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各47例。B组患者单独使用经尿道电切术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B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1例随访12个月后复发,B组随访12个月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临床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吡柔比星
腺性膀胱炎是泌尿外科临床疾病中较为少见的肿瘤样炎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比较高。临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为经尿道电切、电灼、术后膀胱灌注等治疗方法[1],但疗效报道不一。本研究中,我们应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4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67,平均年龄46.4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刺激症状伴血尿,膀胱结石及肾结石等;9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类型等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分析见表1。
表1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分析
1.2治疗方法
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各47例。B组患者采用单纯尿道电切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B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进行治疗。尿道电切治疗切除范围为病变及周围2cm,深度至浅肌层,术后1周行吡柔比星40mg加注射用水40ml膀胱灌注,保留30min,每周1次,共8次;后每月1次,共8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标准[2]
治愈:尿路症状完全消失,尿液常规分析正常,膀胱镜检黏膜光滑无复发。好转:尿路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膀胱镜检黏膜光滑或有轻微炎性改变,活检病理报告无复发。无效或复发:尿路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剧或短期改善后复发,术后膀胱镜检及活检提示存在腺性膀胱炎病理改变。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2,3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n/(%)]
*A组1例随访12个月后复发,B组随访12个月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d)
3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膀胱尿路上皮黏膜及黏膜下层腺体异常增生性病变。目前对其病因尚未明确,一经发现即应积极治疗,以终止其恶变的可能。治疗原则为首先消除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然后采用物理手段去除病变区域或用化学方法控制黏膜病变的发展[3]。
目前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内灌注进行治疗被公认最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经尿道电切术的适应症[4]为局限性病灶或膀胱颈部病变影响排尿者,手术烧灼黏膜及黏膜下层达肌层,要求均匀、彻底。不仅能切除腺性膀胱炎病变,同时能切除膀胱颈硬化或肥厚、精阜增生等梗阻性病变。我们发现,经尿道电切术电切治疗有效,且创伤较小,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的理念;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我们未使用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经临床随访,患者复发率高。
吡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细胞毒性抗癌药物,其抗肿瘤的效果强,能够大大减少心脏毒性及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迅速被膀胱黏膜吸收在上皮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10min后药物可达到黏膜固有层深层,且全身吸收量小, 毒副作用轻[5-7]。本组未有明显局部膀胱刺激征及全身毒副反应出现。我们在经尿道电切术后用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有效地消除了残留、散在的病灶,使得治疗更为有效,同时可达到预防复发和恶变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A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随访12个月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综上,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临床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6-697.
[2]万少平,胡礼泉,李世文,等.腺性膀胱炎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的随访观察.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437-439.
[3]汤吴,孙颖浩.腺性膀胱炎及其诊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715-717.
[4]陈铁峰,牛明,赵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附18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9(12):68-69.
[5]张青川,朱永献,关超,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羟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4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31(01):1157-1158.
[6]范海涛,周裔,徐文翠,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术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附13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4):329-330.
[7]吴朝阳.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98-99.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吡柔比星
腺性膀胱炎是泌尿外科临床疾病中较为少见的肿瘤样炎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比较高。临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为经尿道电切、电灼、术后膀胱灌注等治疗方法[1],但疗效报道不一。本研究中,我们应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4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67,平均年龄46.4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刺激症状伴血尿,膀胱结石及肾结石等;9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类型等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分析见表1。
表1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分析
1.2治疗方法
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各47例。B组患者采用单纯尿道电切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B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进行治疗。尿道电切治疗切除范围为病变及周围2cm,深度至浅肌层,术后1周行吡柔比星40mg加注射用水40ml膀胱灌注,保留30min,每周1次,共8次;后每月1次,共8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标准[2]
治愈:尿路症状完全消失,尿液常规分析正常,膀胱镜检黏膜光滑无复发。好转:尿路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膀胱镜检黏膜光滑或有轻微炎性改变,活检病理报告无复发。无效或复发:尿路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剧或短期改善后复发,术后膀胱镜检及活检提示存在腺性膀胱炎病理改变。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2,3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比较[n/(%)]
*A组1例随访12个月后复发,B组随访12个月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d)
3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膀胱尿路上皮黏膜及黏膜下层腺体异常增生性病变。目前对其病因尚未明确,一经发现即应积极治疗,以终止其恶变的可能。治疗原则为首先消除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然后采用物理手段去除病变区域或用化学方法控制黏膜病变的发展[3]。
目前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内灌注进行治疗被公认最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之一。经尿道电切术的适应症[4]为局限性病灶或膀胱颈部病变影响排尿者,手术烧灼黏膜及黏膜下层达肌层,要求均匀、彻底。不仅能切除腺性膀胱炎病变,同时能切除膀胱颈硬化或肥厚、精阜增生等梗阻性病变。我们发现,经尿道电切术电切治疗有效,且创伤较小,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的理念;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我们未使用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经临床随访,患者复发率高。
吡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细胞毒性抗癌药物,其抗肿瘤的效果强,能够大大减少心脏毒性及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迅速被膀胱黏膜吸收在上皮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10min后药物可达到黏膜固有层深层,且全身吸收量小, 毒副作用轻[5-7]。本组未有明显局部膀胱刺激征及全身毒副反应出现。我们在经尿道电切术后用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有效地消除了残留、散在的病灶,使得治疗更为有效,同时可达到预防复发和恶变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A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随访12个月后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综上,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临床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6-697.
[2]万少平,胡礼泉,李世文,等.腺性膀胱炎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的随访观察.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437-439.
[3]汤吴,孙颖浩.腺性膀胱炎及其诊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715-717.
[4]陈铁峰,牛明,赵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附18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9(12):68-69.
[5]张青川,朱永献,关超,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羟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4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31(01):1157-1158.
[6]范海涛,周裔,徐文翠,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术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附13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4):329-330.
[7]吴朝阳.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2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