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户口不得不说的故事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商品粮户口的盛衰,让人们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嫁个吃商品粮的男人
  为母亲出口气
  20年前,母亲和邻居为琐事争吵,邻居仗着她儿女都是吃商品粮的,出言不逊:“你命不好,活该在农村受罪。我丈夫是商品粮户口,我的儿女也是。看看你,丈夫是个种田的,儿女皆是农民。我怀疑你的女儿都嫁不出去,要嫁也只能嫁个土包子,若能嫁个吃商品粮的那就算有本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19岁的我虽然不能出面和她争吵,但在心里定下了目标:你等着,我一定要嫁个吃商品粮的男人为母亲出口气。这成了我后来择偶的主要标准。
  21岁时,一个同龄的男孩走进我的心中,我们彼此志趣相近,情投意合。当他向我敞开心扉时,我却选择了拒绝和逃避,因为他不是商品粮户口。这期间,母亲也一直告诫我:“女孩子有两次选择投胎的机会,第一次是父母,第二次是嫁人。父母不能选择,嫁人一定要睁大眼睛了。我不奢望你怎样大富大贵,只要找个商品粮户口,有正式工作的男人就足够了。你有缝纫技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要你能脱离农村,我也就安心了。”
  1991年,有人来说媒,对方是商品粮户口,在镇供销社上班,我马上应允见面看看。他是一个很木讷的男人,长相一般,不善言辞,都26岁了还没对象呢。第一眼见了,我是一百个不喜欢,没感觉。可为了打破那个咒语,为了母亲的面子,为了赌赢这口气,同时为了日后有个好的依靠,我答应了这门亲事。当时婆婆还不太乐意我做她儿媳,可她儿子看中了我。
  1992年,一场买卖户口的风暴席卷我市,当时按1.5万元/人的收费标准“卖”商品粮户口。开始还是暗箱操作,一些人托亲拜友,拉关系走后门,花巨资将自己的农村户口改买为商品粮户口,梦想以买户口来改变人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这些买户口的人群中,有的是农村富裕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借钱买户口的。我父母就是东挪西凑,到处借钱,才给家中唯一男丁——弟弟,买了商品粮户口,然后又托人把他安置在镇粮站上班。至此,家中已有两个商品粮户口的人,家人眉头渐渐舒展。
  那几年,粮站和供销社很吃香。那时农民卖粮特别难,一板车稻子得在烈日下排队两三天才能轮上。供销社里的煤油、料素、化肥等紧缺物资都得凭票供应。多少没门路的人找到我父母,求我们家帮忙卖粮、弄票。“某某家的父母真有头脑,有远见,儿子女婿都吃商品粮的,好本事。”父母的声望和威信在村里慢慢传开,让人刮目相看。
  
  商品粮户口不如农村户口了
  1993年我结婚时,婆婆心有不甘:吃商品粮的儿子居然娶了个农村户口的媳妇,真是亏大了。也因此一直对我鸡蛋里挑骨头,横竖看不顺眼。我除了忍气吞声还能怎样?谁让我高攀了她老人家吃皇粮的儿子呢!
  后来,“打破铁饭碗”的政策忽如一夜春风来,商品粮户口一文不值。1996年,老公和弟弟相继下岗,不再享有工作单位的社保、医保等待遇。他们在农村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无法享受一系列惠农政策。
  而我因为是个农村户口,不仅享受那一亩三分地;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粮食补贴等。现在我们村里的土地都征用了,每年我还可以拿到土地分红,60岁后就能领到养老保险了。如果双方同时都是农村户口,第一胎是女孩的话还可以生第二胎呢。而那些背债买了户口成为城镇居民的人都在后悔,因为没有工作,没有单位依靠,仅凭一双手自谋职业,有的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哪里有钱买医保、社保呢?
