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美术教学中,临摹是学习美术的必经过程。教师教学生临摹作画时要强调认真观察,同时自身应具备高超的绘画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去临摹,多给学生作业练习的时间,还可组成美术兴趣小组进行活动教学。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作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方法。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学生 临摹 能力
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临摹的作用在学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临摹,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构图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后,才渐有个人面貌的崭露。传统意义上的作画的入门训练,几乎所有的工作就是临摹,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也是形式语言的积累。
而之后的创作,也不外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养对已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由此看来,临摹在绘画学习过程中起的是极关键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今天,许多人认为临摹在形式上是对临摹对象的亦步亦趋,便觉得临摹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更失去了创造性。甚至把临摹当成了使学生丧失创造能力的“罪魁祸首”。其实,我们只要对临摹在美术教学中的艺术价值作一番正确的认识,就不难发现临摹其实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临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从画面形式到技法,甚至是创作构思,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产生一个完整的直观认知,从而积累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美术教学的临摹活动中,始终有个性的光辉在闪耀,就不用担心个性在临摹过程中被扼杀。相反,学生个性反而得到了发展,使得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临”与“摹”的意义原是不同的,画的和原作一样的叫“临”;理解原作的精神,学习原作的方法,来临绘的称为“摹”。学者是从“临”入手,达到“摹”的要求。
作为学习方法的临摹绝不仅仅是复制现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细心整理范画作者的思路,体会每一个步骤、环节,由此来系统深入地学习优秀的作品。临摹还有一个绝对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平行地接触尝试许多风格形式的作品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就要按照初学规律选择教材中比较工整,形象简单、清晰,以线描方法(画法)为主的作品来指导学生临摹。
教学生临摹作画时要强调认真观察:即“先整体,后局部”,“先大体,后细部”的顺序,反复观察,观察细致再动笔。一笔一笔摹画。每画一笔,不但对用笔画线的粗细浓淡、形式仔细研究,还要领会它的表现意义、用笔先后、描写顺序等等细节。画完后审查(修改润饰),最好能达到印刷品那样的精确程度。只有这样认真地临摹,才能一步步地收到临摹借鉴的效果。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就应具备高超的绘画才能。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每一课教学所需的示范画临摹画好。当讲授时当堂出示,让学生欣赏。学生会发出异口同声的赞叹。这说明老师也有一套真本事。这就是无声的感染。它会在无形中启发学生坚定信心跟老师学画。这种吸引力是很大的。
往往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科学地把握时间,做到“精讲多练”“多辅导”,多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老师抓紧讲解一些美术知识后,就开始临摹训练,指导学生观察这幅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这幅画能吸引人?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老师临摹的示范画,介绍一些临摹画法,作画步骤(即所谓点睛之笔)。让学生“先观察后动笔”。有时教师多在黑板上演示勾画形体结构的技巧,着色技巧,让学生抓紧作业练习。就这样,一节课时间只能完成大部分作业,少部分待课后利用其他时间去完成。
除了课堂练习临摹外,还可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假期”,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类似相近的临摹作品进行临摹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抛开教材的限制,先以基础训练“铅笔素描”为起点,按年级分类,分层次组织临摹练习。
在指导学生临摹“铅笔素描”过程中要侧重三点:“一是线条的原理和表现方法,二是明暗表现是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三是透视规律是表现物体在空间存在的真实再现。”这既是素描的重要部分,也是全部绘画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侧重训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指导临摹“水彩画”、“中国画”等,除了本身用色、用墨的技巧和追求“神形兼备”“神似胜于形似”外,同样,透视关系和“素描”也有相通之处。
不仅学生临摹名作名画,学习各家流派风格,继承传统画法,也要让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有创新精神(这是以后的第二步)。
临摹画要逐步扩大,例如:先以“明暗为主”的“铅笔素描”为内容,先练习画“静物”,然后再画“动物”,再练习画“人物”。逐步到临摹“水彩画”,进而到“中国画”。掌握“水彩画”的“明暗”和作画步骤、“干画法”、“湿画法”、“特殊画法”的着色方法。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中国画造型的基本原则”、“五墨”、“六彩”的技巧。“积墨法”、“破墨法”还有“勾、点、染”等传统技法,以及“大写意”、“小写意”、“工笔重彩”、“白描”等表现形式,还有其他“夸张变形”的作品等都可临摹练习。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多方面作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表现方法,逐步地由临摹进入创作。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学生 临摹 能力
