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旱育秧是我地目前推广最多,面积最大的育秧方式,深受广大农民喜欢。但因技术问题常常发生烂秧,给部分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多年探索,总结出了发生苗床烂秧的相关因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烂秧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水稻旱育秧具有早播种、早出苗、早成熟、产量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而大面积的推广,但在育苗过程中,因部分农户技术掌握不当,常产生不同成度的烂秧,有的甚至成片枯死,导致重新播种或改种。既影响了满栽满插又延误了季节,还影响了产量,增加了成本。因此对烂秧的相关因素及高效防治措施有必要进行探索,从多年的实践中找出规律,从而推动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健康高效发展。
1 水稻旱育秧烂秧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水稻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常见的烂秧类型和症状有出苗困难、立枯、青枯、黄化、胡麻褐斑等,其中又以立枯最为普遍,其次是高温烧苗和冷害。因为烂秧会影响栽插面积,延误季节,降低单产,增加成本,减少经济效益。
2 烂秧的相关因素
造成烂秧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土壤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土壤因素
在土壤因素中,有土传性的病原物、虫害、pH值过高呈微碱性,土壤的Eh值及含水量等多种因素。其中土传性的病原物,如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最普遍,占烂秧的70%以上。其次是地下害虫和生理性烂秧。所以,在防治方法上,最核心的任务是消灭土传性病原物和地下害虫。
2.2 气候因素
在气候因素中,集中表现为温度的骤升或骤降,如果温度升降幅度超过15℃以上,从而就会对秧苗造成热害或冷害。比如我们见到遇晴天高温,不少农民不注意及时揭膜,使苗床内温度迅速升到40~50℃以上,从而产生热害或烧苗。相反,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又突然遇强降温(降幅在15℃以上),又未及时盖膜,就会使秧苗叶片变成褐色麻斑或枯焦状,造成严重的冷害。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此现象。因此,应对突发的气候变化,最关键是提高田间管理的应急处理能力。
2.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常表现为部分农民因选地、施肥、施药、灌溉、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措施不当造成傷害。选地不当,造成出苗困难而烂种烂芽;施肥过多过浓产生肥害,造成秧苗无根,白化死苗等;施药过多过浓产生药害;灌溉不当,如晴天中午高温浇冷水,使苗床土温大幅度下降,引起秧苗生理缺水而死亡;苗床管理不当,高温来临未及时揭膜、寒潮来临未及时盖膜,前者造成高温烧苗,后者产生冷害;壮秧剂使有不当,造成出苗困难;浸种、消毒、催芽技术掌握不好,产生烂种烂芽。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造成的烂秧危害严重,不好防治。因为病害可治、肥害难治。
3 防治措施
根据上述相关因素,应用土壤、肥料、病理、气象、栽培学等一系列科学原理,结合我地实际,采取以下新的科学的措施,提高防治效果。这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科学选地,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应选择地势平整、干燥、水源、交通方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不含石渣的微酸性的沙壤、轻壤或中壤土为宜。
3.2 改进播种方式
改传统的播芽谷为干种直播;改传统的浸种消毒为种子与苗床一起消毒,达到全方位切底消毒之目的。因为传统的方式麻烦、成本高、风险大,稍掌握不好,就会烂种烂芽。改习惯性的年年一个地方做苗床为轮换床苗播种,减少土传残留病菌,降低烂秧死苗风险。
3.3 科学施肥
增强幼苗的抵抗力 在苗床的培肥上,要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性质,严格把握所施肥的种类、数量、比例、浓度、达到有机肥、大量元素与微量营元素的配合使用。
3.4 科学选药、施药,提高防效
要根据土传性病菌的特性选择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式相结合。选择对土传性病菌有特效或高效的杀菌剂,进行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并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施用,以免产生药害;旱育秧最普遍的病是由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等,因而在苗床施药时要集中施在根系密集层的所有土壤中,才能达到药物的最佳效果;每年轮换选择育秧苗床,减少用药次数及数量,降低药物对秧苗伤害的机率。
3.5 科学管理,合理灌溉
在苗床管理中,要根据气候变化,晴天膜内温度达到35℃以上就要及时揭膜,以防高温热害和烧苗,寒潮来临一定要及时盖膜,以防冷害。床苗一般土壤不干发白,不浇水。必须浇水时,避开晴天中午高温时浇灌冷水,以免苗床土壤温差太大,引起秧苗生理缺水而死亡,应尽量选择早晚并选择与苗床温度接近的水进行浇灌。
3.6 改单膜覆盖为双膜覆盖
双层地膜覆盖分贴地膜和拱膜2层(贴地膜在出苗立针后揭掉)。它比单层膜既保温又保湿,因此它可以快速出苗,而且整齐,减少了烂种烂芽。
4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旱育秧烂秧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土壤、气候、人为等。正确的防治措施应根据上述原因,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地、施肥、病虫防治和苗床的管理,把烂秧的损失降到最低,育秧更安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华孟主编.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2]轩静渊主编.植物病虫害学[M].西南农业大学.
