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布鲁斯·查特文在《歌之版图》中,一面忠实地记录和伙伴寻访远古歌谣的经历,一面勾勒了几十个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的人像速写,在展示南半球古老、神秘风情的同时,讲述了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当下,《歌之版图》作为一本旅行类小说,其叙事角度、哲学内涵、文学价值都较具代表性,因而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歌之版图》;澳大利亚;远古歌谣;大地哲学;乡愁文化
【作者单位】王岩,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布鲁斯·查特文是英国现代著名旅行作家,他18岁前往伦敦,并成为苏富比拍卖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之一,然而他很快就厌倦了这个行业,于是只身前往苏丹,体验不一样的人生。1972年布鲁斯任职于《星期日时报》,3年后再度离职,这一次他远走世界尽头巴塔哥尼亚,在长达6个月的自我放逐之旅后,他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作品——《巴塔哥尼亚高原上》。这部作品被英国《卫报》评论为“重新定义了旅行写作”,并先后获得英国“豪森登奖”和美国“佛斯特奖”等文学奖项。
自此之后,布鲁斯成为一名专职旅行作家,他步履不停,远赴南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地,写下了数十本旅行笔记,并陆续出版了《乌兹》《威达的总督》《歌之版图》等多部小说。布鲁斯将真实的旅途见闻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巧妙结合起来,勾画出一幅幅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文学画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7年出版了布鲁斯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歌之版图》。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当下,《歌之版图》作为一本旅行类小说,其叙事角度、哲学内涵、文学价值都较具代表性[1],因而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一、对远古歌谣与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
在旅行小说领域,布鲁斯的叙事手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小说从来不是单纯以游记的方式记录旅途中看到的风景和人物,他善于将叙事、回忆录以及人物访问融于一体,从而拓展旅行写作的内容与范畴。从处女作《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牛刀小试,到《歌之版图》的炉火纯青,布鲁斯将独特的叙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在《歌之版图》一书中,布鲁斯穿越广漠无边的澳大利亚红土地,追随澳大利亚土著的脚步,去探寻流传在那片土地上古老而又浪漫的歌谣版图传说,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神秘、梦幻的世界。
每一个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文明都对天地万物的形成有独特的认知。比如中国人相信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认为是盘古将混沌一片的天地分离成高远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又将自己的身体幻化成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西方人相信是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之后亚当与夏娃结合产生了人类,上帝还赐予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和火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认为世界的创造者在具有神的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人的个性。而布鲁斯发现,尽管澳大利亚的创世神话和中国的上古神话、西方的圣经创世纪故事一样古老,内容却迥然不同。在澳大利亚土著的集体意识中,世界起源于一场大梦,他们将其称为“大梦时代”——当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广袤的土地,神秘的图腾精灵纷纷破土而出,它们自由地徜徉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上,边走边用歌声唱出途中遇到的一切生灵之名,鸟兽、植物、岩石和泉眼都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名字。这些神秘的图腾精灵有蜥蜴、鸸鹋、袋狸、虹蛇、杜鹃等,它们也是澳大利亚土著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象征着灵力、重生与希望。这些图腾精灵成百上千,构建了世间的万千形态,在为万物命名的同时传唱一曲曲歌谣,于是在流动的歌声中,世界形成。与此同时,不同的图腾精灵歌唱不同的歌谣,划定属于自己部族的边界和领地。每一个澳大利亚土著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象”,这些“梦象”象征其所在部族的土地使用权。千百年来,在澳大利亚土著的眼中,土地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无形小路,他们称之为“祖先的足迹”,这些无形的小路构成了澳大利亚的“歌之版图”,连接遥远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布鲁斯在同样向往“歌之版图”的向导阿尔卡季的带领下,与这片神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对话,解密这片远古的土地,倾听这里的传奇故事,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歌之版图》。
