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戴尔蒙德框架模型的高校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基于戴尔蒙德课程模型理论,初步探索了双语课程编制的一般性方法。提出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才需求、课程性质、课程参与者以及课程资源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围绕双语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评价工具等内容设计课程方案的每个细节,才能有效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系统设计;戴尔蒙德模型
  作者简介:张桓(1976-),女,湖南株洲人,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陈志盛(1975-),男,广东信宜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0]243号)、2011年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足本土化的《民间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G11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43-02
  
  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内各高校的双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矛盾;母语教学媒介与英语教学媒介应用之间的矛盾;双语教学要求与师资水平之间的矛盾;双语教学要求与学生英语能力之间的矛盾等。[1]这些问题和矛盾表明,双语教学并不是“外语媒介+传统课程”这样简单的“1+1”问题,双语课程应进行总体规划和全新设计。而现有关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文献多限于具体教学经验总结或停留在教育理念探讨层面,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能满足改革实践需要的双语课程优化设计的研究还不多见。
  在课程的编制理论和技术方面,欧美学者的研究和实践都开展得比较全面,形成了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设计模型和框架。[2-6]本文尝试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在分析美国教育家戴尔蒙德(R. M. Diamond)提出的课程设计框架模型的基础上,[7]结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研究高校双语课程的共性,揭示其在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等方面的规律性,并探索高校双语教学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性方法。
  一、戴尔蒙德的课程编制框架模型
  戴尔蒙德提出的框架模型采用了自上而下、由粗到细的顶层设计方法。与其他同类模型一样,戴尔蒙德模型也包含了课程编制的几个基本内容(如图1):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需求调查和评价;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说明;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评价反馈和课程调整。
  二、双语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
  高校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将外语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高度融合,培养具有科学基础、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因此,在设计任何双语课程时,都要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1)如何使该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贡献最大化?(2)如何创造和有效利用确保课程项目成功实施的各种必要条件?基于戴尔蒙德模型原理和国内文献中对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双语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框架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需求调查与方案设计
  在设计课程前,需要通过对课程性质、学科知识要求、课程参与者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范围、内容等。比如,双语课程的编制人员应该首先了解所设计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的地位,根据毕业生信息反馈、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查、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等数据信息,明确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基本目标。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大学生对于外语的应用能力不能单纯靠考试成绩来评估,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水平,才能为课程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作为课程教学的直接受众,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要诉求,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充分体现。
  搜集任课教师信息是双语课程编制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工作。通过对高校教师在双语教学目的、现状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知调查显示,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各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能力状况并不乐观[8]。准确掌握双语教学师资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培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经过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调查和科学分析之后,课程编制人员即可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戴尔蒙德主张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课程编制,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以消除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理想阶段的编制工作基本结束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可行性的测试阶段,其依据是现实的资源和实际条件,以及理想状态与实际间的差距。实践证明,最后的执行方案与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往往比预计的小很多。[3]
  2.同步的课程评价标准和程序
  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课程编制者检查课程编制方案中需要改善的方面,同时有助于学生评估自己在达到课程目标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2]戴尔蒙德强调将评价方案与编制同步进行,而不是放在最后的设计思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表1给出了一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参考评价指标体系。
  3.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如采用“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等难以具体评判的表述方式,导致高校双语教学长期以大多来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国内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双语师资短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社会需求不一等。有学者认为教育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少数高级双语人才。[11]
  根据高校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现实困难,我们认为现阶段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要求不宜过高,但在不减少限制学生创造性和削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应把目标和要求定得尽可能具体,要便于操作。比如可以把双语教学课程一般分为三级,其中A级要求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且全部用外语讲授,学生用外语作业、考试;B级要求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外文板书且全部用外语讲授;C级则要求使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中外语交替讲授(外语讲授不低于50%)。
  在课程目标筛选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实践表明,通过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细化,明确双语教学在各课程模块运用不同程度,能有效改善双语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也不会过度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4.“浸入式”教学模式选择
  源于加拿大圣·兰伯特学校的“浸入式”教学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School Language)的著名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传播和发展。[12]总结和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模式。双语学习不仅需要专业认知能力和语言基础,而且需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最自然、最丰富、最积极的语言环境,吸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要达到通过运用第二语言讲授专业课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目的,正如渥太华大学教授Wesche所言,“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充分‘暴露’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第二语言环境之中,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上,而不是第二语言的形式之上,使大学里专业课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真正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2]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外语软件和教育网站提供的大量免费和廉价的课堂活动材料可以方便地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实现将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相综合的教学目标。
  5.编写或选用合适的外文教材
