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时代风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核心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存在畏难心理、依赖心理,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培养,扭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局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分析;实践策略
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导致的。小学数学教材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系统的规划,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和学习自信,进而对数学知识“无限多”的内容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对学生的暗示,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潜在的畏惧意识。依赖心理是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理念引起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有效的創新实践思维训练,导致其对教师形成严重的依赖心态。对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扭转传统教学中的错误,使学生的自学意识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一、对数学知识进行分层讲解和简化处理
在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已经对数学问题进行了数理知识、几何知识、数学模型三大类的类型区分,使人们在思考数学问题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应用。但到了数学教材中,却将三大类知识进行了重组和融合,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有“东颠西跑”的感觉,无法对学习的“尽头”做到有效判断,进而形成数学内容十分“高深”的思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说一些“数学问题的学习比较困难”“数学知识是对学生抽象、逻辑能力的考验”这样的话,给学生的求学心理造成了某种负面暗示,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对此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解读,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也可以进行有效划分,并按照相关分层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保持系统性的认知和细心。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数理知识、几何知识、生活常识三大类的划分。并告知学生数理知识最多学到分数问题,几何知识最多学到圆类问题,使学生建立模糊的学习目标,对数学问题做到多样思考。分类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发展,只有对“数”和“形”做到有效区分,才能在应用中做到有效的调用。最后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抽象”“逻辑”概念进行解释,以消除学生的最终疑虑。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解释这些规则的形状也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总结而来,例如对土地的分割等,通过在纸上对相关图像进行分析,以更方便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字也是一种抽象符号,用于解决现实数量计算问题等。在讲述逻辑关系时,教师可以解释:逻辑代表着一些因果关系,1+1=2不需要证明,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关系,以此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复杂概念做到有效认知。
二、保持探究性的教学思路
探究性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保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思路。在传统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从理论开始讲起,训练学生的实践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对理论内容做到深刻理解,在实践中遭遇更多挫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问题意识,先从实践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更自然的学习推导,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如何对一块土地的大小进行表示,能否仅从其边长、周长对其大小进行确定,边长的乘积代表了怎样的含义等,以此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做到更多样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矩形中画出三角形、梯形、圆形等,试分析其面积,以此促使学生对更多数学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思考。
三、训练学生的实践素养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行培养,是促进其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首先学生要做到对基础算术问题的精通,在遇到算术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答案。以此树立学生的实践信心和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更多的算术问题留给学生自己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勤勉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设计数学问题。从已知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条件、数学问题,再进行计算和分析。如对面积的计算,学生需要先抽象出草图,对其边长进行标记,才能正确的得出结论。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1.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学习。预习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更个性化的学习实践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更主动的尝试。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经验问题,教师需要在预习教学中设置更多的提醒内容,使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路径。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小数进行回忆和整理,尝试利用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加减计算,对小数代表的含义进行解释等。以便在随后的课堂中,对小数问题进行更有效的阐释,并验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结论,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分析的诀窍。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干扰”,使学生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更多样化的分析和解释,促使学生的合作、竞争、独立学习意识不断切实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的课堂讨论预留话题和时间,鼓励学生对细节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思考。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对教师的人本教学理念、专业数学素养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对学生的实践素养 进行更科学地训练,促使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学习展示出更强的天赋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五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20(301).
[2]许坤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家长,2019(24):42-4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学分析;实践策略
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导致的。小学数学教材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系统的规划,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和学习自信,进而对数学知识“无限多”的内容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对学生的暗示,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潜在的畏惧意识。依赖心理是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理念引起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有效的創新实践思维训练,导致其对教师形成严重的依赖心态。对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扭转传统教学中的错误,使学生的自学意识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一、对数学知识进行分层讲解和简化处理
在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已经对数学问题进行了数理知识、几何知识、数学模型三大类的类型区分,使人们在思考数学问题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应用。但到了数学教材中,却将三大类知识进行了重组和融合,导致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有“东颠西跑”的感觉,无法对学习的“尽头”做到有效判断,进而形成数学内容十分“高深”的思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说一些“数学问题的学习比较困难”“数学知识是对学生抽象、逻辑能力的考验”这样的话,给学生的求学心理造成了某种负面暗示,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对此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解读,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也可以进行有效划分,并按照相关分层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保持系统性的认知和细心。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数理知识、几何知识、生活常识三大类的划分。并告知学生数理知识最多学到分数问题,几何知识最多学到圆类问题,使学生建立模糊的学习目标,对数学问题做到多样思考。分类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发展,只有对“数”和“形”做到有效区分,才能在应用中做到有效的调用。最后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抽象”“逻辑”概念进行解释,以消除学生的最终疑虑。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解释这些规则的形状也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总结而来,例如对土地的分割等,通过在纸上对相关图像进行分析,以更方便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字也是一种抽象符号,用于解决现实数量计算问题等。在讲述逻辑关系时,教师可以解释:逻辑代表着一些因果关系,1+1=2不需要证明,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关系,以此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复杂概念做到有效认知。
二、保持探究性的教学思路
探究性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保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思路。在传统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从理论开始讲起,训练学生的实践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对理论内容做到深刻理解,在实践中遭遇更多挫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问题意识,先从实践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更自然的学习推导,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如何对一块土地的大小进行表示,能否仅从其边长、周长对其大小进行确定,边长的乘积代表了怎样的含义等,以此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做到更多样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矩形中画出三角形、梯形、圆形等,试分析其面积,以此促使学生对更多数学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思考。
三、训练学生的实践素养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行培养,是促进其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首先学生要做到对基础算术问题的精通,在遇到算术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得出答案。以此树立学生的实践信心和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更多的算术问题留给学生自己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勤勉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设计数学问题。从已知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条件、数学问题,再进行计算和分析。如对面积的计算,学生需要先抽象出草图,对其边长进行标记,才能正确的得出结论。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1.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学习。预习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形成更个性化的学习实践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更主动的尝试。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经验问题,教师需要在预习教学中设置更多的提醒内容,使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路径。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小数进行回忆和整理,尝试利用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加减计算,对小数代表的含义进行解释等。以便在随后的课堂中,对小数问题进行更有效的阐释,并验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结论,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分析的诀窍。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干扰”,使学生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更多样化的分析和解释,促使学生的合作、竞争、独立学习意识不断切实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的课堂讨论预留话题和时间,鼓励学生对细节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思考。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对教师的人本教学理念、专业数学素养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对学生的实践素养 进行更科学地训练,促使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学习展示出更强的天赋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五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20(301).
[2]许坤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家长,2019(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