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保全老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学者。他1960年被选飞行员入伍到空军部队,后改行从事新闻、宣传、秘书等工作,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历任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北京高校情报资料研究会理事兼人大分会主席、“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近些年来,刘老师曾先后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约计700万字。他参与编著了《应用写作大百科》、《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等辞书共4部;主编有《现代新闻写作经验荟萃》、《应该这样写》等教学参考用书共18本;撰写了《新闻采写技巧》、《毛泽东的青年观》等专著5本。在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有7篇先后获全国和省部级奖,1篇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三等奖。由于在新闻教学中的贡献,曾获韬奋园丁二等奖。
前不久,我收到刘保全老师送我的新著《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十分高兴。该书中,他共收入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103篇及“赏析”文章111篇,并将这些作品及“赏析”文章按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综合“赏析”四大部分。在消息“赏析”部分中,将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评述性消息及人物消息,在每一类消息赏析的开篇都有此类消息写作概要的介绍。
作为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传媒政策、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为,参评的新闻作品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语言生动,制作精良,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重视记者到现场采制的短新闻;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要求题材重大,新闻性强,有深度,反响大,正确引导舆论;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要求选题重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地信息采集与传播迅速准确,突出新闻现场视听特点,策划周密,导播调度合理,主持应变机敏,音质画面清晰,制作精良。
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全面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成果和业绩,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改革,推动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提高作品质量;鼓励新闻媒体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以“精品意识”贯穿始终,本书中所选的获奖作品,均是新闻中的精品,极具代表性。所谓新闻精品,就是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之作;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之作;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借鉴价值,并能流传于世之作。
刘保全老师通过对每一篇新闻精品进行详细的点评,让读者了解何为新闻精品,新闻精品的基本特征以及生成规律,新闻精品需要的思维和采写技巧,怎样从会议、科技、经济报道中产生新闻精品等等。刘保全老师在书中对新闻精品的“赏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赏析”文章的标题即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观点鲜明突出。如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六百勇士斗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原载《解放军报》),作者赏析文章的标题为《剪裁妙处在立意》,不看文章,光看标题就了解了此篇获奖新闻稿的特点。再如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播发稿),作者赏析文章的标题为《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获奖新闻稿的优胜之处一目了然,同时也表明此篇赏析中着重介绍的是实录性新闻。
二是在评点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原载《人民日报》),作者点评此消息“主要事实清楚、详尽、文字准确、简洁有力……”是一篇震撼世界的独家新闻。之所以能成为震撼世界的独家新闻,就是记者坚持了“用事实说话的写作原则”。“面对惨状,震惊、悲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此时,记者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坚定不移地记录真实、准确的事实。这篇消息的作者吕岩松,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强忍巨大的悲愤……第一个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造成的严重惨状”。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让读者明白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记者在一桩重大事件中应有的反应和职业素养。
三是点评概括精确,条理清晰。如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七年上诉冤屈未申》(新华社通稿),作者概括此新闻精品的写作特色为“题材重大,导向正确”、“策划精细,采访深入”、“巧选角度,以新取胜”。又如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新华社通稿),作者概括此通讯的写作特色为“‘蒙太奇’结构,引人入胜”、“细节描写、震撼人心”、“语言生动、文采飞扬”、“标题美丽,悬念诱人”。
四是点评中还指出获奖作品的缺点,客观公正,分析原因,实用性强。如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作者在指出这篇报道获奖的原因后,同时也指出该报道中的不足之处,“这篇获奖作品的不足之处是‘近日’、‘前不久’、‘数年前’、‘某日’在消息中集中出现,反映报道的时效性较差”。指出缺点后,又以一定的篇幅,向读者解释为何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忌用。除此,作者指出,遇到过了时效又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应该如何去做、如何进行新闻时效的补救。再如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17万元国有资产白白流失检察机关挺身而出当原告》(原载《湖南日报》),作者除指出该消息之所以成为精品的原因外,也指出该报道的不足之处“一是导语不够简洁;二是分段还嫌欠合理,太长”,并从对新闻传播效益的研究结果这个角度来解释消息为何不宜用长段落,从国外一些新闻著作中引用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使读者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引起重视。
五是点评中突出精品意识,强化读者对新闻精品的认识。“赏析”文章中的标题多次出现“精品”,如《精品意识结出的硕果》、《精品来自认真准备和深入采访》、《只有下工夫提炼才能写出新闻精品》、《集思广益精心写作出精品》、《勇于创新打造精品》等等,在这些赏析点评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出“精品”这个概念,指出“主题重大几乎是所有新闻精品稿都应具备的条件之一”,“要写出新闻精品,也要有足够的投入。要投入思想,投入智慧,投入情感,投入精力,没有足够的投入,或者投入不到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报道”。再如在对第7届获奖作品《雷州市渔民出海遇难,水产局领导见死不救》的赏析中,作者最后明确提出:“新闻精品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接着解释道:“通过这篇消息的获奖,我们再一次看到:深入是新闻精品之源。新闻精品不是出自新闻发布会上、宾馆(招待所)、报社办公室,而是来自火热沸腾的生活现场,即来自农村的田头、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商店的柜台前、施工的工地上……”