在《歌之版图》中,布鲁斯除了展现古老而神秘的澳大利亚创世神话,还记录了大量的人物。在寻找“歌之版图”的旅途中,一个又一个人物接连登场,之后的叙事看似是对个体人物生活形态的描写,但叙事的主线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一条条神秘的“歌之途”。这些人生活在被现代化不断浸润的澳大利亚,他们对外来人士带着本能的仇视,对外来文化带着天然的偏见,作为澳大利亚土著的后代,他们的骨血中仍然保留着对那些远古歌谣和“歌之版图”的崇拜与向往,他们在艰难与困顿的生活中,坚持传承与发扬先民文化。在布鲁斯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跃然纸上。牵骆驼的穆罕默德和他的族人虽然生存艰难,却仍然有著不把天地万物放在眼中的傲气;作为卡伊提族最后的男性,阿兰·纳库姆拉用尽自己的力量阻止矿产开发和现代铁路的修建,因为那会破坏部族的传统和他对土地的所有权;奥伦斯神父在现代都市中生活过很久,如今他在沙漠中少有的水源地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性格学”之父洛伦兹认为武器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在内心饱受折磨之后,他来到这片土地观察各种带着图腾传说的动物,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布鲁斯在《歌之版图》里描绘了许多性格迥异的男女老少,但又不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过多着墨,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像是用粗线条勾勒的简笔画,看似简单,但真实传神,他们共同在澳大利亚这片红土地上绘制了一幅现代的浮世绘[1]。
布鲁斯的笔触深刻而又饱含激情,同时,因为他始终与这些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任何人和事都不做评断,故而小说整体呈现一丝神秘的色彩。借助富有魔幻色彩的叙事手法,布鲁斯在《歌之版图》中一面忠实地记录和伙伴寻访远古歌谣的经历,一面勾勒了几十个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的人像速写,在展示南半球古老、神秘风情的同时,也讲述了那里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
二、大地伦理的哲学思辨价值
大地伦理是对大地怀有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性意识,它表现为对大地自觉的关怀与热爱。澳大利亚土著对大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认为大地赋予人类生命,赐予人类食物、语言和智慧,而人在走完自己的一生后,大地又接受了他的躯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包容力让人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所以人类没有任何权利伤害大地。在《歌之版图》中,布鲁斯与旅途中的人对话,发现他们无比热爱与崇拜大地,这种饱含热爱与崇敬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带有明显的哲学思辨意识。 在澳大利亚的创世神话中,生命的最初形态是从土地中来的,又因为那些远古的歌谣,澳大利亚土著对土地有了所有权,所以他们在享受大地给予的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维护大地,让大地保持最初的样貌。澳大利亚土著认为,哪怕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地,也是神圣的,不应该受到伤害。《歌之版图》中写道:“谁伤害大地,就是伤害自己,要是有人伤害大地,那他也是在给你造成伤害,大地不应遭到骚扰,一切都应保持原样,保持‘大梦时代’祖先在歌声中创造万物生灵时的老样子。”《歌之版图》一书中的人相信,澳大利亚就是一部完整的乐谱,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哪块岩石或者哪个港湾没有属于自己的歌谣,一定要对大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们坚信自己最初的图腾祖先曾经走遍这片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了属于“大梦时代”的足迹(无形的小路),这些无形的小路演变成道路,连接各个部族。与此同时,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还有图腾祖先传播的音乐,维系着各个部族之间的感情,即使澳大利亚土著远在天涯海角,只要会唱自己的歌谣,无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总能找到脚下的路。
奥尔多·奥利波德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关于大地伦理学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以生态主义为理论基础,给河流、山川和动植物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赋予道德地位,认为生命共同体的道德价值要远远高于个体的道德价值,倡导人类只是自然界的普通公民,没有改变地球环境的权利。帮助大地“从技术化了的现代人的控制下求得生存”是大地伦理学对朝现代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出的深情呼唤,这种思想在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的今天被人们关注。《歌之版图》中的澳大利亚土著对大地的态度与大地伦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大地不应因矿产开采、铁路和公路的修建而受到伤害,因为矿山、铁路和公路会破坏他们世代相传的带有祖先图腾的歌谣之路。作者对代表蜥蜴之歌的山石被铲平的事件做了细致的描写,并表达了澳大利亚土著的愤怒——任何破坏土地的行为都是对祖先灵魂的亵渎。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土著虽然拒绝外来的现代化事物,但并不拒绝现代化事物的自我产生与发展,他们相信万物生灵都形成于地壳下的秘密场所,外来者的东西他们也同样拥有,只是现在沉睡在地壳之下,等待着召唤出它们的歌声。
