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孩子见面的第一件事】——拥抱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不管他多大了。孩子日夜思念的你回来了,他内心非常开心,但可能因为分离太久,你真正站在他面前,他会用陌生的眼光打量你,他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你主动走向他,拥抱他,抱得更紧一点,更久一点。你的拥抱会迅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找回从前的感觉,好像你们从未分开。
【与孩子见面的第一句话】——说出孩子的变化
仔细端详孩子,从头到脚,看着孩子时你目光中的喜悦,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对孩子说:你长高了,你长大了,你变漂亮了……直接对孩子说出你觉察到的变化,让孩子知道,尽管你没有与他生活在一起,但他一直在你的思念中。
【当谈到孩子的学习时】——平和沟通、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
中央教科所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不要因为是留守孩子,就特别担心孩子的学习。
建议你调整心态,以平和的状态与孩子谈学习。比较好的方式是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把孩子的成绩放一边,问他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让他讲个例子,比如,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又不在家,他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一定要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好点子的,他肯定两眼放光地给你讲一个让他自信满满的故事。
【当有人向你告状】——不要急于当着“外人”的面呵斥孩子
老人们会向你“告状”,历数孩子在家诸多不听话、不乖的情况,其实,告状的人并不是在说孩子不好,他们是在说自己很辛苦、非常关心孩子,你只需对他们表达感激就可以了。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保护、支持的力量,一般会比较胆怯、退缩,所以,在碰到告状时,你要先“护短”。你应该让孩子有底气,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这一边的。当然,可以在私下询问孩子具体情况,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孩子一些建议、指导。
【当发现孩子有些可能的问题行为时】——先理解孩子
根据已有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正常的,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请你注意:
许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留守造成的,有可能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现象,比如俗话“七八九,嫌死狗”。过了那阵子,所谓的问题就消失了,不必太在意;
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问题,如父母离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轻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学校环境不好等,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到症结。
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孩子更喜欢一个理解他的父母,而不是一个说教的父母。打骂教训孩子更不行,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亲密关系恐惧
对于孩子而言,别离是切肤之痛,干脆就不与父母亲近。尽管我们一再鼓励他们多交朋友,但因为恐惧亲密,他们很难迈出这一步。与父母分开时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建议:孩子三岁前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就出去打工了,你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
2.缺乏规则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少了许多言传身教的学习机会,孩子会显得比较退缩,要多跟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把每个环节都讲到,越仔细越好,这样孩子就心中有数,遇事胆量自然会大一些。
孩子如果比较调皮捣蛋,实际上是鼓起勇气,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尽量与他一起分析发生过的事,从中学习。
3.不善于表达
调查发现50%的留守孩子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她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多问他们的心情:最近开心吗?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多听他们讲,不要随便打断他们。我们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碍了他们表达。
【这次你离家之前】
相聚是短暂的,转眼之间,你又要打点行装上路了,孩子又再度面临分离。你可以充分做好分离的准备,给留守孩子创造最佳的生活、学习条件:
1、与孩子交流生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详细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多问孩子曾经碰到的一些困难,请注意,你不在他身边,任何小事都是大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了解他希望找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解决他遇到的困难,因为如果不是他认可的方法,他就不会主动采用。
与孩子一起设想各种可能碰到的困难,一起想办法。当这些困难真正发生时,因为你已经与他讨论过,他不仅有心理准备,有对策,而且他也不孤单,好像你就在他身边一样。
2.拜访老师、亲朋好友
先与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拜访老师与亲朋好友,感谢他们对于孩子的关照,确保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们及时的帮助。
3.与孩子商定交流方式
在离开孩子之前,一定与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电话、写信等。
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妨跟孩子一起去买信封、信纸,贴好邮票,写好地址,一起做这些准备工作。交流时,多讲或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可能孩子喜欢看,感到熟悉、亲切,而且回味无穷,或许他会产生一直与你在一起的感觉。
【当你感到内疚】
面对留守孩子,父母会有强烈的内疚,而内疚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会尽可能在物质上补偿孩子;会在回家后给予孩子很多关注,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分离之后一热一冷的极端对比;有时内疚不堪忍受,就变成指责:我们在外边打工非常辛苦,可你却不懂事、不听话。
