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蒂皮的迷惑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小女孩蒂皮,质朴自然,一如非洲草原上一棵普通的小树。她在非洲土地上奔跑跳跃、自由成长的画面,一直在我心中萦绕。她那只脏兮兮的鼻头,被阳光晒出眼角皱褶的一双晶蓝眼睛,浓密金黄的一头乱发,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欢喜不已。蒂皮骑在鸵鸟背上,鸵鸟则展开羽毛,紧紧呵护着这个小小人儿,人与动物之间,是如此的美满和谐。一阵风吹来了,鸵鸟的羽毛散乱张开,蒂皮的一头密发也随风舞动。此情此景,总使我想到“风的女儿”这样一个诗意称谓。我一次又一次把小蒂皮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我给她们说的是:
  “瞧瞧,别人是怎么做妈妈的!”
  我从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身上,看到的,正是在她背后的那个妈妈。小蒂皮的一身纯粹自然阳光,和她头顶披着的那丛几近野性的头发,让我看到了一个妈妈的独特爱意和胆识教育。
  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亚,她的父母是野生动物摄影家,这注定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天然地与自然联结在一起:她喜欢让大象阿布给自己喷水淋浴,她喜欢骑在足够宽阔的鸵鸟背上在草原飞奔,她还愿意让小狮子穆法萨吮着自己的手指午睡……蒂皮与非洲土地的关系是浑然天成的,相比之下,蒂皮的爸爸对自然之爱却更多地来自后天的触动和理性。这位阿兰·德格雷先生说他永远记得一位美洲印第安酋长的话:“让人成为动物吧!”
  让人成为动物吧!
  这是智者天籁般的语言吧。我相信这句话在任何一位读者心里都会产生长久的震动。


  那一年,因为工作关系,新华书店邀请我去做一个重要采访,说小蒂皮将和她的妈妈到南京发布她们的摄影集。我一点都没犹豫,当即决定把儿子小虎也带去,让他亲眼见一见这位了不起的蒂皮姐姐。
  儿子是彻头彻尾的“城市分子”,只偶尔在乡下踩过大片的松软土地。除了小区邻居豢养的宠物,他几乎从未见过动物园以外的其他动物。一路上,我和儿子翻着这本令我激动、神往的摄影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书被我们翻得已经有点破旧了,而我们娘儿俩一路上说的话题,也全是蒂皮和蒂皮的勇敢。
  但是,儿子和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当看到长相粗陋或体形庞大的动物时,第一反应都是:“妈妈,它会咬我吗?”我这当妈的自然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咬,或者不咬——那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毕竟,他与它,写法上的不同,注定了这是两种生物,也有着各自的生存观。
  而我更无法向他说明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咬”和被“咬”的关系。也许,有别的可能性,比如,做个朋友什么的,就像小蒂皮和她的大象阿布之间阳光清风般的友谊。为了锻铸儿子的小男子汉胸襟,我很想当面向蒂皮的妈妈请教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和人类以外的生物做朋友?女儿与它们相处时,你不怕吗?
  蒂皮的妈妈,正是想象中的法国女人,美丽、优雅。小蒂皮也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书里那个不谙世事、光着屁股到处奔跑的风之女兒,她长成一个12岁的小姑娘,懂得了害羞,也学会了一些凡俗世界的礼节。她慵懒害羞地依偎在妈妈身边,对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都要妈妈替她代答。那娇弱、腼腆的模样,又实在不像一个12岁的孩子。


  我在想,城市里同龄的孩子此时都在做些什么呢?他们读书,他们考级,他们登台演出,他们老练早熟,他们闯荡“江湖”,知道什么样的装扮最酷,对最囧的网络语言了如指掌……蒂皮显然对这些都一无所知,她拥有的,只是对非洲草原的辽远记忆。在她的蓝眼睛里,我读出了她对童年再也无法重返的迷惑,对城市校园生活无法融入的倦怠与遗憾。她在法国巴黎的时尚同学中间,可能要算是一个异数了。她的妈妈告诉我:“蒂皮更喜欢和动物打交道,她在学校里很难交到好朋友。”她无奈,也有些失落。
  那一刻,我突然不想提问了。
  因为蒂皮的妈妈实际上给不出我答案,她也身处另一种困惑与尴尬之中。
  只不过,她的困惑是如何让孩子学会和同类打交道,而我的困惑恰好相反,是人与自然如何成为朋友。而且,蒂皮妈妈的这种困惑也被随之而来的种种表象给冲淡了,最初他们夫妇无意中拍出的那些照片,已经在媒体和各种力量的打造下,使蒂皮几乎成了一个来自非洲草原的别样“动物标本”。她作为“环保小天使”,接下来要周游列国,要拍纪录片,要为照片谈版权……要说的话很多,要见的人很多,要走的路也很远,他们几乎来不及思考。我在想,即使当小蒂皮再回到非洲土地上,再和她喜欢的布须曼人一起在火塘边载歌载舞,但她还是原来的那个小蒂皮吗?
