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精神开辟独家视角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新成就、新亮点。仅“十五”期间和“十一五”的开局年,一项项新成就让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喝彩。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青藏铁路开通、三峡工程竣工、歼-10战斗机横空出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经济和工业进展与成就为代表,中国产业经济的火车头一往无前,迅疾飞驶。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各家行业报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将发生在本行业的那些能够让全社会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最佳的效果广泛传播,是摆在广大行业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
  作为一名参与了《中国航天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策划、报道全过程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就如何在重大行业新闻报道中进行新闻策划,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与新闻同行进行交流。
  
  一、专业头脑梳理思路以专业精神提前介入
  
  一个重大的行业新闻事件,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酝酿与发展过程。作为行业媒体,要在事件发生前积极运作,未雨绸缪,提前介入;要对事件的特点、亮点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在事件发生时,做到胸有成竹,掌控大局。
  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为例,在飞船发射前半年,中国航天报社就成立新闻策划组,根据独家掌握的信息,我们认为,如果不出意外,一切按计划进行,神舟六号飞船将在2005年的秋天进行发射。正如神舟飞船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样,在“神六”飞天报道的策划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庞大的系统报道的课题。其中,哪些是这一事件中的亮点,哪些是报道的主线,哪些是不为人知但却需要行业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和披露,这些课题如同有待开采的金矿,需要我们用专业头脑梳理思路。
  经过中国航天报社采编人员的集体策划,我们确立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新闻亮点与报道主线。亮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主线有三条,一是以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为人物新闻主线,二是以保障任务成功的火箭、飞船、发射场、着陆场、航天员保障、飞船应用和测控通信等七大分系统为事件新闻主线,三是以神舟飞船发射、飞船太空运行、飞船安全回收为时间新闻主线。
  在这些亮点和主线里,以万众瞩目的航天员为金字塔尖,以事件新闻主线和时间新闻主线为经纬,构成了“神六”新闻报道的立体、丰满,多视角、多侧面且亮点突出的报道体系,体现出行业新闻媒体的专业策划水平和思路,为中国航天报社成功进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奠定了扎实厚重的基础。
  
  二、以独家视角报道难点借专家之口披露内幕
  
  “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简单重复。”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上将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点与难点所作出的一个简洁而又深刻的评价。那么,我们在策划报道时,如何提炼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点与难点以及读者所关注的热点呢?
  经过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以下十个既是本次“神六”飞天的特点与难点,又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热点,来作为本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中着力推出的独家内幕新闻。
  一是两名航天员的!拔内幕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
  二是航天员如何太空工作与生活,比如吃什么、穿什么,如何工作。
  三是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所使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经过怎样的改进,较好地解决了共振问题,从而保证了航天员在火箭上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四是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火箭箭体外和箭体内首次安装了摄像头,从而能够让观众首次俯瞰火箭发射过程,并为可能发生的故障提供诊断依据。
  五是连接飞船轨道舱的飞船舱门的研制过程(神舟五号飞船飞天时,航天员只是待在坐椅上,没有在不同的舱内进行行走;而神舟六号飞船飞天时,航天员需要穿越轨道舱和返回舱工作和生活)。
  六是飞船的内部设计、装修是什么样子,航天员在舱内行走是否会对飞船的稳定性带来影响。
  七是飞船如何进行电力能量供应,从而保证飞船执行多天飞行的能量要求。
  八是本次“神六”飞行为何同时启用主副两个着陆场。
  九是四艘分布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如何对飞船实行全方位监控。
  十是神舟六号着陆后,舱内搭载了哪些珍贵的文化纪念品。
  以上这十大采访主题,基本上囊括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三条主线,同时也把神六的难点和亮点基本覆盖。接下来的问题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使新闻更具权威性。我们认为,应该就这些!题,直接采访在这些领域里最具话语权的专家,借他们之口,披露新闻内幕。
  在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的半年时间里,《中国航天报》的记者多路出击,在不耽误专家们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奔赴发射场、科研院所,有的记者为了见到某位专家,想尽各种办法,多次预约,向专家讲明意图,消除他们的顾虑,终于拿到了独家的第一手新闻素材。于是,在神舟飞船从发射到太空运行再到凯旋的116个小时里,《中国航天报》陆续刊登了众多独家专访新闻,如专访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刘宇的《打掉了两只拦路虎》,专访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的《火箭军团不敢懈怠》,专访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的《黄金搭档性格互补》,专访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的《发射场铺就通天路》,专访着陆场总设计师侯鹰的《主副着陆场同时启用》,专访神舟六号总设计师张柏楠的《挑战四个创新点》和副总设计师秦文波的《保证飞船能量之源》。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由于我们策划在前,采访在前,许多报道在神六发射前就已经基本完成,内容扎实准确。而某些外围媒体发射成功后才进行采访,这时专家非常繁忙,许多细节无暇顾及,而记者们为了及时发稿抢新闻,也往往不能精心推敲,甚至不求甚解,这样的稿件刊登后,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数据、事实上有较大的出入。
  因此,以专业头脑梳理思路,保证了《中国航天报》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报道中能够以独家视角站在制高点,成为“神六”新闻大战中的赢家。
  
