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新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深入了解我省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希望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保护和发展
一、前言
当前,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的动力、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重点。国家先后出台新型城鎮化、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特色小镇等发展战略,以此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河北省也相继出炉了有关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农村建设、传统文化发展成为这一系列规划纲要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重新布局、人口大范围流动的趋势下,在特色小镇的培育成长过程中,依托各地传统建筑,追本溯源,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农村、特色乡镇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和突破口成为当前人文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河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资源,省内传统村落、街区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各地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了人们极大关切。“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明确了我省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二、乡村传统建筑文化
河北省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北部高原、山区、丘陵,中部平原、湿地,东部沿海等,与多省接壤,逐渐形成了乡村民居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沿袭传统又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冀东地区具有东北地区的传统风格;冀北受山西民居影响,带有北方四合院的特征;冀中地区属于北方院落式民居风格,体现了合院式民居的特点;“两甩袖”、“布袋院”构成了冀南地区的风格。同时,窑洞民居也是我省传统地域建筑的重要内容,大致分布在冀北以及冀南山区。
我省井陉于家村,村落建筑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清凉阁由未经雕琢的大小石块垒砌而成,下部两层巨石垒砌,是石头建筑中的经典,“四合楼院”上砖下石,宏伟高大,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大梁江村,“晋冀合璧、巧采京华”,院落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房屋或粗旷奔放,彰显农家淳朴风貌,或精雕细刻,雕梁画栋,一派富贵之气。邯郸原曲村,处漳河之畔,村貌呈鱼形,周围环绕有像十二属相的山。村内现存有罕见的古槽碾和明清民国古民居150多处,是中华民族一座千年古村:明代无梁殿,木石结构,四根石柱支撑十字歇山顶,外有四根木柱与四角斗拱相锁扣接,结构独特、做工精湛,汉代清泉寺,内存有康熙“虎”、汉代张道临“龙”、慈禧“真如自在”、王羲之“白鹅飞到凤池中”等书法真迹。邢台王硇村,“太行川寨”,现存古院落130余处,结构坚固、干石垒楼、白灰勾缝、红墙蓝瓦、卷角张檐,隔扇花窗,外表美觀,历史悠久,其建筑规模与山西太原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媲美。同时,王硇村自然风光优美,周边山貌奇绝,幽谷环护,峻岭旋绕,红枫奇花,古树绿荫,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邢台黄岔村有多处古村遗址,现存大量汉代原始石臼、石碾、山神庙、汉阙等文化遗产和数十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形成了古寨、古村、古迹、古风、古韵的独特魅力。同时,黄岔村房屋依山随形,高低错落,院落之间石板铺路,曲折有向,具有冀南山乡风貌特色。张家口宋家庄被誉为“紫荆关外第一庄”,街道、院落整齐有序,“人”字街道与“主人”建筑格局寓意深刻。邹家大院、韩家大院、韩家镖局大院以及魁星楼特色鲜明,穿心戏楼上能文唱武打,下能通车行人,仿若空中楼阁,别具情趣。保定腰山镇王氏庄园建于清代初年,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庄园内砖雕、石雕、木雕形式优美、寓意丰富,被誉为古代建筑“三绝”,剪纸、扭秧歌、闹花灯、传膳、听戏等民俗文化活动 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民俗风情。
过去三十年,经济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我省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区域:1.收入大大增加,非农业生产已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别墅、二三层楼房成为人们富裕生活的象征;2.企业的楼房、厂房以及生产构筑物等改变了农村原有面貌;3.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旅游等文化产业活动,推动了传统建筑及景观的保护和修缮,一些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也得到了重现;4.城市近郊乡村的农家乐也深刻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和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在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互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总结和思考:1.修缮、重建、扩建以及新建忽视了原有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一些良田、沟壑、园林甚至历史性的建筑、景观被毁坏、拆除。村镇特色消失,蕴含的传统文化、美丽乡愁成为回忆和过去;2.生产性用房在村镇中的出现,破坏了乡村整体布局和环境氛围;3.过度商业开发造成村镇原有功能、文化丧失,出现了村镇展示内容丰富、实用功能单一的现象。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外流引起的变化让人们忧虑:1.青壮人口出外打工、孤老儿童留守,呈现村镇空心化、空巢化趋势。在许多交通不便的传统村落里,出现“人走房倒”的萧瑟破败景象;2. 祖屋、宗祠、庙堂等传统建筑得不到及时看护和打扫,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损毁。
新农村建设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乡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应明确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对村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作用,重点解决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当前,关于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会赋予农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增长点和主要推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创新、可持续的基础和保证。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生活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和保证。传统建筑、街区和特色景观均具有不可再生性,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应有机结合,合理规划,科学实施。肆意拆改和过度开发都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无法挽救的破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它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时间和不断尝试。作为建设者,不应急功近利,为了近期快速发展而放弃长远发展规划。“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些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现代化的目标,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持和特色发掘,开发村镇独特魅力和多元价值,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建设,赋予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三、建议
1.我省省域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议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应先期开展试点建设,逐步培养并建立群众组织或团体主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监督协作的发展模式;
2.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等科研院所以及文化部门的技术、文化支撑作用,政府应规范有关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前期调研、考察等活动;
3.保护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应重点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技术的融合和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号:Y130520160032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保护和发展
