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迅速成长为一个研究者,引领广大教师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切实成为新时期的专家型校长,这是新形势下对校长角色赋予的社会期待和要求。如何打造一批批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校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是培训者和校长的追求和紧迫命题。
一、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关注教学研究
实践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和形式的改进,其效果是明显的。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的发展,注重精选“含金量”高的内容组成短小的、专题化课程,突破了学科体系的限制,试图围绕各自独立的一系列教育问题组织专题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校长选择的体系,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激发了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出来的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育考察三位一体的课程和集中专题、分散研讨、聚焦课堂等实施模式,也比较符合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要,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及弱化行政行为的干预,推行培训者和校长双选原则的培训券机制,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校长参与培训学习的热情。以上培训课程、形式、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变化,促进了当前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其中校长培训也要走进学校、关注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过程中的亮点之一。
九五期间,潍坊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根据校长岗位分任职资格、提高和高级研修三个类型实施培训的,在培训过程中虽然都有参观考察优秀学校环节,但是参观的着眼点主要聚焦在学校整体办学的理念、物质化条件的改善等宏观管理层面,至于学校是怎样组织校本教研的,是怎样关注学生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的,课堂的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则明显顾及不到。多数名校校长的经验介绍中也多是“钱校长”、“行政事务校长”等化身,可以看出,校长自身的定位还处在一个低层次上,即是“行政校长”。要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由行政校长转化为“专家型”校长,这是一个飞跃性提升,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成长的使命。要实现这个转变决非容易,除了自身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以外,走进学校,进入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形成一种关注自觉是至关重要的。
二、把常规课堂搬到培训过程中来
2006年6月、10月,为进一步推动课改的深入实施,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潍坊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校长培训项目组联合举办两期“有效课堂创建与学校管理”主题培训班,自主选择参训人数都超过500人,收到显著效果,得到参训校长广泛好评。
关注有效课堂的创建,是新课程对专业化校长角色的新要求。在培训主题的设置上,除围绕创建有效课堂主题设置理论专题外,加大课堂教学环节的关注。上海市金山区新农学校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高纪良的“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的报告,引领学员走进培训主题,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的“美国教育大餐“,让校长们大开眼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北京大学教授赵钰琳“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校长”的报告,提升了校长的理念和品位,实地观摩了两所名校使学员得到了高效课堂的体验,另从潍城区、奎文区选送了4节课供参训校长观摩、评价。
把课堂搬到培训中来,也是新形势下校长成长的新需求,从培训期间的课堂观摩与评价环节实施的参与度来看,校长们听课、评课的兴致很高,从真实的常规课堂中,他们领略到学校的办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学生自主与合作,以及整个师生互动和学校风貌,感到理论联系课堂实际的培训,效果好,收获大。
把真实的课堂搬到培训中来是培训班的特色之一,关注学员需求,灵活选用培训形式,精心设计培训菜单,整合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固然重要,走进学校,体验、评价课堂,则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所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内容,因为课堂是实施学校管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载体,许多培训理念和做法最终通过广大教师落脚到课堂中去,而只有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以创建有效课堂为着眼点,才能激励校长尽快从事务堆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向专家型校长角色的转变。
三、让常规课堂成为校长培训的兴奋点
为进一步实施潍坊市“十一五”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打造教育名校品牌,引领中小学校长实现专业化成长。根据我市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十一五”校长培训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做好非常规性培训项目外,陆续举办中小学骨干校长常规班培训,常规班的培训主要安排异地培训。2005年3月到2006年10月间,组织5期校长班赴上海师大异地培训,每期培训中走进学校、评价课堂环节均占较大比重。
承办培训任务的是上海师大培训中心,在培训内容和专家的整合上,着眼于反映来自管理一线的名校长、名专家成长的历程轨迹,透视成长中不断反思、感悟而凝结的理论升华。其中郑杰校长的《关注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发展》的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优秀校长高纪良的《今天怎样做校长》的深刻思考,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的谢利民教授的课堂实践经历,张人利教授的《当前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朱纪华的《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等等。专题贴近中小学教学管理实际,校长们参与其中在专家的理念引领下,就如同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同时,安排校长考察上海市曹阳二附中、上海市爱国学校、上海复旦中学、上海市北郊学校、上海市实验小学……在进课堂与教师和孩子们的深度交流中,细细咀嚼学校办学的理念和课堂文化,解读名校的成功历程,使自己明晰了差距和今后奋斗的方向。