阿尔卡季告诉布鲁斯,澳大利亚土著认为只有亲眼看到、亲口唱出,大地和万物才存在,没有被吟唱过的土地是僵死的土地,就仿佛在他们未曾亲身经历的“大梦时代”,大地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随着图腾祖先的歌声一起出现的,土地原本只是图腾祖先头脑中的概念,因为有了他们的歌唱才出现。无数诗人与学者推崇歌唱的价值,比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诗中这样吟唱:“歌声飘扬于变化之上,更遥远更自由……唯有大地上的歌声如风,在颂扬在欢呼。”海德格尔将其阐释为:“人类在技术时代下反而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但是只要歌声依然逗留在贫困的大地上,歌者的语言就依然带有神圣的踪迹。”
布鲁斯在书的末尾以颇具诗意的一句话——“歌声未灭,歌声响彻大地,为大地命名”来总结自己对远古歌谣的追寻,这亦可看作是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作家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回应。在生态主义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歌之版图》对自然和土地的哲学思辨意识使它具有现实意义。
三、对乡愁文化的深度探讨
曾有人称澳大利亚是一个没有乡愁文化的国家,因为它所有的现代文明都离不开“移民”二字。今天的悉尼或者墨尔本的街道,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感受。但事实并非如此,两百年的现代史和移民潮不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在1768年库克船长的远征船队在浩渺的大海中发现这片广袤的土地之前,澳大利亚土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5万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将原始的祖先文化近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些红色与黑色交织的浓墨重彩的图画展示了蛮荒时代图腾祖先的神圣祭祀场面,那些用原始乐器吹奏出的悠扬曲调,就好像澳大利亚土著在荒茫的土地上沟通与对话。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同时对这片土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在布鲁斯的笔下,一片遥远而又孤独,流传着古老传说的土地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澳大利亚土著的歌谣中,蕴藏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和道德伦理体系,那个世界的传说丝毫不逊于欧洲《圣经》里的新约世界和古希腊的众神传说,那个道德伦理体系也不亚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纲常伦理的四书五经。在那个世界里,语言起源于歌唱,歌词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曲调会永远流传,歌谣让澳大利亚土著的血脉不断延伸,不仅容纳了所有的人,也包容了所有的生物,甚至是河流、岩石和森林。
布鲁斯在创作《歌之版图》的过程中,竭力呈现一种归乡感。书的开篇写道“人生最初的五年中,我自己也曾是个居无定所的游魂,那种感觉真奇妙,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在海军服役,母亲带他沿着英国的铁路辗转奔波,二战让布鲁斯的家族分崩离析,也让他与自己的故乡彻底割裂。布鲁斯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产生过对家乡的认同感,也就无所谓乡愁。他在童年时期读过一本诗集《开放的道路》,之后得知自己的姓氏原本是切特温德,意思为“蜿蜒的道路”,一个念头便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诗歌、他的姓氏,还有人生道路,三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所以在书的前半部分,布鲁斯不断描述自己对歌谣世界寻访的历程,试图将自己漂泊的躯体和家族古老的姓氏中“蜿蜒的道路”联系在一起[2]。在《歌之版图》后半部分,布鲁斯突然笔锋一转,中断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生活的描写,转而大量展示自己多年来写下的旅行笔记,包括他在过往旅途中的见闻、与不同人物的对话、一些关于鸟类迁徙的科普知识、文學著作和哲学家著述的摘抄,甚至很多是来自他心灵感悟的只言片语。这些笔记的内容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没有任何关系,但这绝非布鲁斯对读者的敷衍,这些类似于梦呓的语言,其实是布鲁斯在内心深处对这次旅行意义的追问。这一次的旅行让他将空虚的灵魂逐渐填补起来,他回顾过往的旅行经历发现,原来每一次旅行去的地方都可以是他的故乡,他终于对乡愁有了切身的体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说前半部分是作家对澳大利亚歌谣现实层面的记录,后半部分则是展示作家在精神层面的顿悟。
布鲁斯在寻找歌之版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朝圣心态。当他终于踏上这段旅程,去寻觅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歌之版图时,童年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在遥远的澳大利亚红土地上得到解答,仿佛一切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这也让他的旅程平添了几分宿命的味道。此时布鲁斯的寻找之途带有一种“归乡”的意味,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获得了比出生地更为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歌之版图》对乡愁文化的独特解读。
四、《歌之版图》的出版价值及意义
“在路上”是很多现代人对人生意义的认定和追求,秉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行走在路上。这里所指的路,不仅是旅途中向前延伸的道路,还有在旅途中遇见的不同民俗风情和历史文明,以及人们在旅途中对自我生命的体验。路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对行走的渴望。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今天,年轻的族群向往“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让《歌之版图》的出版更具意义,它不仅带领读者体验旅行中的风土人情,而且让读者在旅行中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英]布鲁斯·查特文. 歌之版图[M]. 杨建国,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李皖、史文华. 民谣流域:流行音乐的流派和演变之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关 键 词】《歌之版图》;澳大利亚;远古歌谣;大地哲学;乡愁文化