  三、在可读性上下足工夫靠生动赢得读者眼球
  
  在科技类新闻的报道中,最忌内容生涩枯燥,专业术语罗列,拒读者于千里之外。突出可读性,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吸引读者阅读,是我们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报道中追求的一种境界和效果。
  为了让读者读懂“神舟”,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力求在新闻标题、导语、主体以及新闻背景等几方面突出可读性。
  在标题制作方面,我们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物,展开头脑风暴,力求制作出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标题。例如,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员要经常穿越轨道舱和返回舱,以便进行工作和生活,而在太空这样的真空环境下,哪怕是一个微小的作用力,也往往会改变物体的行进方向。那么,航天员在飞船舱内的运动,包括对飞船的作用力,是否会影响飞船的正常飞行,飞船设计人员又是如何加强对飞船控制系统的改进。这些问题,涉及空间力学、控制论的原理,比较深奥,难以让普通读者理解。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标题《你动你的我飞我的》,用大白话告诉读者,经过科技人员的攻关,航天员可以在飞船内轻松工作。
  在新闻主体中,我们尝试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使科技新闻通俗化。例如,针对长征二号F火箭如何解决火箭上升阶段的共振问题,我们用了两个比喻来进行解释。在解释什么是共振时,我们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队德国士兵通过铁路桥梁时,整齐的行军步伐频率与桥梁本身的频率耦合,从而导致桥梁坍塌这一事例。在解释如何克服共振时,我们用了寺庙闹鬼的故事:寺庙里的钟和磬发生共振,总是同时响起,搞得和尚以为庙里闹鬼。一个聪明人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磬削掉一小块,磬的频率得以改变,从此钟和磬相安无事,各响各的。
  在注重新闻叙事内容的可读性以外,我们也注意题材本身的可读性。例如,就读者关心的航天员在飞船里吃什么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有关专家,很早就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和素材,因而在报道中,我们在这方面的报道最详细,同时还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食谱,航天员食品有哪些特点,对身体机能有哪些提高。
  在先期采访中,我们还预料到读者会对两名航天员的性格特点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于是我们在采访中就这个问题特别向!拔他们的有关专家提出来,当时这个问题作为重大秘密,专家本不愿意多说,但是在我们的不断追问下,最终我们得到了满意的素材,采写了当时在“神六”报道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新闻《黄金搭档性格互补》。
  在“神六”飞天的数日里,我们采写了《与航天员共度116个小时》,详细记录了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飞船凯旋后,我们第一时间把“神六”搭载的各类“宝贝”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还对“神六”飞天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了盘点,从而使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全程跟踪报道更为丰满和立体。
  