外出打工肯定是你慎重的决定,你肯定也为孩子做了尽可能妥善的安排,所以你不用内疚,你只需要努力做到更好。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不管他多大了。孩子日夜思念的你回来了,他内心非常开心,但可能因为分离太久,你真正站在他面前,他会用陌生的眼光打量你,他一时还反应不过来,你主动走向他,拥抱他,抱得更紧一点,更久一点。你的拥抱会迅速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找回从前的感觉,好像你们从未分开。
【与孩子见面的第一句话】——说出孩子的变化
仔细端详孩子,从头到脚,看着孩子时你目光中的喜悦,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对孩子说:你长高了,你长大了,你变漂亮了……直接对孩子说出你觉察到的变化,让孩子知道,尽管你没有与他生活在一起,但他一直在你的思念中。
【当谈到孩子的学习时】——平和沟通、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
中央教科所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不要因为是留守孩子,就特别担心孩子的学习。
建议你调整心态,以平和的状态与孩子谈学习。比较好的方式是关心过程而不是结果。把孩子的成绩放一边,问他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让他讲个例子,比如,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父母又不在家,他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一定要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好点子的,他肯定两眼放光地给你讲一个让他自信满满的故事。
【当有人向你告状】——不要急于当着“外人”的面呵斥孩子
老人们会向你“告状”,历数孩子在家诸多不听话、不乖的情况,其实,告状的人并不是在说孩子不好,他们是在说自己很辛苦、非常关心孩子,你只需对他们表达感激就可以了。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失去了保护、支持的力量,一般会比较胆怯、退缩,所以,在碰到告状时,你要先“护短”。你应该让孩子有底气,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这一边的。当然,可以在私下询问孩子具体情况,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孩子一些建议、指导。
【当发现孩子有些可能的问题行为时】——先理解孩子
根据已有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正常的,与父母没有外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请你注意:
许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留守造成的,有可能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现象,比如俗话“七八九,嫌死狗”。过了那阵子,所谓的问题就消失了,不必太在意;
影响孩子行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问题,如父母离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轻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学校环境不好等,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找到症结。
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孩子更喜欢一个理解他的父母,而不是一个说教的父母。打骂教训孩子更不行,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亲密关系恐惧
对于孩子而言,别离是切肤之痛,干脆就不与父母亲近。尽管我们一再鼓励他们多交朋友,但因为恐惧亲密,他们很难迈出这一步。与父母分开时年龄越小,影响越大。
建议:孩子三岁前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就出去打工了,你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
2.缺乏规则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少了许多言传身教的学习机会,孩子会显得比较退缩,要多跟孩子讲一些具体的事例,把每个环节都讲到,越仔细越好,这样孩子就心中有数,遇事胆量自然会大一些。
孩子如果比较调皮捣蛋,实际上是鼓起勇气,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尽量与他一起分析发生过的事,从中学习。
3.不善于表达
调查发现50%的留守孩子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她们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多问他们的心情:最近开心吗?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多听他们讲,不要随便打断他们。我们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碍了他们表达。
【这次你离家之前】
相聚是短暂的,转眼之间,你又要打点行装上路了,孩子又再度面临分离。你可以充分做好分离的准备,给留守孩子创造最佳的生活、学习条件:
1、与孩子交流生活、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详细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多问孩子曾经碰到的一些困难,请注意,你不在他身边,任何小事都是大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了解他希望找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式解决他遇到的困难,因为如果不是他认可的方法,他就不会主动采用。
与孩子一起设想各种可能碰到的困难,一起想办法。当这些困难真正发生时,因为你已经与他讨论过,他不仅有心理准备,有对策,而且他也不孤单,好像你就在他身边一样。
2.拜访老师、亲朋好友
先与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拜访老师与亲朋好友,感谢他们对于孩子的关照,确保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们及时的帮助。
3.与孩子商定交流方式
在离开孩子之前,一定与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电话、写信等。
写信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妨跟孩子一起去买信封、信纸,贴好邮票,写好地址,一起做这些准备工作。交流时,多讲或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可能孩子喜欢看,感到熟悉、亲切,而且回味无穷,或许他会产生一直与你在一起的感觉。
【当你感到内疚】
面对留守孩子,父母会有强烈的内疚,而内疚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比如,会尽可能在物质上补偿孩子;会在回家后给予孩子很多关注,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分离之后一热一冷的极端对比;有时内疚不堪忍受,就变成指责:我们在外边打工非常辛苦,可你却不懂事、不听话。
外出打工肯定是你慎重的决定,你肯定也为孩子做了尽可能妥善的安排,所以你不用内疚,你只需要努力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