【作者单位】王岩,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布鲁斯·查特文是英国现代著名旅行作家,他18岁前往伦敦,并成为苏富比拍卖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之一,然而他很快就厌倦了这个行业,于是只身前往苏丹,体验不一样的人生。1972年布鲁斯任职于《星期日时报》,3年后再度离职,这一次他远走世界尽头巴塔哥尼亚,在长达6个月的自我放逐之旅后,他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作品——《巴塔哥尼亚高原上》。这部作品被英国《卫报》评论为“重新定义了旅行写作”,并先后获得英国“豪森登奖”和美国“佛斯特奖”等文学奖项。
自此之后,布鲁斯成为一名专职旅行作家,他步履不停,远赴南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地,写下了数十本旅行笔记,并陆续出版了《乌兹》《威达的总督》《歌之版图》等多部小说。布鲁斯将真实的旅途见闻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巧妙结合起来,勾画出一幅幅带有明显个人印记的文学画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7年出版了布鲁斯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歌之版图》。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当下,《歌之版图》作为一本旅行类小说,其叙事角度、哲学内涵、文学价值都较具代表性[1],因而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一、对远古歌谣与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
在旅行小说领域,布鲁斯的叙事手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小说从来不是单纯以游记的方式记录旅途中看到的风景和人物,他善于将叙事、回忆录以及人物访问融于一体,从而拓展旅行写作的内容与范畴。从处女作《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牛刀小试,到《歌之版图》的炉火纯青,布鲁斯将独特的叙事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在《歌之版图》一书中,布鲁斯穿越广漠无边的澳大利亚红土地,追随澳大利亚土著的脚步,去探寻流传在那片土地上古老而又浪漫的歌谣版图传说,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神秘、梦幻的世界。
每一个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文明都对天地万物的形成有独特的认知。比如中国人相信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认为是盘古将混沌一片的天地分离成高远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又将自己的身体幻化成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西方人相信是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之后亚当与夏娃结合产生了人类,上帝还赐予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阳光、雨露和火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认为世界的创造者在具有神的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人的个性。而布鲁斯发现,尽管澳大利亚的创世神话和中国的上古神话、西方的圣经创世纪故事一样古老,内容却迥然不同。在澳大利亚土著的集体意识中,世界起源于一场大梦,他们将其称为“大梦时代”——当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广袤的土地,神秘的图腾精灵纷纷破土而出,它们自由地徜徉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土地上,边走边用歌声唱出途中遇到的一切生灵之名,鸟兽、植物、岩石和泉眼都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名字。这些神秘的图腾精灵有蜥蜴、鸸鹋、袋狸、虹蛇、杜鹃等,它们也是澳大利亚土著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象征着灵力、重生与希望。这些图腾精灵成百上千,构建了世间的万千形态,在为万物命名的同时传唱一曲曲歌谣,于是在流动的歌声中,世界形成。与此同时,不同的图腾精灵歌唱不同的歌谣,划定属于自己部族的边界和领地。每一个澳大利亚土著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象”,这些“梦象”象征其所在部族的土地使用权。千百年来,在澳大利亚土著的眼中,土地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无形小路,他们称之为“祖先的足迹”,这些无形的小路构成了澳大利亚的“歌之版图”,连接遥远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布鲁斯在同样向往“歌之版图”的向导阿尔卡季的带领下,与这片神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对话,解密这片远古的土地,倾听这里的传奇故事,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歌之版图》。
