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为中学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不仅改变了教育观念,而且还改变了自己沿袭多年的教学方式。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最关心的话题当然是:如何才能切实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就其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学生的对数学教学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并使他们愿意学、自主的学。教师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如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以人为本,抓好备课的重要环节
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这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愿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教师能否设计好学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主学习内容,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解方程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其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因材施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如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如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说百句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发挥主体,注重参与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开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开展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提高学生自主意识,重视学生主动评价。
开展教学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同时,在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机会,参与结果评价的权力,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就能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六、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事物,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几何体”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拿到课堂上,在寻找或制作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现成的教具好的多。又如:教“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由于结果多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乐于实践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更准确。
总之,从素质教育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必须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改变学生的对数学教学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并使他们愿意学、自主的学。教师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如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以人为本,抓好备课的重要环节
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这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愿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教师能否设计好学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主学习内容,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解方程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其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因材施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如教师引导。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如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说百句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五、发挥主体,注重参与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开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开展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提高学生自主意识,重视学生主动评价。
开展教学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同时,在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机会,参与结果评价的权力,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就能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六、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事物,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几何体”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拿到课堂上,在寻找或制作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现成的教具好的多。又如:教“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由于结果多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乐于实践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记忆更准确。
总之,从素质教育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必须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