《关于深化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潍教字[2004]62号)的实施刷新了新时期校长培训工作,培训机构要改变过去依赖行政命令开展培训的思想和做法,转变观念,以能力本位培训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善师资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调整培训计划,不断推出结构化的培训“菜单”,满足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在生成的课程超市中,围绕有效课堂创建的主题成为校长培训必备主题之一,特别是异地培训或参观考察名校环节,也都把研究课堂、咀嚼课堂文化作为必修课。确实使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围绕真实课堂的展示来安排。
四、摘掉官帽做专家
潍坊市于2004年11月在全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规定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全日制中小学校,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校长实行职级制度,新任校长只有职级,不再有行政级别,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校长的职级根据其工作业绩、自身能力素质、群众评议等分别由市、县两级中小学校长评审委员会认定。
校长首先应是教育家。以往,校长大大小小都是“官”,一位优秀校长对此感慨很深:“我曾经听说一个重点小学的校长几乎不和教育局打交道,而是直接和市长打交道。为什么他这么牛?因为他有级别啊。改革后校长的任命、考核、调配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实现了管事与管人统一。多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发展的校长管理体制不畅通问题,现在解决了。”
一位校长如释重负地说:“没了级别,麻烦少了,会议没有那么多了。原来几乎天天要开会,什么城建调度会、计划生育会等,跟学校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通知要正科级以上的干部参加就不能不去,有的还规定必须是单位一把手参加。还有,一个单位,婆婆不能太多了。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就可以了。主管部门多了,都想往里塞人,一些不懂教育的乡镇干部都来当校长,他们自己并不愿意来,来了也不乐意干,干也干不好,这样教育怎么办得好?”
如今,这项改革在潍坊全市推行,主导者李希贵局长谈到改革的动机,他说:“这项改革是要恢复校长的本来面目。校长成了行政官员,势必使对校长的要求慢慢淡化、异化,校长的兴奋点不是关注学校发展,而是关心他的级别。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校长更加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过去干好干不好一个样,现在素质不高、业绩不好的就有了压力。”
校长职级制的运行,使得校长的疲惫于行政的身心得以解脱,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研究专业、反思教学,把心思调整到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中来,关注教学、聚焦课堂,也会在“专家型”校长成长过程中成为必须。
[作者简介]
王水玉,1962年生,硕士,潍坊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校长、教师培训的管理与研究。
一、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关注教学研究
实践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和形式的改进,其效果是明显的。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的发展,注重精选“含金量”高的内容组成短小的、专题化课程,突破了学科体系的限制,试图围绕各自独立的一系列教育问题组织专题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校长选择的体系,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激发了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总结出来的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教育考察三位一体的课程和集中专题、分散研讨、聚焦课堂等实施模式,也比较符合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要,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及弱化行政行为的干预,推行培训者和校长双选原则的培训券机制,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校长参与培训学习的热情。以上培训课程、形式、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变化,促进了当前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其中校长培训也要走进学校、关注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过程中的亮点之一。
九五期间,潍坊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根据校长岗位分任职资格、提高和高级研修三个类型实施培训的,在培训过程中虽然都有参观考察优秀学校环节,但是参观的着眼点主要聚焦在学校整体办学的理念、物质化条件的改善等宏观管理层面,至于学校是怎样组织校本教研的,是怎样关注学生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的,课堂的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则明显顾及不到。多数名校校长的经验介绍中也多是“钱校长”、“行政事务校长”等化身,可以看出,校长自身的定位还处在一个低层次上,即是“行政校长”。要从行政事务中走出来,由行政校长转化为“专家型”校长,这是一个飞跃性提升,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成长的使命。要实现这个转变决非容易,除了自身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以外,走进学校,进入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形成一种关注自觉是至关重要的。
二、把常规课堂搬到培训过程中来
2006年6月、10月,为进一步推动课改的深入实施,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潍坊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校长培训项目组联合举办两期“有效课堂创建与学校管理”主题培训班,自主选择参训人数都超过500人,收到显著效果,得到参训校长广泛好评。