  四、搭建媒体合作大平台让行业媒体进入主流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家行业报纸,虽然我们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报道中拥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但同时也有我们所欠缺的短项。比如,报纸的受众面还比较狭窄,不具备地域优势,总之,我们的传播力度由于先天性的资源缺失,还不够强大和深入。
  如何走出“酒好但却巷子深”的境地,如何走上“喝彩的舞台”,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搭建媒体合作平台,增强受众传播效果的思路。为此,我们与电视台、网络、报社、电台广泛合作,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将我们的原创新闻作品推向社会媒体,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合作,在《今日话题》等栏目中频频亮相,扩大了《中国航天报》的知名度;我们与新浪网合作,成为新浪网“神六”报道的独家合作媒体,《中国航天报》的标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占据新浪网首页显著位置,报社的记者编辑还经常做客新浪网的聊天室,与网友畅谈“神六”;我们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强势媒体,及《北京晚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地方知名媒体开展合作,与新闻传媒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大增加了受众面积,提升了《中国航天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开拓了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神六新闻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去,明年,神舟七号又将飞向太空。而代表祖国进步与发展的众多新成就也将不断问世。这里面,行业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成重大行业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工作,也就显得愈发重要。归根结底,笔者认为,行业媒体在重大行业新闻的策划报道中要发挥自身优势,以专业精神,开辟独家视角,才能让行业新闻熠熠生辉,广为传扬。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界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它直观地说明了新闻与历史具有某种同质的属性因此,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式纪念式的报道,也早已是新闻界屡试不爽的手段然而,把历史事件当做常规的新闻题材,用新闻的视角观照历史事件,组织经常性系列化的报道,使之成为报纸的拳头产品,继而将其打造为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新闻创新  从历史事件中发掘新闻,当是对穆青老人新闻
期刊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营销信息借助大众传媒工具传达到人群中,再经由群众之口,造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  在以往的营销方式中,商家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信息的制定和发布上,在新的传播环境和营销环境中,人际传播的重要开始突现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期刊
2l世纪的今天,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研究者。作为与现代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广告,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在广告文案创作方面最典型的现象即“诗化”的广告文案出现——它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创新利用,在形成民族品牌个性时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实现传统人文情怀与信息传播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
期刊
信息市场对时尚的要求越来越多,作为人们信息导航标的媒体,理所当然将林林总总的时尚信息纳入报道范围,纷纷以时尚为主题大展拳脚,成为引导时尚的主力军。报道的内容越来越时尚,行文言论越来越时尚,媒体的包装越来越时尚,一个“时尚”伴随着媒体之争的时代已经悄然无息地蔓延开来。  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传播媒体,毫无例外地将时尚作为报道内容的重要板块。刊登各种时尚信息之余,几乎所有综合类报纸还推出
期刊
我国是一个拥有9000万农业人口的国度,河南南阳是一个拥有900万农业人口的大市。根据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农村电视观众占据观众总量的61%;农村人每天看电视时间为166分钟,比城里人长46分钟,这些数据表明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农村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据调查,全国只有1%的电视台开办了农村栏目,其中省级电视台中有1/3没有开设农村栏目,近20%的地市级电视台没有一个农村栏目。
期刊
所谓DV视听传播,是对用DV机拍摄的音像符号进行传递的过程。在认识DV给视听传播乃至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了何种冲击时,有一种激进视角倾向于把DV奉作先锋、解放者的地位,并相信DV的出现已经并必将撼动业已存在的传统视听模式,譬如电影、电视,并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手段。这种乐天的观点认为,DV的出现“使得用影像语言记录一些事情,变得像用笔写字语言一样容易”①,DV已经“打破了主流媒体影像的话语空间”,②并呼
期刊
王守国,男,1961年生,文学硕士,传媒经济博士,大河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出版学术著作九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七项,其他奖二十余项。200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培训,2005年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06年入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系全国青联七届委员,全国青联首届社科联谊会理事,河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历久弥新的课题。
期刊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日联合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两国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中国学生表现出的挫折感和对挫折的承受力都不及日本的学生。另外,当今报纸上大学生受骗被拐卖的文章愈来愈多……这些事例反映了中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
期刊
刘保全老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学者。他1960年被选飞行员入伍到空军部队,后改行从事新闻、宣传、秘书等工作,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历任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北京高校情报资料研究会理事兼人大分会主席、“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近些年来,刘老师曾先后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约计700万字。他参与
期刊
内容决定受众的多寡,受众决定内容的生产,内容与受众,真是一对不解之缘。传媒经济自有史以来,其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内容与受众在展开,而从更深层次来讲,我们又可以说,受众是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起点。传媒能产生经济行为,能形成经济价值,是因为觉察有受众所需求内容的市场,由此而驱动内容的生产。没有受众需求,传媒经济则无从谈起。作为现代新闻业滥觞标志的《威尼斯新闻》的产生,其缘由盖因在此。  然而,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