  双语教学原则上应使用外文教材,使学生能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思维和交流采用。由于在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等方面国内外存在很大差异,院办外文教材不一定适合国内高校直接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把国外原版教材与国内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或讲义。这样的教材参考选用了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教材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合我国国情,易教易学,体现了学校和编写者的个性,但要避免各自为战选编教材从而造成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10]
  6.课程实施、考核评价与项目修订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还要认真阅读课程资料、实地考察教学场所、了解学生情况、与课程涉及到的人员进行交流,检验课程资源和后勤安排是否与课程方案一致,协调和落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质量监控是了解教学效果,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有力手段。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全程监控双语教学质量:(1)双语课程考核尽可能采用量化标准。如双语教学课程学生成绩评定采取“五三二制”,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成绩占30%,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考勤、参与讨论和课堂答问、演讲等)占20%。(2)及时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程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的反应信息。另一方面,学校特聘教学督导和外语专业教师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已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过程评估,对教学不符合要求、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差的双语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和优化双语教学活动,整改后效果任务改善的直接解除教师任课资格。
  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双语教学标准、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教学效果评价办法等都由高校自行决定。鉴于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国际化高级人才的重要性,各高校应该树立良好的双语教学理念,形成重视双语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制订和完善双语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激励政策。例如,对双语教师要业绩考核、岗位聘任、教学研究等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做好双语教学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中长期计划;深入开展与有关行业、企业的双语人才合作培养项目等。
  三、结语
  双语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要素。课程编制理论和技术为双语课程设计提供了一般性方法,但不能直接解决实际教学的全部问题,比如课程性质不同,其双语教学目标也不会一样。因此,我们要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实际课程的各种因素,在科学分析和科学论证基础上,设计课程方案的每个细节,才能有效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惠君.试论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0,(30):85-87.
  [2]蔡映辉.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7,
  (1):102-105.
  [3]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框架模型:课程体系编制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84-88.
  [4]巩建闽,萧蓓蕾.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32-137.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Conrad,C.F.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Guide to Innovation and Reform[M].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
  [7]Diamond,R.M.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A Practical Guid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
  [8]赵予.从教师认知理论看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47-49.
  [9]R.C.Dorf,R.H.Bishop.现代控制系统(英文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
  91-94.
  [11]孟国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目标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5):88-91.
  [12]张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13]黄小丹.美国外语浸入式教学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4,(7):8-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课程是电力系统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特点是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复杂,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高。针对本科教材缺乏现状,课题组设计了模块化教学知识点,重建了教学体系结构,突出了工程案例教学环节,引进了PSCAD仿真教学工具,开展了综合式项目训练。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模块化;工程案例;仿真工
期刊
摘要:借助中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与建筑学专业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探讨了如何融合学校本部的优势资源,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培养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手段在独立学院中如何更好地加强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促进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蒋新波(197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
期刊
摘要:通过将布鲁纳认知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应用到“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理论;布鲁纳;光电检测技术;专业课教学  作者简介:莫文琴(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
期刊
摘要: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去了解详尽的传感器资料,解释有关学术名词,查阅专业文献,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模型。网络百科(特别是维基百科)为学生的资料获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讨了师生共同利用网络百科知识建立自己的“传感器”课程体系,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结果表明,这一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网络百科  作者简介:潘欣裕(1981-)
期刊
摘要:随着各种集成电路产品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全球集成电路经济繁荣的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仅靠国内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已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都由原来纯粹的研究生教学逐渐转为由本科教学开始。文章从课程设置到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集成电路设计在本科教学的现状,剖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
期刊
摘要:“DSP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突出通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取得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关键词:DSP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窦高奇(1981-),男,山西长治人,海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系,讲师
期刊
摘要:针对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从差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产学研用”环节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用  作者简介:毛鹏军(1972-),男,河南方城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伏(1978-),男,
期刊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是高等学校机类和近机类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今后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的必修课,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只有针对“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应作出相应改革,才能达到工程上对人才的使用标准。 
期刊
摘要:低碳环保、绿色和节约理念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堂教学中,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理念的教育;而在实验教学中,则可以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理念的实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有机化学;低碳;环保  作者简介:丁国华(1969
期刊
摘要:“工程制图”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对“工程制图”课程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对双语教学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双语教学;工程制图;教学方法;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王虹(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陈红余(1978-),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