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调查以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问卷调查,分析其疫情期间网络课程学习现状,为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平台资源建设提供最参考。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职学生;网络课程; 平台学习;调查
1.引言
本文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课程平台使用和学习状况展开调查,本调查数据对于网络课程平台未来的规划、平台内容的设计和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依据。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和样本
本次研究以江苏某高职院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1107份,其中女生804人,男生303人;大一学生37 人,大二学生901人,大三学生161人,其它(学历提升)8人。
2.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计15道题,包含3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疫情期间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情况、课程平台学习体验,了解疫情期间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情况。
3.调查结果
3.1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使用分布
结果显示(图1),学生使用的网络课程平台主要集中在:智慧职教(占94.85%)和超星泛雅(占49.59%)。
3.2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频率及学习效果
结果显示,学生参与学习的课程集中在5-9门(图2)。每天登录网络课程平台普遍在3次以上(图3)。学习喜好线上视频学习,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图4)。学生均能顺利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网络课程学习(图5)。
3.3高职学生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动机
调查显示(图6),学习动机较集中在巩固专业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拓展其领域知识等方面。
3.4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交流媒介分布
结果显示(图7),师生交流方式集中于QQ微信群、腾讯课堂、钉钉等直播软件及网络课程平台自带互动工具等。
4.结果分析
4.1网络课程平台选择局限,互动交流多元
与疫情前对比,生所使用课程平台依旧集中于智慧职教和超星泛雅,说明学生主动了解相关课程学习平台的意愿不强。但互动交流方式选择几乎囊括所有的网络互动方式,呈现多元元化。
4.2 网络课程平台依赖大,学习态度积极
从学习频率、学习方式、参与学习的课程数及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综合来看,疫情期間,高职学生对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依赖性较大,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但较大学习强度和对网络课程学习的依赖性增强,需合理把控时长。
4.3 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加强
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自学能力验证和新型学习模式尝试占比明显提升说明疫情期间,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求知欲旺盛,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主动性提升。
5.建议
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自律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师变“主播”,家长兼“教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及学习者学习方式,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投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实现跨越式提升。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建议:
5.1网络课程建设应立足长远全局设计
2020年疫情虽事发突然,但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既是提点也是检验,随着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自提出也有好几年,各地各校各课程都纷纷建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我们将资源不断上传与更新,但是,我们上传的资源是否贴合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检验。我们可以借机引导和挖掘“互联网+教育”类科研课题研究,将此次“应急状态”的在线教学作为一次有效的实景演练,深入思考和探索“互联网+”时代未来高校的教学发展态势。未来我们的网络课程平台内容的设计和资源的建设上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做全局设计。
5.2网络课程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者是教师,但是使用者是学生,纯粹的在线教学,让教师常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和“焦虑感”,网络在线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用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高校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出发进行创新设计,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精细准确[5],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时教师可以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驱动式任务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愿意主动实践与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 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2020-01-29.
[2]焦宇知,吴婷婷,刘溪,等.高职学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78-8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16/03/48);食品工业行指委教改课题(SH333);江苏省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2019TDGDYX003)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7-),女,江苏盐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学院 讲师。
关键词:疫情防控;高职学生;网络课程; 平台学习;调查
1.引言
本文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课程平台使用和学习状况展开调查,本调查数据对于网络课程平台未来的规划、平台内容的设计和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依据。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和样本
本次研究以江苏某高职院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1107份,其中女生804人,男生303人;大一学生37 人,大二学生901人,大三学生161人,其它(学历提升)8人。
2.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计15道题,包含3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疫情期间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情况、课程平台学习体验,了解疫情期间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情况。
3.调查结果
3.1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使用分布
结果显示(图1),学生使用的网络课程平台主要集中在:智慧职教(占94.85%)和超星泛雅(占49.59%)。
3.2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频率及学习效果
结果显示,学生参与学习的课程集中在5-9门(图2)。每天登录网络课程平台普遍在3次以上(图3)。学习喜好线上视频学习,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图4)。学生均能顺利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网络课程学习(图5)。
3.3高职学生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动机
调查显示(图6),学习动机较集中在巩固专业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拓展其领域知识等方面。
3.4高职学生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交流媒介分布
结果显示(图7),师生交流方式集中于QQ微信群、腾讯课堂、钉钉等直播软件及网络课程平台自带互动工具等。
4.结果分析
4.1网络课程平台选择局限,互动交流多元
与疫情前对比,生所使用课程平台依旧集中于智慧职教和超星泛雅,说明学生主动了解相关课程学习平台的意愿不强。但互动交流方式选择几乎囊括所有的网络互动方式,呈现多元元化。
4.2 网络课程平台依赖大,学习态度积极
从学习频率、学习方式、参与学习的课程数及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综合来看,疫情期間,高职学生对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依赖性较大,积极参与线上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但较大学习强度和对网络课程学习的依赖性增强,需合理把控时长。
4.3 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加强
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自学能力验证和新型学习模式尝试占比明显提升说明疫情期间,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求知欲旺盛,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主动性提升。
5.建议
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自律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师变“主播”,家长兼“教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及学习者学习方式,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投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实现跨越式提升。笔者针对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建议:
5.1网络课程建设应立足长远全局设计
2020年疫情虽事发突然,但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既是提点也是检验,随着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自提出也有好几年,各地各校各课程都纷纷建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我们将资源不断上传与更新,但是,我们上传的资源是否贴合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检验。我们可以借机引导和挖掘“互联网+教育”类科研课题研究,将此次“应急状态”的在线教学作为一次有效的实景演练,深入思考和探索“互联网+”时代未来高校的教学发展态势。未来我们的网络课程平台内容的设计和资源的建设上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做全局设计。
5.2网络课程建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者是教师,但是使用者是学生,纯粹的在线教学,让教师常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和“焦虑感”,网络在线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用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高校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出发进行创新设计,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精细准确[5],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时教师可以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驱动式任务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愿意主动实践与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 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9_416993.html,2020-01-29.
[2]焦宇知,吴婷婷,刘溪,等.高职学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78-8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16/03/48);食品工业行指委教改课题(SH333);江苏省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2019TDGDYX003)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7-),女,江苏盐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