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7-02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开展了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脑病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的住院病人45例,均符合中西医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的,以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剔除2例(未按治疗方案服药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对照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4-75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②根据病史及CT/MRI检查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③发病7d以内;④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4-24分;⑤年龄35-80岁;⑥无意识障碍可配合检查及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发病超过14d;③有中风病史,且本次发病前mRS(修订Rankin量表)≥2分;④混合型中风(先出血后梗死或梗死后出血);⑤心源性栓塞、易凝状态、血管内膜脱落、动脉炎等导致的脑梗塞;⑥已知对本药物成分过敏及过敏体质者;⑦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者;⑧神经功能缺损积分<5分者;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⑩正在参加影响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它临床实验者;○11各种原因引起的预计不能完成随访3个月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4.1.1 治疗组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栓Ⅰ号片(本院制剂)口服每次8粒,3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睡前口服,采用中医康复技术:针灸及现代康复技术。
1.4.1.2 对照组 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睡前口服,0.9%氯化钠液250ml+奧扎格雷钠8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采用现代康复技术。两组均以连续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常规干预。
1.4.2 观察指标
1.4.2.1 主要指标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1.4.2.2 次要指标 ①中医证候学(症、舌、脉)评价。②病残程度评分: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2.0版本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2.1.1 主要指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关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评价方法):计算方法=(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稍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0%;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或死亡。
2.1.2 次要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缓解:用药前、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显效: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在7天、14天、28天、90天均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天、14天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两组无显著差异。
2.4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两组在用药第一天、第七天、第十四天中医症候变化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后90天随访时,病残程度的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属中医“中风”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而发病。我们采用中药、针灸理疗及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方法,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结果显示运用中药注射、口服、针灸及康复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是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90天随访时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有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融中医药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3]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7-02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开展了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脑病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的住院病人45例,均符合中西医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的,以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剔除2例(未按治疗方案服药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对照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4-75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②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②根据病史及CT/MRI检查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③发病7d以内;④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4-24分;⑤年龄35-80岁;⑥无意识障碍可配合检查及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发病超过14d;③有中风病史,且本次发病前mRS(修订Rankin量表)≥2分;④混合型中风(先出血后梗死或梗死后出血);⑤心源性栓塞、易凝状态、血管内膜脱落、动脉炎等导致的脑梗塞;⑥已知对本药物成分过敏及过敏体质者;⑦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者;⑧神经功能缺损积分<5分者;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⑩正在参加影响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它临床实验者;○11各种原因引起的预计不能完成随访3个月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4.1.1 治疗组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抗栓Ⅰ号片(本院制剂)口服每次8粒,3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睡前口服,采用中医康复技术:针灸及现代康复技术。
1.4.1.2 对照组 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睡前口服,0.9%氯化钠液250ml+奧扎格雷钠8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采用现代康复技术。两组均以连续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常规干预。
1.4.2 观察指标
1.4.2.1 主要指标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1.4.2.2 次要指标 ①中医证候学(症、舌、脉)评价。②病残程度评分: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2.0版本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2.1.1 主要指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关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评价方法):计算方法=(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稍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0%;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或死亡。
2.1.2 次要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缓解:用药前、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显效: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在7天、14天、28天、90天均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天、14天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两组无显著差异。
2.4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两组在用药第一天、第七天、第十四天中医症候变化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后90天随访时,病残程度的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属中医“中风”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而发病。我们采用中药、针灸理疗及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方法,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结果显示运用中药注射、口服、针灸及康复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是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90天随访时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有改善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趋势。融中医药药物和非药物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手段,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3]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