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仲裁员 姚新超
作为从事教学和科研事业多年的高校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十一五”这五年,我国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早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同“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样,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信未来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个人对“十二五”期间的高等教育有如下一些期许。
1.更加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哲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招生状况及对其重视的程度远不如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理想,在学校里属于相对冷门学科。诚然,对于学生而言,选择应用型学科可能会比基础学科更易就业,更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对国家而言,如果大家都按照这个模式发展,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缺乏后劲,长此以往,其弊端将会暴露无遗。因为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要建立在深厚的基础学科之上。希望“十二五”期间社会各界能够提高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
2.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步伐。目前,我国高校行政化色彩较浓,对缩小我国高校与先进国家高校的差距构成了严重的钳制作用,这一现状不断被人们所诟病。今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多种场合强调这一问题。尽管去行政化可能是一个长期、艰难和复杂的过程,但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看到中国高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并取得一定成效。
3.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和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很快,特别是“211”和“985”高校的科研经费更是大幅增加,即使与国外大学相比,其经费也是比较充足的。但这些科研经费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用或者得到充分的利用不无争议。在评价一所高校或者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时,往往是注重这所学校或这个教师获得了多少项课题和多少经费,而鲜少从课题的完成质量或者效果去评价或者考核。另外,在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上还存在诸多“潜规则”。因此,未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和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用、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就我所从事的国际贸易教学和研究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比如,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初步拥有了一些打入国际市场的民族品牌,出口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在贸易方式上,五年前我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最近几年则逐渐下降到40%左右,一般贸易所占比重则逐渐上升。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要想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要减少加工贸易的比重并向深加工转变,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里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仍然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尤其是较大的贸易顺差给国内经济,如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往往成为欧美等国攻击的目标。从我国近年来的贸易数据看,进出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速更快,因此,贸易顺差在波动中有减少的趋势。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一直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即使出现少量的逆差也并不可怕,因为进口可以获得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也能买到我们所缺乏的资源、能源和某些主要原材料,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增强后劲。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渐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尽可能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这对我国和贸易伙伴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还不甚合理,对外需的依赖性较大、贸易综合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比重较小、贸易收支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
(本刊记者胡珊采访整理)
作为从事教学和科研事业多年的高校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十一五”这五年,我国在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早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同“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样,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信未来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个人对“十二五”期间的高等教育有如下一些期许。
1.更加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哲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招生状况及对其重视的程度远不如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理想,在学校里属于相对冷门学科。诚然,对于学生而言,选择应用型学科可能会比基础学科更易就业,更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对国家而言,如果大家都按照这个模式发展,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就会缺乏后劲,长此以往,其弊端将会暴露无遗。因为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要建立在深厚的基础学科之上。希望“十二五”期间社会各界能够提高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
2.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步伐。目前,我国高校行政化色彩较浓,对缩小我国高校与先进国家高校的差距构成了严重的钳制作用,这一现状不断被人们所诟病。今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多种场合强调这一问题。尽管去行政化可能是一个长期、艰难和复杂的过程,但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看到中国高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并取得一定成效。
3.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和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很快,特别是“211”和“985”高校的科研经费更是大幅增加,即使与国外大学相比,其经费也是比较充足的。但这些科研经费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用或者得到充分的利用不无争议。在评价一所高校或者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时,往往是注重这所学校或这个教师获得了多少项课题和多少经费,而鲜少从课题的完成质量或者效果去评价或者考核。另外,在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上还存在诸多“潜规则”。因此,未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和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对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用、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就我所从事的国际贸易教学和研究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比如,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初步拥有了一些打入国际市场的民族品牌,出口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在贸易方式上,五年前我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最近几年则逐渐下降到40%左右,一般贸易所占比重则逐渐上升。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要想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要减少加工贸易的比重并向深加工转变,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里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仍然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尤其是较大的贸易顺差给国内经济,如人民币升值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往往成为欧美等国攻击的目标。从我国近年来的贸易数据看,进出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速更快,因此,贸易顺差在波动中有减少的趋势。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一直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即使出现少量的逆差也并不可怕,因为进口可以获得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也能买到我们所缺乏的资源、能源和某些主要原材料,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增强后劲。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渐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尽可能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这对我国和贸易伙伴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还不甚合理,对外需的依赖性较大、贸易综合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比重较小、贸易收支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
(本刊记者胡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