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亲情作文有新意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547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情作文是学生最想写又最不愿意写的文章。最想写是因为来源于生活,从最初接触的“雨天送伞”,到“生病了妈妈彻夜不眠的守护”等选材,已成为了我们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素材。学生在日常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亲情,实际上,与其说学生想写这类文章,不如理解成是学生自己在我们所框定的环境里所养成的习惯。由于习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有素材可用,写起来比较顺手,所以,考生在遇到作文题目后,脑海中想到的往往是亲情类作文。而不愿意写的原因就是写作素材显得老套、重复、没有新意,考场上容易出现“撞车”现象,很难独出异彩。所以,亲情类作文在考场中便成了作文素材中的“鸡肋”。
  【关键词】亲情作文;新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走在作文写作指导与实践的一线。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从作文写作的创新上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从细节的角度进行创新
  细节描写是指文章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环境、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对塑造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突出文章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会增加文章的画面感、生活性,有助于文章中心明确,立意突出。
  细节的创新在于对人物的刻画。人物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应符合他的年龄、身份、身世地位,更重要在于避免俗套的人物刻画“炯炯有神的眼睛”“乌黑亮丽的头发”“高挺的鼻梁”等这种固定表达的搭配,虽然语言优美、稍有文采,但人物没有生机与活力。扁平化的人物刻画也成了学生写作中常见的诟病。
  细节角度的创新在于人物事件选择,个性的捕捉。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他的“脚步声”“眉宇间”“眼眸中”“步履变化”“口头语”“服饰特色”等更具体的方面时,你会发现你的细节就活着,就不落俗套了。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二、从事件选择的角度创新
  (一)写作对象的选择
  中国孩子都会有家族意识,逢年过节亲戚相聚,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纷纷亮相,写作所选择的对象可以从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中寻找,可能是我的“大伯”“舅舅”“舅老爷”“姨奶奶”等。和自己的父母相比,他们虽然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更容易刻画,特点在孩子眼中更明确,事件更好选择,因为熟悉的地方已经没有风景,开辟新的环境往往让人眼前一亮。
  (二)人物角色的变化
  站在不同的视角上,你会发现人物身上不同的光辉。孩子眼中的亲人就如同是他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母亲就是母亲,父亲就是父亲,他们的身份千古不变。我们不妨换种视角,例如从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她可以是母亲,是老婆,是女儿,是领导,是同事,是……生活赋予了妈妈太多的角色,而我们只会写她是一位母亲。所以,写作中,转换她的角色与身份,就能提取不一样的事件,同样写亲情,这样更出彩。
  (三)事件深度的挖掘
  人物的成长历程、身世背景、职业特点、做人做事的原则等方面可以重点提炼。教学中的这个环节也是一堂家庭教育课,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去采访自己的亲人,深入了解自己的亲人,更有助于青春期的孩子真正地理解自己的亲人。从采访中我们会知道,青葱岁月中,母亲的理想;三尺讲台上,父亲的汗水;艰苦岁月里,爷爷共产党人的坚守;沙漠边疆中,军人舅舅的勇气……去挖掘他们身上特有的光环,而不只有对我们的爱。写作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与家人坐下来交流的时间,缺少引导孩子发现的方法。
  三、从写法布局的角度创新
  (一)以小见大,避免作文中泛泛而谈、空洞肤浅
  “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神情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特点。从清晨的一杯温水,烈日下撑起的遮阳伞,夜深时踮起的脚尖……小小的细节,反映出爱的主题。
  (二)线索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
  线索能使文章浑然一体,它体现着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文章的主题思想。亲情作文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人物本身的特点特征,以此为线更能凸显人物风格,比如“父亲的三巴掌”“妈妈的一句口头禅”“爷爷的大白瓷缸子”等,线索利于展开故事情节,更便于学生掌握。
  (三)多件事写人,人物塑造更丰满
  多件事塑造人物有多种技巧方式,可采用纵式结构,例如“母亲的三巴掌”。以成长路上三次挨打的经历为出发点,既写出青春期与母亲的矛盾,又写出母亲的教育给自己的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写出不同年龄段里,父亲对孩子态度的改变。一开始严厉到说教再到影响,刻画出因自己的成长而父亲的教育模式也在改变。一情一理两件事写人,选择一件彼此之间温暖有爱的故事,再选择一件在人生路上对自己有影响的事件。两件事,两个角度,塑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形象。插叙是在一件事情中插入另外一件事情,既能补充与解释故事情节,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又能插叙人物的生活背景,丰富人物形象,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以上是我自己十多年來专注研究语文学科的粗浅见解。亲情作文不只是提升写作的分数,学生还能通过作文来重新塑造他们心中的亲情,有利于解决青春期的学生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彼此理解。所以,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设计出精彩而独特的亲情作文讲解是当下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张辉,1988年生,山东省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很多以前并未放在第一位的课程渐渐以一种新的形势出现在课堂中、书本上。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始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写作能力应该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很好的衡量标准,虽然很多老师用多样化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写作依旧是很多学生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当然,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语文老师,虽然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写作的难题,但
【摘要】对于词语来说,其本身和在具体言语作品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将其称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词语的言语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语意义;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最新课标”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义
【摘要】在推进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现阶段缺乏对当下畅销类小说的有效阅读指导。针对小说文本,大多教师仍然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学生对此已经疲乏,潜意识中会抵触文本,所以本文试图打破以往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以畅销类外国小说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一书为例,从构建一个探究数字“7”文化内涵的脚手架,寻求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突破口,以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等几个方面,探究当下畅销小说整本书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研究由来已久,如何让阅读更高效,不仅是家长担心的,也是教师努力实践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走入迷途:阅读不够自主、书目种类单一、量多而效率低。在“互联网 ”时代,笔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发实践探索“悦读课程”,坚持“趣”字当头,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丰富趣化课外阅读材料,完善阅读的有效方式,优化教师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状;策略;悦读课
【摘要】初中文言文的考试中考题型由课内转向课外,在面临着新中考的这种格局下,我们尝试探索一种适应中考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教学原则;讲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104-02  【本文著录格式】陈红冰.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新中考背景下课堂教
【摘要】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而课本插图即是其中一种。实际上,课本插图中蕴含着许多隐性知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力,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其对课文的阅读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开发课本插图资源。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插图资源,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灵活运用与思维能力的直观体现,是衡量初中生语文层次水平和學科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据,是语文学科中极其重要的板块。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把语文分为零散的几个大内容进行课堂的教学,忽略语文学科知识脉络相互联系的客观实际,让语文学科的知识板块有着清晰明显的边界,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够让语文知识互相渗透,不利于学生有序的语言逻辑思维的锻炼,从而不能在写作中形
【摘要】小学生初写作文,一是因为胆怯、害怕写不好作文;二是无法下笔,挖空心思也挤不出东西来。原因之一是没有达到厚积的阅读基础,其次是没有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要达到其目的,我想从六个方面着手:温故知新,搭建容易起步的平台;学好例文,用范文引路;厚积阅读知识,抓住源头实践,提升写作兴趣;严格文法要求,夯实写作基础;多修改、反复改,在作文讲评中汲取教训;狠抓作文的讲评,是作文良性发展的契机。  【关键
【摘要】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務”,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摘要】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指导写作时,教师会向学生强调选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可最后,材料老套就成了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材,他们认为熟悉的材料当然不是新颖的。教师应让学生树立熟悉与新颖并不矛盾的意识,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动用五官去发现素材、分解熟悉去得到新颖因素、用心思考去挖掘新素材。学生学以致用,选材老套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关键词】选材;熟悉;新颖;五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