在《歌之版图》中,布鲁斯除了展现古老而神秘的澳大利亚创世神话,还记录了大量的人物。在寻找“歌之版图”的旅途中,一个又一个人物接连登场,之后的叙事看似是对个体人物生活形态的描写,但叙事的主线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一条条神秘的“歌之途”。这些人生活在被现代化不断浸润的澳大利亚,他们对外来人士带着本能的仇视,对外来文化带着天然的偏见,作为澳大利亚土著的后代,他们的骨血中仍然保留着对那些远古歌谣和“歌之版图”的崇拜与向往,他们在艰难与困顿的生活中,坚持传承与发扬先民文化。在布鲁斯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跃然纸上。牵骆驼的穆罕默德和他的族人虽然生存艰难,却仍然有著不把天地万物放在眼中的傲气;作为卡伊提族最后的男性,阿兰·纳库姆拉用尽自己的力量阻止矿产开发和现代铁路的修建,因为那会破坏部族的传统和他对土地的所有权;奥伦斯神父在现代都市中生活过很久,如今他在沙漠中少有的水源地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性格学”之父洛伦兹认为武器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在内心饱受折磨之后,他来到这片土地观察各种带着图腾传说的动物,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布鲁斯在《歌之版图》里描绘了许多性格迥异的男女老少,但又不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过多着墨,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像是用粗线条勾勒的简笔画,看似简单,但真实传神,他们共同在澳大利亚这片红土地上绘制了一幅现代的浮世绘[1]。
布鲁斯的笔触深刻而又饱含激情,同时,因为他始终与这些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任何人和事都不做评断,故而小说整体呈现一丝神秘的色彩。借助富有魔幻色彩的叙事手法,布鲁斯在《歌之版图》中一面忠实地记录和伙伴寻访远古歌谣的经历,一面勾勒了几十个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的人像速写,在展示南半球古老、神秘风情的同时,也讲述了那里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
二、大地伦理的哲学思辨价值
大地伦理是对大地怀有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性意识,它表现为对大地自觉的关怀与热爱。澳大利亚土著对大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认为大地赋予人类生命,赐予人类食物、语言和智慧,而人在走完自己的一生后,大地又接受了他的躯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包容力让人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所以人类没有任何权利伤害大地。在《歌之版图》中,布鲁斯与旅途中的人对话,发现他们无比热爱与崇拜大地,这种饱含热爱与崇敬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带有明显的哲学思辨意识。 在澳大利亚的创世神话中,生命的最初形态是从土地中来的,又因为那些远古的歌谣,澳大利亚土著对土地有了所有权,所以他们在享受大地给予的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维护大地,让大地保持最初的样貌。澳大利亚土著认为,哪怕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地,也是神圣的,不应该受到伤害。《歌之版图》中写道:“谁伤害大地,就是伤害自己,要是有人伤害大地,那他也是在给你造成伤害,大地不应遭到骚扰,一切都应保持原样,保持‘大梦时代’祖先在歌声中创造万物生灵时的老样子。”《歌之版图》一书中的人相信,澳大利亚就是一部完整的乐谱,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哪块岩石或者哪个港湾没有属于自己的歌谣,一定要对大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们坚信自己最初的图腾祖先曾经走遍这片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了属于“大梦时代”的足迹(无形的小路),这些无形的小路演变成道路,连接各个部族。与此同时,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还有图腾祖先传播的音乐,维系着各个部族之间的感情,即使澳大利亚土著远在天涯海角,只要会唱自己的歌谣,无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总能找到脚下的路。
奥尔多·奥利波德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关于大地伦理学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以生态主义为理论基础,给河流、山川和动植物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赋予道德地位,认为生命共同体的道德价值要远远高于个体的道德价值,倡导人类只是自然界的普通公民,没有改变地球环境的权利。帮助大地“从技术化了的现代人的控制下求得生存”是大地伦理学对朝现代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出的深情呼唤,这种思想在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的今天被人们关注。《歌之版图》中的澳大利亚土著对大地的态度与大地伦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大地不应因矿产开采、铁路和公路的修建而受到伤害,因为矿山、铁路和公路会破坏他们世代相传的带有祖先图腾的歌谣之路。作者对代表蜥蜴之歌的山石被铲平的事件做了细致的描写,并表达了澳大利亚土著的愤怒——任何破坏土地的行为都是对祖先灵魂的亵渎。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土著虽然拒绝外来的现代化事物,但并不拒绝现代化事物的自我产生与发展,他们相信万物生灵都形成于地壳下的秘密场所,外来者的东西他们也同样拥有,只是现在沉睡在地壳之下,等待着召唤出它们的歌声。
阿尔卡季告诉布鲁斯,澳大利亚土著认为只有亲眼看到、亲口唱出,大地和万物才存在,没有被吟唱过的土地是僵死的土地,就仿佛在他们未曾亲身经历的“大梦时代”,大地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随着图腾祖先的歌声一起出现的,土地原本只是图腾祖先头脑中的概念,因为有了他们的歌唱才出现。无数诗人与学者推崇歌唱的价值,比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诗中这样吟唱:“歌声飘扬于变化之上,更遥远更自由……唯有大地上的歌声如风,在颂扬在欢呼。”海德格尔将其阐释为:“人类在技术时代下反而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但是只要歌声依然逗留在贫困的大地上,歌者的语言就依然带有神圣的踪迹。”
