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与艺术应该和谐统一,这是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中的一点。也是在我学习生涯中一直贯穿的。包豪斯的先进理念一个重要体现在他始终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设计教育的问题,并且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卢老师,在设计界很有知名度,他有自己的品牌规划团队。在他的教授课堂中,他将作品中不足的地方明确指出,给出修改意见。卢老师更是将我们带到办公室做实例海报进行操作软件,他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这样一名老师记忆深刻的原因。有魅力的老师谁不欣赏呢?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设计要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设计必须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艺术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中心,以艺术手法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将点、线、面以及色彩、肌理等元素充分利用,创造人所需要的物质和环境,并使人与物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相互协调。这些理念都是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协调。这些理念都是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观点的发展与创新。是我们当代设计教育中必须遵循和参照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其实在毕业时期开始渐渐理解,在这之前听到的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说是自己理解不够,当自己真正去做毕业设计才慢慢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更加进一步的理解。在课堂中,老师先是进行PPT教授专业知识,随后申请学校的创新工坊,我们分组轮班进行实地操作,大家也都体验学习了激光打印。最后的作业是用多种印刷工艺制作6幅原创作品并分析印刷工艺的种类、特点。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了很多之前见过却没有认真研究、深入了解的材料、肌理。课堂完全符合中国大学设计教育的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
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始终将集体合作摆在重要位置。当时所做的海报设计是以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中分别有手绘、书法、软件拔尖的组员相互配合进行海报设计。最后全班100名同学布展讲解并且邀请电视台领导、优秀设计师、学院领导进行评选优秀作品。这种作业完成形式和提交形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拍摄视频时,同样分小组完成任务,比如王老师的微电影以及拍广告的作业,先将拍摄知识讲授清楚,然后以3—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拍摄、剪辑,前期要对拍摄作品进行构思分镜头设计等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拍摄并且剪辑完成作品。这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小组共同完成任務也提高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一个任务下来知道怎么分配,如何将各自的长处展现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包豪斯提倡的工作室下的技术实践制度和合作制度的设计关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团队合作精神。我觉得包豪斯的理念使得教育上采取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博采眾家之长并为我所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既有专业上的课程,也含有相关的诸如哲学这种塑造设计史精神人格的课程。我觉得这样会很好的把一个设计师引导到一个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上,因为形式的学习不能代替设计师的独立思考,一个设计师如果只为形式而设计那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学生的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市场是艺术设计课堂有效的延伸。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了在如今的高校中学校推行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教育方法。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与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走近当地企业,让企业中的师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需求,为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对于设计教育来说,社会实践对设计教育尤为重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总结,这样就会不断地充实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教师通过社会承接的项目,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虚做的形式把实践项目融入到教学中去,这样使得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形成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一致,学院都应有教室、车间和设计工作室。
尽管包豪斯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却成为许多艺术设计心目中的偶像。包豪斯不只是一所学校,它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一种对所有艺术之激进理解,一个可与伊壁鸠鲁花园相比的哲学中心,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你坐的椅子,到你手边看的书。尽管包豪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包豪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对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包豪斯不是一座建筑,不是一个学校,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场运动。作为世界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设计教育的学院,包豪斯所创立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设计领域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伴随着涉及审美的多样性,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是设计精神的统治者。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渐渐从矛盾走向包容,现代设计的风格正慢慢走向多元化和包容性。包豪斯的教育理论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我们的设计教育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拜“拿来主义”,也不能固守那些已经过时的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包豪斯真正的教育理念的精髓,并且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审美的教育模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真正地融入我们的设计理念,通过包豪斯对我们有利的影响,做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设计。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总结包豪斯的造型经验,前看传统、后看未来,然后去探索构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出中国人的风采。包豪斯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中国的设计教育依然处在一个和当时有些类似的时期,在包豪斯产生之时,正是新的思想浪潮席卷艺术界而设计正从中吸取营养,摆脱传统手工艺束缚的时候。如今的中国设计教育也正是要从我们已经形成定势的教育体系中挣脱出来,而包豪斯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所留给我们的思想依然是我们今天前进的动力所在。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其实在毕业时期开始渐渐理解,在这之前听到的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说是自己理解不够,当自己真正去做毕业设计才慢慢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更加进一步的理解。在课堂中,老师先是进行PPT教授专业知识,随后申请学校的创新工坊,我们分组轮班进行实地操作,大家也都体验学习了激光打印。最后的作业是用多种印刷工艺制作6幅原创作品并分析印刷工艺的种类、特点。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了很多之前见过却没有认真研究、深入了解的材料、肌理。课堂完全符合中国大学设计教育的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
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始终将集体合作摆在重要位置。当时所做的海报设计是以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中分别有手绘、书法、软件拔尖的组员相互配合进行海报设计。最后全班100名同学布展讲解并且邀请电视台领导、优秀设计师、学院领导进行评选优秀作品。这种作业完成形式和提交形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拍摄视频时,同样分小组完成任务,比如王老师的微电影以及拍广告的作业,先将拍摄知识讲授清楚,然后以3—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拍摄、剪辑,前期要对拍摄作品进行构思分镜头设计等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拍摄并且剪辑完成作品。这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小组共同完成任務也提高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一个任务下来知道怎么分配,如何将各自的长处展现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包豪斯提倡的工作室下的技术实践制度和合作制度的设计关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团队合作精神。我觉得包豪斯的理念使得教育上采取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博采眾家之长并为我所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既有专业上的课程,也含有相关的诸如哲学这种塑造设计史精神人格的课程。我觉得这样会很好的把一个设计师引导到一个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上,因为形式的学习不能代替设计师的独立思考,一个设计师如果只为形式而设计那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学生的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市场是艺术设计课堂有效的延伸。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了在如今的高校中学校推行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教育方法。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与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走近当地企业,让企业中的师傅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需求,为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对于设计教育来说,社会实践对设计教育尤为重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总结,这样就会不断地充实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教师通过社会承接的项目,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与,或以实题虚做的形式把实践项目融入到教学中去,这样使得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形成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一致,学院都应有教室、车间和设计工作室。
尽管包豪斯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却成为许多艺术设计心目中的偶像。包豪斯不只是一所学校,它是一个公社,一项精神运动,一种对所有艺术之激进理解,一个可与伊壁鸠鲁花园相比的哲学中心,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你坐的椅子,到你手边看的书。尽管包豪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包豪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对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包豪斯不是一座建筑,不是一个学校,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场运动。作为世界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设计教育的学院,包豪斯所创立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设计领域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伴随着涉及审美的多样性,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是设计精神的统治者。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渐渐从矛盾走向包容,现代设计的风格正慢慢走向多元化和包容性。包豪斯的教育理论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我们的设计教育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拜“拿来主义”,也不能固守那些已经过时的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包豪斯真正的教育理念的精髓,并且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审美的教育模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真正地融入我们的设计理念,通过包豪斯对我们有利的影响,做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设计。中国的设计教育应该总结包豪斯的造型经验,前看传统、后看未来,然后去探索构成理论研究的新框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出中国人的风采。包豪斯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中国的设计教育依然处在一个和当时有些类似的时期,在包豪斯产生之时,正是新的思想浪潮席卷艺术界而设计正从中吸取营养,摆脱传统手工艺束缚的时候。如今的中国设计教育也正是要从我们已经形成定势的教育体系中挣脱出来,而包豪斯在近一个世纪以前所留给我们的思想依然是我们今天前进的动力所在。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