  如果我的感觉没有错的话,蒂皮已经很累很累了。那不是一个妈妈愿意看到的。
  我有点释然了,忽然觉着,眼前儿子的这种懵懂和快乐也挺好。长大了,选择和谁做朋友,那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吗?
  编辑 朱璐
其他文献
《小书包里的大世界》  作者:《东方少年》杂志社编  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套书收录小说篇2册,包括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李潼的《秋千上的鹦鹉》、大陆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田螺》、毕淑敏的《同你现在一般大》等15篇获奖作品;童话篇2册,收录了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李潼《水柳村的抱抱树》、王淑芬《巫婆变心》、大陆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寻找快活林》等在内的23篇获奖作品。  这套作品集是出版社一次全新的尝试。作家
期刊
小田鼠是个有点迷糊的小家伙,他总是丢三落四,常常不是丢了小袜子,就是忘了小手套放在哪了。  细心的田鼠妈妈总是在小田鼠的东西上写上名字和地址,幸好,每次总有好心的人把小田鼠的东西找到,按照地址把物品送回到小田鼠家中。  小田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花的种子,然后把它们种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它们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朵。  小田鼠有一个梦想,将来要做一个园艺师,用自己的双手把城市装扮得美美的。  小
期刊
鸟语花香的季节又到了,大自然就像杰出的艺术家,演奏着美妙的乐章……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儿轻柔地翻动着树叶,绿树便像歌手一样唱起了歌,那声音时而如铿锵击鼓,时而似细语呢喃,一树的枝叶都禁不住用曼妙的舞蹈应和着。我推开窗户,清风与我撞了个满怀,哇,好熟悉的味道——春天的味道!  漫步城南河,河畔的草坪翠色欲滴,洒脱地延伸到远方,每一丝绿都宛如一个蠢蠢欲动的小生命,在慢慢蠕动。欢快的溪水“哗哗啦啦
期刊
有研究发现,在学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学时会表现得优于其他人。到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的表现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学习的态度上却有显著不同,他们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再往后,往往状态更不如意。  其实,教孩子认字,光是认得字是不够的,还必须先建立心理词汇。中文有很多词语,从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如苹果、凳子等。有時添加一个字又常常会改变原有词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虽然只多加一个
期刊
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各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会出现,所以每年中国农历新年时,年味也还是非常浓的。在一些州,中国的春节甚至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学校都要放一天假。  美国的小学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时,会有一些什么传统内容呢?红包肯定是首选,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一个红包,然后大致就是舞龙舞狮了,还会从中餐厅订一些炒饭、炒面给孩子们。这几项加在一起,应该就算是他们理解的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了。  儿子一年
期刊
诗与远方  我建立了一个诗歌练习群,名为“狄金森的草原”,源自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  造就一个草原  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  再加一个白日梦  那段时间我常常去南京玄武湖的樱洲。黄昏,公园里少有人迹,一片辽阔的墨绿色中,车轴草(又称“三叶草”,茎上长有球形白色或红色小花)的小白花像星星一样寂静地闪耀。  说辽阔,再怎么也不过是公园的一片草坪。然而,在从一座高楼到另一座高楼,日复一日循
期刊
这是一家神奇的商店,“什么都有、什么都卖”,它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愿望。但是,只有流浪猫才知道去神奇商店的路。而且在那里买东西必须遵循两个规定:一、用身上带来的所有钱财交换商品;二、一次只能买一样东西。  猫哈拉商店的故事就此展开……  《猫哈拉商店》共写了5个短篇小故事:买雨的狐狸、买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的男人、卖草药的山大叔、买宴席的猴子、猫哈拉商店的圣诞礼物。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有
期刊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  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
期刊
李宝瑞:妈妈,我来到这个家太幸福了,妈妈买吃的,爸爸买玩的,奶奶给我做饭洗衣服。我来到这个家真是来对了。我怎么找到你们的?(嗯,这是个哲学问题)  李欣雨:妈妈,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但是你要给我买好多玩具,那样我会更加爱你。(这个,妈妈的钱包要有压力啦)  韩承谕:妈妈,我常常都看不到你,我真想变成你的学生,每天和你在一起。(忙碌的妈妈)  魏梓浩:妈媽,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爱我,天天让我穿棉袄。(有
期刊
收起自己泛滥的爱,看似冷酷,实则为一种大智慧。把爱隐藏在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需要经营的技巧与全局的观念。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也许其他的亲密关系都会相伴到老,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