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纳入了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在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情感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的实施及推广已有数年,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老师课堂上唱独角戏,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执行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准确定位的情况下,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灵活多样,摒弃“独霸讲台”“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提问,一起探讨,一起学习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呢?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二、教师须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课堂上,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样可较好地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四、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规,在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暂时的排斥,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困难,教师应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的更新观念,不断地钻研教法、学法,努力适应时代变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的实施及推广已有数年,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老师课堂上唱独角戏,既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执行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准确定位的情况下,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灵活多样,摒弃“独霸讲台”“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提问,一起探讨,一起学习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呢?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二、教师须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课堂上,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样可较好地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四、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规,在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暂时的排斥,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困难,教师应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的更新观念,不断地钻研教法、学法,努力适应时代变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