断,并代为说出正确的回答. 不用说,这两种行为的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 也许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看的.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建立更复杂的成果,应该以部分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为基础,采用探询的方式澄清并进一步启发新的信息,或对问题进行重新导向,超越已有的正确答案,或者在错误的回答之后提供暗示和线索.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
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对”,“错”,“太棒了”,“好极了”等几句简单的评价,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 回答对的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回答得不对,老师可以和学生及时探讨,并在探讨中,发现学生好的点点滴滴,肯定他们好的一面. 学生哪怕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该鼓励和耐心诱导. 因为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试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 提问不只是老师的事,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让提问、回答、评价充满教学的整个过程,产生互动的教学场景,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以上我只谈了一下我个人的意见,但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其博大精深远非个人所能及,其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 只有拥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高厚,主编.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闫桂琴,主编.中学数学现代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善基,主编.教学思想(中学数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王边疆,郑继刚,主编.中学数学教育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