关键词:水稻;旱育秧;烂秧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水稻旱育秧具有早播种、早出苗、早成熟、产量高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而大面积的推广,但在育苗过程中,因部分农户技术掌握不当,常产生不同成度的烂秧,有的甚至成片枯死,导致重新播种或改种。既影响了满栽满插又延误了季节,还影响了产量,增加了成本。因此对烂秧的相关因素及高效防治措施有必要进行探索,从多年的实践中找出规律,从而推动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健康高效发展。
1 水稻旱育秧烂秧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水稻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常见的烂秧类型和症状有出苗困难、立枯、青枯、黄化、胡麻褐斑等,其中又以立枯最为普遍,其次是高温烧苗和冷害。因为烂秧会影响栽插面积,延误季节,降低单产,增加成本,减少经济效益。
2 烂秧的相关因素
造成烂秧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土壤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2.1 土壤因素
在土壤因素中,有土传性的病原物、虫害、pH值过高呈微碱性,土壤的Eh值及含水量等多种因素。其中土传性的病原物,如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最普遍,占烂秧的70%以上。其次是地下害虫和生理性烂秧。所以,在防治方法上,最核心的任务是消灭土传性病原物和地下害虫。
2.2 气候因素
在气候因素中,集中表现为温度的骤升或骤降,如果温度升降幅度超过15℃以上,从而就会对秧苗造成热害或冷害。比如我们见到遇晴天高温,不少农民不注意及时揭膜,使苗床内温度迅速升到40~50℃以上,从而产生热害或烧苗。相反,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又突然遇强降温(降幅在15℃以上),又未及时盖膜,就会使秧苗叶片变成褐色麻斑或枯焦状,造成严重的冷害。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此现象。因此,应对突发的气候变化,最关键是提高田间管理的应急处理能力。
2.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常表现为部分农民因选地、施肥、施药、灌溉、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措施不当造成傷害。选地不当,造成出苗困难而烂种烂芽;施肥过多过浓产生肥害,造成秧苗无根,白化死苗等;施药过多过浓产生药害;灌溉不当,如晴天中午高温浇冷水,使苗床土温大幅度下降,引起秧苗生理缺水而死亡;苗床管理不当,高温来临未及时揭膜、寒潮来临未及时盖膜,前者造成高温烧苗,后者产生冷害;壮秧剂使有不当,造成出苗困难;浸种、消毒、催芽技术掌握不好,产生烂种烂芽。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造成的烂秧危害严重,不好防治。因为病害可治、肥害难治。
3 防治措施
根据上述相关因素,应用土壤、肥料、病理、气象、栽培学等一系列科学原理,结合我地实际,采取以下新的科学的措施,提高防治效果。这是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科学选地,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应选择地势平整、干燥、水源、交通方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不含石渣的微酸性的沙壤、轻壤或中壤土为宜。
3.2 改进播种方式
改传统的播芽谷为干种直播;改传统的浸种消毒为种子与苗床一起消毒,达到全方位切底消毒之目的。因为传统的方式麻烦、成本高、风险大,稍掌握不好,就会烂种烂芽。改习惯性的年年一个地方做苗床为轮换床苗播种,减少土传残留病菌,降低烂秧死苗风险。
3.3 科学施肥
增强幼苗的抵抗力 在苗床的培肥上,要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性质,严格把握所施肥的种类、数量、比例、浓度、达到有机肥、大量元素与微量营元素的配合使用。
3.4 科学选药、施药,提高防效
要根据土传性病菌的特性选择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式相结合。选择对土传性病菌有特效或高效的杀菌剂,进行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并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施用,以免产生药害;旱育秧最普遍的病是由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引起的猝倒病、立枯病等,因而在苗床施药时要集中施在根系密集层的所有土壤中,才能达到药物的最佳效果;每年轮换选择育秧苗床,减少用药次数及数量,降低药物对秧苗伤害的机率。
3.5 科学管理,合理灌溉
在苗床管理中,要根据气候变化,晴天膜内温度达到35℃以上就要及时揭膜,以防高温热害和烧苗,寒潮来临一定要及时盖膜,以防冷害。床苗一般土壤不干发白,不浇水。必须浇水时,避开晴天中午高温时浇灌冷水,以免苗床土壤温差太大,引起秧苗生理缺水而死亡,应尽量选择早晚并选择与苗床温度接近的水进行浇灌。
3.6 改单膜覆盖为双膜覆盖
双层地膜覆盖分贴地膜和拱膜2层(贴地膜在出苗立针后揭掉)。它比单层膜既保温又保湿,因此它可以快速出苗,而且整齐,减少了烂种烂芽。
4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旱育秧烂秧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土壤、气候、人为等。正确的防治措施应根据上述原因,采用科学的方法,选地、施肥、病虫防治和苗床的管理,把烂秧的损失降到最低,育秧更安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华孟主编.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2]轩静渊主编.植物病虫害学[M].西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