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诵读经典诗文,催生心灵品质之花;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从而让精神升华,自觉地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
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在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本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語文教材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等,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能够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教师要重视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比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教师可以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自觉性。而当今时代,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吕瑞敏.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金色年华:下,2011(1).
[2]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3]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
[4]李红.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3).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
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在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本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語文教材中包含着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等,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能够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营造师生交往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教师要重视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气质,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比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教师可以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自觉性。而当今时代,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吕瑞敏.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金色年华:下,2011(1).
[2]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3]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
[4]李红.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