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大支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要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质,更要关照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等特点。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力作为根本目标、旨归。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促进学生的知信行的统一。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要以问题作为载体、以生活作为目标、以实践作为手段。
一、以问题作为载体,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题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发展的源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才能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暴露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认知的困惑、障碍,更暴露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学情、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以问题作为载体,就能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切入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不仅仅决定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方向,更决定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内容等。
以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载体,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是外烁的,而是内生的;不是外塑性的,而是引导性、支持性、启发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以育人作为根本、以对话作为引领、以情境作为媒介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教学,要从“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走向“道德与法治知识”(杜威语)。换言之,以问题作为载体,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相关内容的研讨、思辨,而不是机械地、枯燥地说教。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笔者给每一名学生分发了一个精美的心愿卡,让学生将自己当下非常想要买的东西、理由等写在上面,通过心愿卡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于心愿卡,笔者发现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名牌书包、手机、电子手表、无人机等价格比较昂贵的东西。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交流、研讨:什么是合理需求?怎样与家长商量自己的合理需求?还有学生希望得到一个宠物,每天可以和它一起玩,向它倾诉话语等。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交流、研讨:我想有人陪伴我,可是父母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怎么办?借助于学生现实性的问题,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有意义性、价值性。
以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载体,能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频共振。在对问题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升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判断及行为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偏差。
二、以生活作为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指向性
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基于生活、在生活中并且为了生活。以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性的目标,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人的属性。生活是什么?生活不是动物式的简单生存,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质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性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改善。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学,都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
学生的生活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现实的生活,其二是理想的生活。现实层面的生活会让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思考与探究,理想层面的生活会让学生主动设计生活,因此,理想层面的生活也叫“可能生活”。过去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经验,现在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而未来的可能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超验、先验,是一种价值的引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过去的生活,着眼于现在的生活,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以生活为目标,要注意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杜威语)。同时,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本身的道德性。比如在教五年级上册的《选举班委会》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应立足于班级实际,引导学生回顾班级中班委的日常活动。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注意一天之中班委的学习生活。通过一天一天地连续观察,学生认识到了班委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从早上的晨读到中午的午写,从课堂活动到课后活动,从社团活动到大课间活动,从排队出操到卫生检查等。这样的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班委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如班委比较齐全的班级,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就高;班委不齐全的班级,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就较低。在比较中,学生提出了可行性的一些建议,比如增加班委成员,设立一个对班委进行监督的学生代表小组,成立班级特别检察院、法庭。
以学生的生活为目标,需要教师把握“生活教育”的真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付于学生,力图呈现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世界,进而丰富学生的感知,深化学生的理解。作为教师,要摒弃言语说教和逻辑演绎式教学,转向感受体验式教学。
三、以实践作为手段,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是让学生进行深刻的道德认知,而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习惯。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先生认为,“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是困难的”。道德教育不是“关于道德的观念”教育,而是“道德观念”教育。杜威先生严格地区分了“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以实践作为手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面向“道德观念”的教育,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实效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的那样,“道德之知不是闻知、说知,而是实践之知”。
以实践作为手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世界、学生与社会等的关联。通过实践,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教《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一些国家机构,我们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模拟性实践”中认知;我们在班级中进行选举,让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在班级组织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认识“人大”“政协”“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監察委员会”等的重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还组织了“认识国家机构”报告会,让学生整体性、系统地认识国家机构。通过报告会,让学生对国家机构有明细的认识、科学化的表达。实践性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交往,让学生进行主动的体验、探究、交流等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突出实践育人的活动课程,不仅能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而且能培育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条件、平台等,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交流、总结,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行为等。
道德与法治实践有助于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认知、素养等。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的事件,对自我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内省,养成学生“践履躬行”“致知笃行”的人格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回归学生主体、回归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知识结构必须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外化为学生的行为结构。作为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要着眼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素养,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改变自身的行为,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2]伍远岳.论学习的实践属性与实践性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5(12).