一、前言
当前,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的动力、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重点。国家先后出台新型城鎮化、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特色小镇等发展战略,以此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河北省也相继出炉了有关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农村建设、传统文化发展成为这一系列规划纲要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重新布局、人口大范围流动的趋势下,在特色小镇的培育成长过程中,依托各地传统建筑,追本溯源,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农村、特色乡镇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和突破口成为当前人文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河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资源,省内传统村落、街区数量众多、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各地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了人们极大关切。“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明确了我省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二、乡村传统建筑文化
河北省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北部高原、山区、丘陵,中部平原、湿地,东部沿海等,与多省接壤,逐渐形成了乡村民居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沿袭传统又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冀东地区具有东北地区的传统风格;冀北受山西民居影响,带有北方四合院的特征;冀中地区属于北方院落式民居风格,体现了合院式民居的特点;“两甩袖”、“布袋院”构成了冀南地区的风格。同时,窑洞民居也是我省传统地域建筑的重要内容,大致分布在冀北以及冀南山区。
我省井陉于家村,村落建筑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清凉阁由未经雕琢的大小石块垒砌而成,下部两层巨石垒砌,是石头建筑中的经典,“四合楼院”上砖下石,宏伟高大,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大梁江村,“晋冀合璧、巧采京华”,院落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房屋或粗旷奔放,彰显农家淳朴风貌,或精雕细刻,雕梁画栋,一派富贵之气。邯郸原曲村,处漳河之畔,村貌呈鱼形,周围环绕有像十二属相的山。村内现存有罕见的古槽碾和明清民国古民居150多处,是中华民族一座千年古村:明代无梁殿,木石结构,四根石柱支撑十字歇山顶,外有四根木柱与四角斗拱相锁扣接,结构独特、做工精湛,汉代清泉寺,内存有康熙“虎”、汉代张道临“龙”、慈禧“真如自在”、王羲之“白鹅飞到凤池中”等书法真迹。邢台王硇村,“太行川寨”,现存古院落130余处,结构坚固、干石垒楼、白灰勾缝、红墙蓝瓦、卷角张檐,隔扇花窗,外表美觀,历史悠久,其建筑规模与山西太原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媲美。同时,王硇村自然风光优美,周边山貌奇绝,幽谷环护,峻岭旋绕,红枫奇花,古树绿荫,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邢台黄岔村有多处古村遗址,现存大量汉代原始石臼、石碾、山神庙、汉阙等文化遗产和数十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形成了古寨、古村、古迹、古风、古韵的独特魅力。同时,黄岔村房屋依山随形,高低错落,院落之间石板铺路,曲折有向,具有冀南山乡风貌特色。张家口宋家庄被誉为“紫荆关外第一庄”,街道、院落整齐有序,“人”字街道与“主人”建筑格局寓意深刻。邹家大院、韩家大院、韩家镖局大院以及魁星楼特色鲜明,穿心戏楼上能文唱武打,下能通车行人,仿若空中楼阁,别具情趣。保定腰山镇王氏庄园建于清代初年,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庄园内砖雕、石雕、木雕形式优美、寓意丰富,被誉为古代建筑“三绝”,剪纸、扭秧歌、闹花灯、传膳、听戏等民俗文化活动 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民俗风情。
过去三十年,经济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我省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区域:1.收入大大增加,非农业生产已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别墅、二三层楼房成为人们富裕生活的象征;2.企业的楼房、厂房以及生产构筑物等改变了农村原有面貌;3.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旅游等文化产业活动,推动了传统建筑及景观的保护和修缮,一些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也得到了重现;4.城市近郊乡村的农家乐也深刻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和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在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互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总结和思考:1.修缮、重建、扩建以及新建忽视了原有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一些良田、沟壑、园林甚至历史性的建筑、景观被毁坏、拆除。村镇特色消失,蕴含的传统文化、美丽乡愁成为回忆和过去;2.生产性用房在村镇中的出现,破坏了乡村整体布局和环境氛围;3.过度商业开发造成村镇原有功能、文化丧失,出现了村镇展示内容丰富、实用功能单一的现象。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外流引起的变化让人们忧虑:1.青壮人口出外打工、孤老儿童留守,呈现村镇空心化、空巢化趋势。在许多交通不便的传统村落里,出现“人走房倒”的萧瑟破败景象;2. 祖屋、宗祠、庙堂等传统建筑得不到及时看护和打扫,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损毁。
新农村建设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乡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应明确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对村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作用,重点解决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当前,关于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会赋予农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增长点和主要推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创新、可持续的基础和保证。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生活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和保证。传统建筑、街区和特色景观均具有不可再生性,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应有机结合,合理规划,科学实施。肆意拆改和过度开发都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无法挽救的破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它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时间和不断尝试。作为建设者,不应急功近利,为了近期快速发展而放弃长远发展规划。“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些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现代化的目标,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持和特色发掘,开发村镇独特魅力和多元价值,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建设,赋予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三、建议
1.我省省域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议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应先期开展试点建设,逐步培养并建立群众组织或团体主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监督协作的发展模式;
2.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等科研院所以及文化部门的技术、文化支撑作用,政府应规范有关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前期调研、考察等活动;
3.保护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应重点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技术的融合和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号:Y1305201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