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口导向模式对于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出口品生产对就业的影响
最终需求中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带来的就业增长存在差异(参见表1)。由于劳动力资料的限制,我们假定2002年各部门就业系数保持不变。
结果表明,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就业量最大,固定资本形成与出口两者的就业拉动能力在2002年比较接近,而其他年份里出口的拉动能力要大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出口虽然对增加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消费支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是最大。
同时,最终需求就业拉动能力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能力不断下降,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能力尽管在2002年有所上升,但到2007年则下降到0.285的非常低的水平,出口的拉动能力在1997~2002年明显下降,但在2007年保持稳定。
进一步我们考察出口对不同产业就业影响的差异。从2007年的结果看,农业、金融保险业、纺织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受出口拉动就业增加最大的产业。这八个部门就业的增长占出口拉动就业总增长的78%以上。
从1997~2007年的变化上看,受出口拉动就业增加幅度提升较大的产业包括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制造业中的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工业中的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服装羽绒皮革及其制品业、其他服务业则有所下降。
(二)出口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出口品生产不仅扩大就业,也带来收入的提高。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了出口品生产所带来的完全的劳动报酬提高。
1997年以来,不同类型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劳动报酬的增加量都是下降的。相反,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营业盈余的增加量,则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结果必然表现为收入分配效应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997年以来都是最终消费支出带来的劳动报酬最高,固定资本形成其次,而出口最低。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出口的增加实际上将使得整体经济的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参见表2)。
最后从拉动的劳动报酬占总劳动报酬的比重年度间的变化看,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劳动报酬是下降的,固定资本形成拉动基本持平,出口拉动则是明显上升的。即使如此,2007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劳动报酬仍然大于固定资本形成与出口拉动的报酬,而出口拉动又略低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
结构调整与出口导向经济转变的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出口的不断增长过程中,经济内在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更好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和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面对挑战,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适时加以转变。我国出口比较优势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在这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会做出相应的技术选择,形成相应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则进一步强化。因此,在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过程中,有必要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介入收入分配调整,适当提高劳动者报酬,通过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推动企业主动采取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一)出口品生产对就业的影响
最终需求中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带来的就业增长存在差异(参见表1)。由于劳动力资料的限制,我们假定2002年各部门就业系数保持不变。
结果表明,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就业量最大,固定资本形成与出口两者的就业拉动能力在2002年比较接近,而其他年份里出口的拉动能力要大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出口虽然对增加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最终消费支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是最大。
同时,最终需求就业拉动能力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能力不断下降,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能力尽管在2002年有所上升,但到2007年则下降到0.285的非常低的水平,出口的拉动能力在1997~2002年明显下降,但在2007年保持稳定。
进一步我们考察出口对不同产业就业影响的差异。从2007年的结果看,农业、金融保险业、纺织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受出口拉动就业增加最大的产业。这八个部门就业的增长占出口拉动就业总增长的78%以上。
从1997~2007年的变化上看,受出口拉动就业增加幅度提升较大的产业包括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制造业中的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工业中的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服装羽绒皮革及其制品业、其他服务业则有所下降。
(二)出口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出口品生产不仅扩大就业,也带来收入的提高。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了出口品生产所带来的完全的劳动报酬提高。
1997年以来,不同类型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劳动报酬的增加量都是下降的。相反,单位最终需求带来的营业盈余的增加量,则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结果必然表现为收入分配效应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997年以来都是最终消费支出带来的劳动报酬最高,固定资本形成其次,而出口最低。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出口的增加实际上将使得整体经济的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参见表2)。
最后从拉动的劳动报酬占总劳动报酬的比重年度间的变化看,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劳动报酬是下降的,固定资本形成拉动基本持平,出口拉动则是明显上升的。即使如此,2007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的劳动报酬仍然大于固定资本形成与出口拉动的报酬,而出口拉动又略低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拉动。
结构调整与出口导向经济转变的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出口的不断增长过程中,经济内在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更好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引导和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面对挑战,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适时加以转变。我国出口比较优势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在这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会做出相应的技术选择,形成相应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则进一步强化。因此,在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过程中,有必要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介入收入分配调整,适当提高劳动者报酬,通过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推动企业主动采取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