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教育”有时也被称为“在线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技术进行系统教学的新型教育方式。随着教育部门对“互联网+”模式的越发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农村小学也系统地对教育硬件、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这为农村小学实施“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分析长乐区某农村多名小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表示,愿意接受“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也乐意使用互联网资源,将其融入传统课堂。通过分析长乐区某农村小学多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89%的学生上网工具是手机,8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平台上讲解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94%的学生能在家观看学习视频。结合这些调查结果,笔者以人教版六下“鸽巢问题”一课为例,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谈几点浅见。
一、巧用微课预习,初步感知教材
根据对师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的上网工具大多为手机,教师也愿意利用互联网资源授课。目前,微信公众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基于各版本教材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合理选择符合教学进度与学生学情的微课资源,并推荐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教材,初步感悟教材。微课视频巧妙地整合了图像、动画、音频等素材,相比传统的预习纸质教材更加吸引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微信平台指导学生观看微视频《鸽巢原理(二)》,完成预习作业单,并进行在线反馈,教师搜集数据作为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
微课内容为:①介绍经典的“抽屉问题”,即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②介绍枚举法与假设法。③初步引入“平均分”概念,提出计算法。④提出思考题“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是否也存在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⑤介绍有关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的小故事。
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屉原理。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反复观看,从而初步提炼抽屉原理的本质。教师可以从反馈的预习作业单中看出,学生掌握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的两种方法,即枚举法和除法算式法。而对于“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余下的2本书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部分,学生无法感悟问题的本质,也无法归纳出抽屉原理的规律。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带着问题与自己的想法进入新授课,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数据,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二、引领课堂互动,深刻领悟本质
通过微课预习,每个学生都对教材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反馈的情况组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平板电脑进行课堂互动,生与生,师与生,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领悟知识本质的同时,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演示互动】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你用什么方法?”生用了枚举法。生用了假设法(假设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是平均分配的)。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假设是平均分配的?”生:“因为平均分配才能使抽屉中的书本最少。”进而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是平均分配的,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生根据预习边说边演示:“7表示这7本书,3表示这3个抽屉,2表示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1表示余下的这1本,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3本书。”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借助平板电脑自行解决了“7本书放3个抽屉”的问题。教师顺势将书变成了8本,继续引发讨论。通过动手摆一摆:学生发现,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3本书。第一次平均分配完,每个抽屉里有2本书,剩下的2本书要再分别放进不同的抽屉里,才能实现放书最少。最终得出结论“至少数=商+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利用平板电脑上的课件,学生动手操作。整个教学通过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独立思考,总结归纳出抽屉原理的规律。教师从旁协助、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创新,适时地根据课堂情况,利用局域网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理,迁移出鸽巢问题规律,完成新授课,课堂效率大为提升。
三、实时网络测验,把握学习情况
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如何,通过网络测验能够快速地完成成绩统计、生成报表等一系列工作。教师通过客户端,可以查看学生的正确率,并且可以知道是哪位学生哪一道题出错,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目的明确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互联网+”的到来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微课作为预习资源,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入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适时地利用局域网平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立测立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
通过分析长乐区某农村多名小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表示,愿意接受“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也乐意使用互联网资源,将其融入传统课堂。通过分析长乐区某农村小学多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89%的学生上网工具是手机,8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平台上讲解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94%的学生能在家观看学习视频。结合这些调查结果,笔者以人教版六下“鸽巢问题”一课为例,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谈几点浅见。
一、巧用微课预习,初步感知教材
根据对师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的上网工具大多为手机,教师也愿意利用互联网资源授课。目前,微信公众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基于各版本教材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合理选择符合教学进度与学生学情的微课资源,并推荐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教材,初步感悟教材。微课视频巧妙地整合了图像、动画、音频等素材,相比传统的预习纸质教材更加吸引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微信平台指导学生观看微视频《鸽巢原理(二)》,完成预习作业单,并进行在线反馈,教师搜集数据作为调整教学设计的依据。
微课内容为:①介绍经典的“抽屉问题”,即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②介绍枚举法与假设法。③初步引入“平均分”概念,提出计算法。④提出思考题“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是否也存在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⑤介绍有关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的小故事。
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屉原理。在观看微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反复观看,从而初步提炼抽屉原理的本质。教师可以从反馈的预习作业单中看出,学生掌握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的两种方法,即枚举法和除法算式法。而对于“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余下的2本书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部分,学生无法感悟问题的本质,也无法归纳出抽屉原理的规律。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带着问题与自己的想法进入新授课,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数据,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二、引领课堂互动,深刻领悟本质
通过微课预习,每个学生都对教材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反馈的情况组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平板电脑进行课堂互动,生与生,师与生,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领悟知识本质的同时,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演示互动】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你用什么方法?”生用了枚举法。生用了假设法(假设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是平均分配的)。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假设是平均分配的?”生:“因为平均分配才能使抽屉中的书本最少。”进而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是平均分配的,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生根据预习边说边演示:“7表示这7本书,3表示这3个抽屉,2表示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1表示余下的这1本,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3本书。”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借助平板电脑自行解决了“7本书放3个抽屉”的问题。教师顺势将书变成了8本,继续引发讨论。通过动手摆一摆:学生发现,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3本书。第一次平均分配完,每个抽屉里有2本书,剩下的2本书要再分别放进不同的抽屉里,才能实现放书最少。最终得出结论“至少数=商+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利用平板电脑上的课件,学生动手操作。整个教学通过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独立思考,总结归纳出抽屉原理的规律。教师从旁协助、引导,鼓励学生自我创新,适时地根据课堂情况,利用局域网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理,迁移出鸽巢问题规律,完成新授课,课堂效率大为提升。
三、实时网络测验,把握学习情况
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如何,通过网络测验能够快速地完成成绩统计、生成报表等一系列工作。教师通过客户端,可以查看学生的正确率,并且可以知道是哪位学生哪一道题出错,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目的明确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互联网+”的到来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微课作为预习资源,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入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适时地利用局域网平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立测立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