  我对上初二的女儿说:幸亏当初你爸爸是个商品粮户口,要不我就不会有你这样可爱的丫头了。女儿奇怪:商品粮户口是什么?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清楚什么是吃商品粮了,什么是粮本更是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那天弟弟抱怨道:“现在是做城镇户口简单,做农村户口很难。毕竟农村户口有分红,少的几百几千,多的上万。我如今想花钱找关系重回农村户口都不行了,村里不接受。说是户口迁出十多年,没给农村做贡献。现在的商品粮户口,真不如农业户口了。”
  
   编后
  80后及再往后出生的孩子,或许读不懂关于户口的故事。而此前出生的每一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户口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如文中这个故事所说的,那时的城乡差别之大,那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使很多人梦寐以求地期盼着能吃上商品粮。30年的光阴改变了人们,户口就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
  [email protected]
  (编辑:赵真)
其他文献
我40多岁了,结婚已经十几年,丈夫是个医生。  当年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我一直知道他对我其实并不好,但我忍了十多年。最近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实在让我憋气,将我推向绝望的深渊。  前几天,他让我给他洗衣服,我掏兜的时候,衣服面掉出两个避孕套来。我们是不用这个东西的。当时女儿在屋子里做作业,他不在,那一刻我欲哭无泪……  十几年前,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个女的打电话到家里来,居然跟我哭诉说我丈夫负了她,
期刊
■口述/李言 文/王小雅    5月12日地震那天下午,妈妈正在地里干活,当大地的震动稍稍减弱一点,她便疯了一样往家的方向奔跑,但她看到的只是泥石流、倒塌的山体和房屋,根本连家的方位都难以辨认。  她在家人可能去的地方拼命寻找,可是,除了面目全非的废墟之外,什么也没找到。家,已经被泥石流掩埋,爷爷、奶奶、爸爸很可能已被山上冲下来的泥石流裹挟而去……  我所在的红白中学也在刹那间成为废墟,那天因为我
期刊
其实,好多话已经憋了很久——关于如何去爱地震中的孩子。  很多人并没有机会去四川,所以,当震区的孩子被接到各地救治后,人们狂涌到医院,爱心前所未有地高涨:鲜花、高级玩具、漂亮衣服……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孩子给宠坏了?  更多的人说起孩子的不是:“那些小孩真不懂事啊!怎么一开口就问人家要笔记本电脑?”  是孩子的错吗?  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医生杨良政,因为曾给过度热情的人
期刊
离婚的我还有机会获得幸福吗?  我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离婚3年了,父母从来没有催促过我的婚事,但他们无意中的叹息,让我很难受。  最近经人介绍,我结识了一个离异的男人,他条件不错,为人也很好,交往一段时间后,他跟我提结婚。家人都说:缘分不能拒绝。但我想起我的前夫,心情非常复杂。在那段婚姻里,我付出所有,最后一无所得,我害怕重蹈覆辙,如果再次离婚我怎么办?  我们邻居有离婚3次的人,我每次看到她,
期刊
在美国留学时,学校为学员们每两人联系一个美国家庭,让我们有机会到当地美国人家里做客,了解普通美国人的家庭生活,凯瑞是我和晓玲的友好家庭女主人。我与凯瑞的首次接触是通过电子邮件:  亲爱的,谢谢你们发来信函,接受我们的邀请。我的丈夫狄克,将于这个星期五的下午6点到UP公寓大厅接你和晓玲。参加我们晚餐的还有另外一些美国人,他们是德尼博士和他的妻子玛茜,德瑞和楚茜夫妇,他们对这次国际性的聚会也非常感兴趣
期刊
夕阳西下的时候,逃脱家门的快感早已消失,无家可归的恐惧袭上心头。    晚上,我端着一杯温水,轻轻走向女儿房间。打开房门的那一瞬,女儿迅速拉开了抽屉,她还没来得及把手中的书放进去,我已看清那花花绿绿的封面。是一本《漫友》,在90后学生中流行的娱乐杂志。中考在即的关键时刻,她居然还有这份悠闲!我的脑袋一下子炸开了,一把抢过女儿的书,撕烂它的冲动是如此强烈,但随即却犹豫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
期刊
天,非常冷。下了一上午的雪,刚停。  老板娘紧盯着最后一片雪落在地上,就催命一样催我上路。我只好恨恨地戴起头盔,一手握着车把,一手扶着车座上绑着的大镜子,非常艰难地向前滑行。  在心里,我已经对买镜子的人诅咒了一万遍。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钱吗?有钱的有几个好人?长得难看,心灵丑恶,很贵的镜子就能照出个美丽动人来?老子我千辛万苦地给你去装镜子,只能挣10块钱。  我已经盘算好了,一定要把这面镜子
期刊
在很多人的笔下,自己的童年是悲苦而不幸的。其实这是“移情”在暗渡陈仓,是把成年后得出的结论,硬生生地塞给了童年。实际上,无论处境如何,童年都是人的黄金时代,是将来会用一生来回忆的“伊甸园”。人生很像啃甘蔗,第一节最甜。  我并非要探讨人生哲学,而只想说明一个一直被人们忽略了的事实:成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于是他们的视角,便成了这个世界惟一的视角。我们都是孩子变的,但孩子如何看世界,我们已经遗忘了。但
期刊
有时候,你以为温暖了别人,却是别人最终温暖了自己。    昨天收到一个包裹。  是读者寄来的,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拆开一看,大吃一惊,居然全是巧克力:块状的,袋装的,满满一小箱。  拆开一块,掰了一点含在嘴里。没有上好巧克力的厚度和沙沙的苦涩,味道甜腻浅薄,在舌尖上很快散去,只留下檐下雨滴般的芳香。  年少时,是自己买给自己巧克力,贫寒而又挑剔,在货架前徘徊良久,才会将某一块从陈列的一排中抽
期刊
13年前,她在娘家所在的村做支书,将一个穷村变成了富村;如今,她又带领着婆家所在的三涧溪村,走上了富裕路。    4年前的三涧溪村,是章丘市有名的“乱窝子”村:收入少、光棍多,村民大多还住着破旧的老房子;上访的,盗窃的,打架斗殴、孩子辍学、邻里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村里污水横流,垃圾成堆;1000多户,3000多口人,101个党员的大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集体收入为零;6年换了6任村支书,谁干谁憷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