[3]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德育,2021(3).
一、以问题作为载体,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题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发展的源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才能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暴露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认知的困惑、障碍,更暴露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学情、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以问题作为载体,就能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切入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不仅仅决定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方向,更决定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内容等。
以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载体,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是外烁的,而是内生的;不是外塑性的,而是引导性、支持性、启发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以育人作为根本、以对话作为引领、以情境作为媒介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教学,要从“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走向“道德与法治知识”(杜威语)。换言之,以问题作为载体,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相关内容的研讨、思辨,而不是机械地、枯燥地说教。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那些我想要的东西》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笔者给每一名学生分发了一个精美的心愿卡,让学生将自己当下非常想要买的东西、理由等写在上面,通过心愿卡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于心愿卡,笔者发现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名牌书包、手机、电子手表、无人机等价格比较昂贵的东西。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交流、研讨:什么是合理需求?怎样与家长商量自己的合理需求?还有学生希望得到一个宠物,每天可以和它一起玩,向它倾诉话语等。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交流、研讨:我想有人陪伴我,可是父母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怎么办?借助于学生现实性的问题,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有意义性、价值性。
以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载体,能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频共振。在对问题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升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判断及行为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偏差。
二、以生活作为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指向性
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基于生活、在生活中并且为了生活。以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性的目标,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人的属性。生活是什么?生活不是动物式的简单生存,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质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性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改善。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学,都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
学生的生活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现实的生活,其二是理想的生活。现实层面的生活会让学生产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思考与探究,理想层面的生活会让学生主动设计生活,因此,理想层面的生活也叫“可能生活”。过去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经验,现在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而未来的可能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超验、先验,是一种价值的引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过去的生活,着眼于现在的生活,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以生活为目标,要注意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杜威语)。同时,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本身的道德性。比如在教五年级上册的《选举班委会》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应立足于班级实际,引导学生回顾班级中班委的日常活动。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注意一天之中班委的学习生活。通过一天一天地连续观察,学生认识到了班委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从早上的晨读到中午的午写,从课堂活动到课后活动,从社团活动到大课间活动,从排队出操到卫生检查等。这样的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班委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如班委比较齐全的班级,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就高;班委不齐全的班级,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就较低。在比较中,学生提出了可行性的一些建议,比如增加班委成员,设立一个对班委进行监督的学生代表小组,成立班级特别检察院、法庭。
以学生的生活为目标,需要教师把握“生活教育”的真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付于学生,力图呈现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世界,进而丰富学生的感知,深化学生的理解。作为教师,要摒弃言语说教和逻辑演绎式教学,转向感受体验式教学。
三、以实践作为手段,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具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是让学生进行深刻的道德认知,而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习惯。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先生认为,“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是困难的”。道德教育不是“关于道德的观念”教育,而是“道德观念”教育。杜威先生严格地区分了“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以实践作为手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面向“道德观念”的教育,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实效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的那样,“道德之知不是闻知、说知,而是实践之知”。
以实践作为手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了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世界、学生与社会等的关联。通过实践,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力,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教《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一些国家机构,我们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模拟性实践”中认知;我们在班级中进行选举,让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在班级组织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认识“人大”“政协”“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監察委员会”等的重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还组织了“认识国家机构”报告会,让学生整体性、系统地认识国家机构。通过报告会,让学生对国家机构有明细的认识、科学化的表达。实践性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交往,让学生进行主动的体验、探究、交流等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突出实践育人的活动课程,不仅能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而且能培育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条件、平台等,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交流、总结,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行为等。
道德与法治实践有助于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认知、素养等。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的事件,对自我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内省,养成学生“践履躬行”“致知笃行”的人格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回归学生主体、回归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知识结构必须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外化为学生的行为结构。作为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要着眼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素养,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改变自身的行为,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2]伍远岳.论学习的实践属性与实践性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5(12).
[3]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德育,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