布鲁斯在书的末尾以颇具诗意的一句话——“歌声未灭,歌声响彻大地,为大地命名”来总结自己对远古歌谣的追寻,这亦可看作是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作家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回应。在生态主义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歌之版图》对自然和土地的哲学思辨意识使它具有现实意义。
三、对乡愁文化的深度探讨
曾有人称澳大利亚是一个没有乡愁文化的国家,因为它所有的现代文明都离不开“移民”二字。今天的悉尼或者墨尔本的街道,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感受。但事实并非如此,两百年的现代史和移民潮不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在1768年库克船长的远征船队在浩渺的大海中发现这片广袤的土地之前,澳大利亚土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5万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将原始的祖先文化近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些红色与黑色交织的浓墨重彩的图画展示了蛮荒时代图腾祖先的神圣祭祀场面,那些用原始乐器吹奏出的悠扬曲调,就好像澳大利亚土著在荒茫的土地上沟通与对话。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同时对这片土地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在布鲁斯的笔下,一片遥远而又孤独,流传着古老传说的土地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澳大利亚土著的歌谣中,蕴藏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和道德伦理体系,那个世界的传说丝毫不逊于欧洲《圣经》里的新约世界和古希腊的众神传说,那个道德伦理体系也不亚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纲常伦理的四书五经。在那个世界里,语言起源于歌唱,歌词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曲调会永远流传,歌谣让澳大利亚土著的血脉不断延伸,不仅容纳了所有的人,也包容了所有的生物,甚至是河流、岩石和森林。
布鲁斯在创作《歌之版图》的过程中,竭力呈现一种归乡感。书的开篇写道“人生最初的五年中,我自己也曾是个居无定所的游魂,那种感觉真奇妙,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在海军服役,母亲带他沿着英国的铁路辗转奔波,二战让布鲁斯的家族分崩离析,也让他与自己的故乡彻底割裂。布鲁斯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产生过对家乡的认同感,也就无所谓乡愁。他在童年时期读过一本诗集《开放的道路》,之后得知自己的姓氏原本是切特温德,意思为“蜿蜒的道路”,一个念头便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诗歌、他的姓氏,还有人生道路,三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所以在书的前半部分,布鲁斯不断描述自己对歌谣世界寻访的历程,试图将自己漂泊的躯体和家族古老的姓氏中“蜿蜒的道路”联系在一起[2]。在《歌之版图》后半部分,布鲁斯突然笔锋一转,中断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生活的描写,转而大量展示自己多年来写下的旅行笔记,包括他在过往旅途中的见闻、与不同人物的对话、一些关于鸟类迁徙的科普知识、文學著作和哲学家著述的摘抄,甚至很多是来自他心灵感悟的只言片语。这些笔记的内容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没有任何关系,但这绝非布鲁斯对读者的敷衍,这些类似于梦呓的语言,其实是布鲁斯在内心深处对这次旅行意义的追问。这一次的旅行让他将空虚的灵魂逐渐填补起来,他回顾过往的旅行经历发现,原来每一次旅行去的地方都可以是他的故乡,他终于对乡愁有了切身的体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说前半部分是作家对澳大利亚歌谣现实层面的记录,后半部分则是展示作家在精神层面的顿悟。
布鲁斯在寻找歌之版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朝圣心态。当他终于踏上这段旅程,去寻觅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歌之版图时,童年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在遥远的澳大利亚红土地上得到解答,仿佛一切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这也让他的旅程平添了几分宿命的味道。此时布鲁斯的寻找之途带有一种“归乡”的意味,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获得了比出生地更为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歌之版图》对乡愁文化的独特解读。
四、《歌之版图》的出版价值及意义
“在路上”是很多现代人对人生意义的认定和追求,秉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行走在路上。这里所指的路,不仅是旅途中向前延伸的道路,还有在旅途中遇见的不同民俗风情和历史文明,以及人们在旅途中对自我生命的体验。路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对行走的渴望。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今天,年轻的族群向往“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让《歌之版图》的出版更具意义,它不仅带领读者体验旅行中的风土人情,而且让读者在旅行中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英]布鲁斯·查特文. 歌之版图[M]. 杨建国,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李皖、史文华. 民谣流域:流行音乐的流派和演变之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