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临摹的作用在学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临摹,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构图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后,才渐有个人面貌的崭露。传统意义上的作画的入门训练,几乎所有的工作就是临摹,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也是形式语言的积累。
而之后的创作,也不外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养对已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由此看来,临摹在绘画学习过程中起的是极关键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今天,许多人认为临摹在形式上是对临摹对象的亦步亦趋,便觉得临摹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更失去了创造性。甚至把临摹当成了使学生丧失创造能力的“罪魁祸首”。其实,我们只要对临摹在美术教学中的艺术价值作一番正确的认识,就不难发现临摹其实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临摹,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从画面形式到技法,甚至是创作构思,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产生一个完整的直观认知,从而积累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美术教学的临摹活动中,始终有个性的光辉在闪耀,就不用担心个性在临摹过程中被扼杀。相反,学生个性反而得到了发展,使得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临”与“摹”的意义原是不同的,画的和原作一样的叫“临”;理解原作的精神,学习原作的方法,来临绘的称为“摹”。学者是从“临”入手,达到“摹”的要求。
作为学习方法的临摹绝不仅仅是复制现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细心整理范画作者的思路,体会每一个步骤、环节,由此来系统深入地学习优秀的作品。临摹还有一个绝对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平行地接触尝试许多风格形式的作品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就要按照初学规律选择教材中比较工整,形象简单、清晰,以线描方法(画法)为主的作品来指导学生临摹。
教学生临摹作画时要强调认真观察:即“先整体,后局部”,“先大体,后细部”的顺序,反复观察,观察细致再动笔。一笔一笔摹画。每画一笔,不但对用笔画线的粗细浓淡、形式仔细研究,还要领会它的表现意义、用笔先后、描写顺序等等细节。画完后审查(修改润饰),最好能达到印刷品那样的精确程度。只有这样认真地临摹,才能一步步地收到临摹借鉴的效果。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就应具备高超的绘画才能。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每一课教学所需的示范画临摹画好。当讲授时当堂出示,让学生欣赏。学生会发出异口同声的赞叹。这说明老师也有一套真本事。这就是无声的感染。它会在无形中启发学生坚定信心跟老师学画。这种吸引力是很大的。
往往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科学地把握时间,做到“精讲多练”“多辅导”,多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老师抓紧讲解一些美术知识后,就开始临摹训练,指导学生观察这幅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这幅画能吸引人?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老师临摹的示范画,介绍一些临摹画法,作画步骤(即所谓点睛之笔)。让学生“先观察后动笔”。有时教师多在黑板上演示勾画形体结构的技巧,着色技巧,让学生抓紧作业练习。就这样,一节课时间只能完成大部分作业,少部分待课后利用其他时间去完成。
除了课堂练习临摹外,还可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假期”,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类似相近的临摹作品进行临摹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抛开教材的限制,先以基础训练“铅笔素描”为起点,按年级分类,分层次组织临摹练习。
在指导学生临摹“铅笔素描”过程中要侧重三点:“一是线条的原理和表现方法,二是明暗表现是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三是透视规律是表现物体在空间存在的真实再现。”这既是素描的重要部分,也是全部绘画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侧重训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指导临摹“水彩画”、“中国画”等,除了本身用色、用墨的技巧和追求“神形兼备”“神似胜于形似”外,同样,透视关系和“素描”也有相通之处。
不仅学生临摹名作名画,学习各家流派风格,继承传统画法,也要让学生在熟练的基础上有创新精神(这是以后的第二步)。
临摹画要逐步扩大,例如:先以“明暗为主”的“铅笔素描”为内容,先练习画“静物”,然后再画“动物”,再练习画“人物”。逐步到临摹“水彩画”,进而到“中国画”。掌握“水彩画”的“明暗”和作画步骤、“干画法”、“湿画法”、“特殊画法”的着色方法。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中国画造型的基本原则”、“五墨”、“六彩”的技巧。“积墨法”、“破墨法”还有“勾、点、染”等传统技法,以及“大写意”、“小写意”、“工笔重彩”、“白描”等表现形式,还有其他“夸张变形”的作品等都可临摹练习。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多方面作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表现方法,逐步地由临摹进入创作。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