刘保全老师对这些新闻精品的“赏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及示范性。本书无论是对于从事新闻教学或科研人员、新闻院校学生和新闻写作爱好者,还是对于正在工作岗位上的编辑记者,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祝刘保全老师宝刀不老,再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郑艳
前不久,我收到刘保全老师送我的新著《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十分高兴。该书中,他共收入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103篇及“赏析”文章111篇,并将这些作品及“赏析”文章按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综合“赏析”四大部分。在消息“赏析”部分中,将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评述性消息及人物消息,在每一类消息赏析的开篇都有此类消息写作概要的介绍。
作为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传媒政策、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为,参评的新闻作品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落实“三贴近”要求,社会效果好;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语言生动,制作精良,感染力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重视记者到现场采制的短新闻;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要求题材重大,新闻性强,有深度,反响大,正确引导舆论;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要求选题重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地信息采集与传播迅速准确,突出新闻现场视听特点,策划周密,导播调度合理,主持应变机敏,音质画面清晰,制作精良。
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全面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成果和业绩,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改革,推动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提高作品质量;鼓励新闻媒体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进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以“精品意识”贯穿始终,本书中所选的获奖作品,均是新闻中的精品,极具代表性。所谓新闻精品,就是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之作;是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之作;是呕心沥血、有血有肉之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结晶;是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之作;是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借鉴价值,并能流传于世之作。
刘保全老师通过对每一篇新闻精品进行详细的点评,让读者了解何为新闻精品,新闻精品的基本特征以及生成规律,新闻精品需要的思维和采写技巧,怎样从会议、科技、经济报道中产生新闻精品等等。刘保全老师在书中对新闻精品的“赏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赏析”文章的标题即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观点鲜明突出。如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六百勇士斗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原载《解放军报》),作者赏析文章的标题为《剪裁妙处在立意》,不看文章,光看标题就了解了此篇获奖新闻稿的特点。再如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播发稿),作者赏析文章的标题为《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获奖新闻稿的优胜之处一目了然,同时也表明此篇赏析中着重介绍的是实录性新闻。
二是在评点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原载《人民日报》),作者点评此消息“主要事实清楚、详尽、文字准确、简洁有力……”是一篇震撼世界的独家新闻。之所以能成为震撼世界的独家新闻,就是记者坚持了“用事实说话的写作原则”。“面对惨状,震惊、悲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此时,记者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坚定不移地记录真实、准确的事实。这篇消息的作者吕岩松,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强忍巨大的悲愤……第一个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造成的严重惨状”。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让读者明白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记者在一桩重大事件中应有的反应和职业素养。
三是点评概括精确,条理清晰。如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七年上诉冤屈未申》(新华社通稿),作者概括此新闻精品的写作特色为“题材重大,导向正确”、“策划精细,采访深入”、“巧选角度,以新取胜”。又如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新华社通稿),作者概括此通讯的写作特色为“‘蒙太奇’结构,引人入胜”、“细节描写、震撼人心”、“语言生动、文采飞扬”、“标题美丽,悬念诱人”。
四是点评中还指出获奖作品的缺点,客观公正,分析原因,实用性强。如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作者在指出这篇报道获奖的原因后,同时也指出该报道中的不足之处,“这篇获奖作品的不足之处是‘近日’、‘前不久’、‘数年前’、‘某日’在消息中集中出现,反映报道的时效性较差”。指出缺点后,又以一定的篇幅,向读者解释为何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忌用。除此,作者指出,遇到过了时效又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应该如何去做、如何进行新闻时效的补救。再如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17万元国有资产白白流失检察机关挺身而出当原告》(原载《湖南日报》),作者除指出该消息之所以成为精品的原因外,也指出该报道的不足之处“一是导语不够简洁;二是分段还嫌欠合理,太长”,并从对新闻传播效益的研究结果这个角度来解释消息为何不宜用长段落,从国外一些新闻著作中引用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使读者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引起重视。
五是点评中突出精品意识,强化读者对新闻精品的认识。“赏析”文章中的标题多次出现“精品”,如《精品意识结出的硕果》、《精品来自认真准备和深入采访》、《只有下工夫提炼才能写出新闻精品》、《集思广益精心写作出精品》、《勇于创新打造精品》等等,在这些赏析点评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出“精品”这个概念,指出“主题重大几乎是所有新闻精品稿都应具备的条件之一”,“要写出新闻精品,也要有足够的投入。要投入思想,投入智慧,投入情感,投入精力,没有足够的投入,或者投入不到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报道”。再如在对第7届获奖作品《雷州市渔民出海遇难,水产局领导见死不救》的赏析中,作者最后明确提出:“新闻精品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接着解释道:“通过这篇消息的获奖,我们再一次看到:深入是新闻精品之源。新闻精品不是出自新闻发布会上、宾馆(招待所)、报社办公室,而是来自火热沸腾的生活现场,即来自农村的田头、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商店的柜台前、施工的工地上……”
刘保全老师对这些新闻精品的“赏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及示范性。本书无论是对于从事新闻教学或科研人员、新闻院校学生和新闻写作爱好者,还是对于正在工作岗位上的编辑记者,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祝刘保全老师宝刀不老,再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