关注有效课堂的创建,是新课程对专业化校长角色的新要求。在培训主题的设置上,除围绕创建有效课堂主题设置理论专题外,加大课堂教学环节的关注。上海市金山区新农学校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高纪良的“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的报告,引领学员走进培训主题,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的“美国教育大餐“,让校长们大开眼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北京大学教授赵钰琳“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校长”的报告,提升了校长的理念和品位,实地观摩了两所名校使学员得到了高效课堂的体验,另从潍城区、奎文区选送了4节课供参训校长观摩、评价。
把课堂搬到培训中来,也是新形势下校长成长的新需求,从培训期间的课堂观摩与评价环节实施的参与度来看,校长们听课、评课的兴致很高,从真实的常规课堂中,他们领略到学校的办学,教师实施新课程,学生自主与合作,以及整个师生互动和学校风貌,感到理论联系课堂实际的培训,效果好,收获大。
把真实的课堂搬到培训中来是培训班的特色之一,关注学员需求,灵活选用培训形式,精心设计培训菜单,整合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固然重要,走进学校,体验、评价课堂,则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所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内容,因为课堂是实施学校管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载体,许多培训理念和做法最终通过广大教师落脚到课堂中去,而只有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以创建有效课堂为着眼点,才能激励校长尽快从事务堆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向专家型校长角色的转变。
三、让常规课堂成为校长培训的兴奋点
为进一步实施潍坊市“十一五”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打造教育名校品牌,引领中小学校长实现专业化成长。根据我市关于《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十一五”校长培训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做好非常规性培训项目外,陆续举办中小学骨干校长常规班培训,常规班的培训主要安排异地培训。2005年3月到2006年10月间,组织5期校长班赴上海师大异地培训,每期培训中走进学校、评价课堂环节均占较大比重。
承办培训任务的是上海师大培训中心,在培训内容和专家的整合上,着眼于反映来自管理一线的名校长、名专家成长的历程轨迹,透视成长中不断反思、感悟而凝结的理论升华。其中郑杰校长的《关注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发展》的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优秀校长高纪良的《今天怎样做校长》的深刻思考,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的谢利民教授的课堂实践经历,张人利教授的《当前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朱纪华的《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等等。专题贴近中小学教学管理实际,校长们参与其中在专家的理念引领下,就如同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同时,安排校长考察上海市曹阳二附中、上海市爱国学校、上海复旦中学、上海市北郊学校、上海市实验小学……在进课堂与教师和孩子们的深度交流中,细细咀嚼学校办学的理念和课堂文化,解读名校的成功历程,使自己明晰了差距和今后奋斗的方向。
《关于深化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潍教字[2004]62号)的实施刷新了新时期校长培训工作,培训机构要改变过去依赖行政命令开展培训的思想和做法,转变观念,以能力本位培训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善师资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调整培训计划,不断推出结构化的培训“菜单”,满足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在生成的课程超市中,围绕有效课堂创建的主题成为校长培训必备主题之一,特别是异地培训或参观考察名校环节,也都把研究课堂、咀嚼课堂文化作为必修课。确实使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围绕真实课堂的展示来安排。
四、摘掉官帽做专家
潍坊市于2004年11月在全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规定凡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全日制中小学校,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校长实行职级制度,新任校长只有职级,不再有行政级别,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校长的职级根据其工作业绩、自身能力素质、群众评议等分别由市、县两级中小学校长评审委员会认定。
校长首先应是教育家。以往,校长大大小小都是“官”,一位优秀校长对此感慨很深:“我曾经听说一个重点小学的校长几乎不和教育局打交道,而是直接和市长打交道。为什么他这么牛?因为他有级别啊。改革后校长的任命、考核、调配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实现了管事与管人统一。多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发展的校长管理体制不畅通问题,现在解决了。”
一位校长如释重负地说:“没了级别,麻烦少了,会议没有那么多了。原来几乎天天要开会,什么城建调度会、计划生育会等,跟学校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通知要正科级以上的干部参加就不能不去,有的还规定必须是单位一把手参加。还有,一个单位,婆婆不能太多了。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就可以了。主管部门多了,都想往里塞人,一些不懂教育的乡镇干部都来当校长,他们自己并不愿意来,来了也不乐意干,干也干不好,这样教育怎么办得好?”
如今,这项改革在潍坊全市推行,主导者李希贵局长谈到改革的动机,他说:“这项改革是要恢复校长的本来面目。校长成了行政官员,势必使对校长的要求慢慢淡化、异化,校长的兴奋点不是关注学校发展,而是关心他的级别。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校长更加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过去干好干不好一个样,现在素质不高、业绩不好的就有了压力。”
校长职级制的运行,使得校长的疲惫于行政的身心得以解脱,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研究专业、反思教学,把心思调整到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中来,关注教学、聚焦课堂,也会在“专家型”校长成长过程中成为必须。
[作者简介]
王水玉,1962年生,硕士,潍坊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校长、教师培训的管理与研究。